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语言的艺术风格

2016-11-12

风格的形成和具备,不是看导游员一时口才培训一地的语言行为,而是看他(她)的导游语言是否贯穿着一口才培训种基调,这种基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口才培训一贯性,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随着导游员的工作阅历、审美趣味、语言修养等口才培训主观方面的特点以及导游内容、导游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年轻的导游员口才培训其语言风格大多比较活泼,但随着年龄增长等方面的因素,其风格有的可能趋于稳健。

导游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导游员所具有的精神特点和语言艺术的综合反映。马克思曾引用过18世纪的德国自然科学家、文学家布封说过的一句话:“风格即人。”并指出“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我不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这里的精神个体性,就是指人特有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道德修养、语言才能等精神特点。导游语言艺术的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风度一样,是从导游语言的整体上所显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是由导游员主观方面的特点与导游内容的客观特征有机统一所造成的一种整体现象。所以导游语言艺术风格既是导游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形成这种特色的许多其他的组成部分借以表现出来的工具和手段。

导游员大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语言风格。这个导游员与另一个导游员常用的词语、句式以及语言技巧等等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比较起来,有的要鲜明一些,突出一些,集中一些。这是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导游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使得自己的导游语言具备一定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艺术风格。别林斯基说:风格是“在思想和形式密切融会中按下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特征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文学》)一个成熟的导游工作者在运用导游语言时,不论自觉与否,总要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的独特的感受、认识和情感。因此,即使讲解同一个导游内容,其导游语言也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比如,讲解同一处古迹,有的善以生动的描述使人感动,有的善以冷静的叙述令人惊叹。同样是幽默风趣,有点温文尔雅,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诙谐戏谑,使人捧腹之余深思。造成这种风格迥异的主要原因是导游员在个性爱好、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形成不同语言艺术风格的直接因素。当然,不同的导游内容,不同的导游对象也是影响导游语言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比如,有的日语导游员由于长期与日本游客打交道,他(她)的导游语言也就形成了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有的英语导游员由于接待西方游客较多,所以他(她)的导游语言艺术风格往往是明快、直露的。

导游语言艺术风格有一个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有些刚从事导游工作的人,由于对导游内容还不十分熟悉,认识得也不很透彻,大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一些导游资料上的东西,甚至遣词造句都一个模样,没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语言艺术风格,但随着自己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知识和经验也就不断丰富,于是成竹在胸,熟能生巧,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语言艺术风格。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