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文章

2017-02-28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现状是怎样的?针对现状有什么解决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文章: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力争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地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树立正确择业观是很重要的内容。文章在查找了多方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途径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分析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和措施。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劳动资源丰富,当今时期就业形势很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

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这个报告是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共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而且,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2010 年达630 余万人,2011年则是高达660万人,并且,从2007年至2010年的累计未就业毕业生总数分别为520万、730万、940万、1115万。这都是庞大的数字,很明显现在就业矛盾非常突出。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自身原因

(1) 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一是专业水平不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想拿个文凭,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况且有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的在新工作中上手。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因此动手能力差,空有纸上谈兵的本领。四是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这种长期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2)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一是选地域。很多大学毕业生向往沿海发达地区,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西部农村或基层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四是就业心态不成熟。很多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和“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高新高待遇的工作在那里,可是自己又没能力去胜任,一般的工作又不想做。没有以一个成熟地心态去找工作,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2.用人单位

(1)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有关方面统计,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型企业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甚少。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有些企业招人凭经验凭感觉, 不科学。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

3.学校

(1)大学教育质量不高。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班上课,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企业求贤难,大学生求职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

(2)大学扩招速度过快。

据相关资料,我国2001年本专科招生量为268万人,而到了2009年,则招了640万,2010年招生为657万。从大学招生数量来看,当精英化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那么大学生的就业难免不遇到寒流。

(3)“热门”专业的设置。

大学通常根据以往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就业率很高的热门专业容易引起大部分学校“跟风”扩招,长此以往导致人才培养过剩,出现就业饱和的情况,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在毕业时自然变成了就业率越来越低的冷门专业。跟风扩招,导致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供大于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且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4.社会

(1)出口减速。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

(2)企业成本上升。

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1、大学生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将侧重点从改善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学识、能力、体魄、作风等。大学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不应过分看重分数,注重文凭,读万卷书,同时要尽可能行万里路;达到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思考;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店、图书馆等拓展知识面,达到基础宽厚,能适应不同工作要求;参加各种培养能力的社团与活动,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做到为人诚实并且善于合作交流,能很好地表达沟通。

(2)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

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不是“起薪”水平上。一个单位有很多岗位,工作没有一步到位的,从基层做起未尝不好。同时,不要太迷恋公务员或大型国有企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要过多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

(3)树立职业理想,制定完善的职业计划。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能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同时,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另外,了解职业个性和制定职业计划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2、学校方面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做准备。

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要不断地改造传统专业,调整和增设新的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科技发展和人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在学生、高校、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举措。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韩国政府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政府方面

(1)健全就业政策和完善相关就业制度。

对就业政策而言,首先要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成本。就制度而言,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以及再就业人口多,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要依靠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2)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印度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育理念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科技部于1982年成立了“国家科技创业人才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一些科研机构组织了“科技创业营”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与各类企业家、银行家以及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专家接触与交流的机会。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政策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此外,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3)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坚信在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到圆满的解决。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文章:大学生就业季的文章

临近就业季,高校班主任会统计就业率。一些暂时的就业“困难户”,往往成为老师们重点关心的对象。一些老师通常这样安慰:你们就业的时候要理性,不妨先就业再择业。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可以下基层。

可以肯定的是,老师关心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安慰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逻辑——大学生下基层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高校密集、人才多、竞争激烈,谋得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但其实去与留,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存在高下之分。

评价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出息,重要的标准就是毕业之后的去向。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往往被别人视为成功。有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会首先考虑父母的看法。尤其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便儿女远离自己,他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扎根在大城市,子女在大城市工作,让他们觉得更有面子。

选择到基层,有些大学生会“水土不服”。正如一个老家在西部的女研究生说:“回老家生活有很多不便,就单说在县城买衣服,对我而言都是一件难事。”这是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基层的直接原因。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往往缺乏生活休闲设施。下班之后,很多年轻人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打牌、唱歌、吃夜宵。如此单调的生活,让大学毕业生们觉得没有新鲜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的环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就业有吸引力的基层岗位,无非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岗位,稳定、安逸、节奏慢。但现实情况是,到了基层,有些大学生无用武之地,甚至感受不到公平正义。有一位西部的县长曾经趁着春节人们返乡时期,写了一封公开信,号召青年回乡创业。然而,“买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要让大学毕业生把“下基层”与“留北上广深”作为同等序列的选项,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为什么来、能干什么、未来发展等问题,同时也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配套设施”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应当帮助大学生进行深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能在基层生根。

就业创业,关键看是否能干一番事业,在哪里无关紧要。大学生下基层,绝不是无奈的去处。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文章:

关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解决办法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学者认为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我们未来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但只要我们调整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自己的定位,就会使自己满意,这里有几条就业建议给大家分享。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