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优秀的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划、看、讨论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
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我还为孩子准备了一张画纸,让他们亲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边画边说出它的正确的位置。这样既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激情,又掌握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讨论,划出相关的动词,然后汇报。(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
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
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新鲜 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