传统民俗散文

2016-12-11

在中国传统节日很多,而且每个节日均有不同的意义与魅力,而不同的民俗也不一样;下面是有传统民俗散文,欢迎参阅。

传统民俗散文:传统的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6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按照北京的民俗,我在过年时总结了四大民俗:

民俗之一――贴春联。贴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民俗之二――贴窗花。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三――年画。除了在门口贴春联,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民俗之四――中国结。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民俗使我们的节日丰富多彩,而且过的十分热闹。民俗已经深入人心,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统民俗散文:优良传统须继承不良习俗可说不

记忆中家乡的元宵节,无非就是家人团聚、吃几个汤圆、一群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孩子,在元宵节晚上烧火把玩,看挥舞的草把火红了半边天,老家的乡亲们固执地认为,火烧得越红,预示着年景越旺,来年丰收在望那么简单,而我们则是玩累了,回去一觉睡到大天亮,童年的玩劣与调皮也大抵如此。

这一生唯有一次元宵节,至今记忆深刻,久久难忘,那就是1993年的元宵节,因为那个节日,我是在山西忻州过的,既是我独自在外生活,也是我入伍后在部队过的第二个元宵节。第一个元宵节,因为军营实行封闭式管理,是在部队营院中过的,没有特别的印象。第二个元宵节,因为服务领导,在忻州市度过的,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忻州的元宵节,一是特别冷。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于南方的孩子,很少能够体会到酷寒的味道,因为在我们老家,最低温度一般也不会低于零下5摄氏度,冷的时间一般也不长,而在山西则不同,尽管室内温度宜人尚可,但室外温度总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这就让人感觉到有点不适,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南方的士兵。

二是特别干。干燥对于我而言,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干果不容易转潮,放置几天也不会有明显变化,吃在嘴里的感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这在我们老家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放置一晚上,第二天也会有明显潮湿的感觉,吃在嘴里感觉不是个滋味;二是鼻子经常出血,由于干燥,每天摄入的水量也较日常要多很多,即便如此,一时也很难适应,总会让人滋生背井离乡的愁绪--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

三是到处烧。这好象是忻州地方一大特色,我没去过忻州农村,不知道农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做法,但是,在市区所有的单位门前,无一例外地,除了张灯节彩,布置得十分喜庆,还会都堆着一大堆煤,在元宵节这天燃烧,从早晨一直能够燃烧到晚上,单位效益好的,煤堆得大一点,效益差一点的,煤堆堆得小一点,不管是什么单位,反正都会把这样一个传统做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好象是约定俗成的做派,多少年都没有变化。

国人最强的素质之一就是传承搞得好,既不论传承好与坏,也不论传承的内容,更不管传承的花销开支,只是一味一盲从。

我知道元宵节烧煤,这也许就是忻州地方特色,是忻州一种民间习俗,忻州本身就是山西产煤大市,一是煤矿比较多,山沟里面到处都是;二是煤炭产量比较大,开采出来成堆的煤炭,堆积如山;三是煤炭来源简单,随便取点如探囊取物,所以,不值多少钱,也就不会有人珍惜。

我曾经去过山西很多煤矿,一方面是为部队拉生活用煤,另外一方面也曾经搞过军民共建,为地方拉过烤火煤,从我们部队往北一百多里地,原平、轩岗、大同、蔚县,到处都有小煤窑,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拉上一大车。现在,可能许多小煤窑都被关停了,既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出于保护资源的需要,再者,尽管关闭了许多小煤窑,但是收入不降反升,因为煤炭的价格,上升了一个档次,煤炭价格甚至是达到了数倍的升幅幅度。

毕竟煤是不可再生资源,用掉一点就会减少一点,挥霍一部分就会减少一部分,蛋糕总有分完、吃完的时候,一旦没有了资源,人类怎么办?当时的山西省委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才部分解决了这个难题,要知道,在二十多年前,山西却是小煤窑遍地开花,有些看似随意的采撷,却创富了不少山西土豪。

每个单位门口都是成堆的煤堆,烧起来火红了半边天,尽管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且不说浪费多少钱,成堆的煤炭没有发挥一点正热量,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虽然这是我现在的思考,当年我却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一点节约的意识,看到的只是热闹,一种过节的氛围,一种繁华背后的表象。其实,也是一种无耐的举动,因为我既改变不了现状,也不可能做太多不适合自身身份的事情。

其实,对于优良传统,我们完全可以继承,但是,对于不良习俗,我们完全可以说不,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传统民俗散文:辞旧迎新除夕夜

又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夜晚,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除夕的中午,无论城镇和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对联,大多是为了祈求吉庆,赞美春光。“金狗报喜,快乐多多,财源广进。逐年高升,永盛旺旺,生意兴隆。”这是我家的对联。寄托了全家人祈盼“春满人间福满门”的美好心愿。

晚上,吃过年夜饭,我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一半突然觉得这样很没趣,太过平凡罢。于是独自一人走到家里的楼顶,端着咖啡坐在椅子上,眺望远处的风景。我想追寻热闹气氛中属于我自己的那一份宁静。又是一个星晴夜,繁星点亮除夕夜的精彩,悄悄向世人诉说新春的故事,将天上的祝福洒向人间。月牙儿笑弯了嘴,叫人去感受嫦娥的欢欣。一切都是静的,却从那星星调皮的眉目传情中,洋溢出不平静的喜悦与心动。

当悠扬的钟声刚响过12下,在中华大地上,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打开大门迎接财神。“噼里啪啦”的鞭炮齐声轰鸣,万家竞放。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鞭炮阵阵迎新年。”爷爷把成捆的炮竹在家门口围成圈,点燃了黑色的引线,过了一会儿,只听雷鸣般的声音响彻长空,然后在似乎与天相近的地方骤然开放。霎时,黑夜如同白昼,天空中金雨纷纷,银花朵朵,仿佛是碧波银浪,雪里红梅,又像巨龙腾飞,金蛇狂舞,一会儿,一根根细如柳红;一会儿像夜空开放的昙花;一会儿成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瞧!远处那户人家又把烟花点燃了,那焰花绚丽多彩,变化多端。似乎是满天繁星,银光熠熠。又像一朵牡丹,光彩照人。天空出现好多色彩,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绿的似玉,粉的像霞,黄的似金……令人眼花缭乱。远处的鞭炮、烟花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五彩缤纷的夜幕,我不禁想起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里因寒冷和饥饿而死。我们有无数难忘的日子,最难忘的是年年的除夕;无论有多少快乐的日子,最快乐的是年年的相聚。春节是“时间和希望的大门”,无论过去怎样,我坚信明天清晨我的家乡贺州会像初升的朝霞一样灿烂!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