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

2017-06-01

在教育不断进步的今天,生本教育突兀而起。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篇一

《导学:生本教育的诠释》

摘 要: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采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以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垫。本文结合学校开展的“导学案”研究,例谈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导学案”研究 生本教育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提倡“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给学生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以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垫。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主要特征是“导学单”,课前利用“导学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课上“导学单”,发挥学习小组的能量,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导学案”的主要形式是“以学定教”,即教师在分析学生课前“导学单”的基础上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盲点上。“导学案”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教导学”,即将课堂还于学生,利用“导学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学。本文截取了我校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的若干教学片段,例谈“生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若干转变。

一、从“教案”到“学案”,彰显生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教师在预备教案的引导下,教师不敢放手,学生学得很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自我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何不将适合教师教的教案转变为适合学生学的“导学单”,为学生提出更为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部分课堂实录

师: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拨,10个一千是多少?

生: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单,也拿出计数器来拨一拨,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导学单:

1.拨一拨、说一说:

一万一万地拨,10个一万是( )。继续拨下去,你还能

知道什么?

2.想一想、写一写:

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请你在计数器上写一写。

(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索)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一万一万地拨,10个一万是十万。

生2:十万十万地拨,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3:一百万一百万地拨,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

在认识新的数位、计数单位时,教师没有沿用常用的“带着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的形式,而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设计适合自主探索的“导学单”,让学生在“导学单”的引导下自主发现新知,从而为学生学习更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铺垫。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换为学。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试图让“教案”转变为“学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那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潜能就释放出来了。”

二、从“静态”走向“动态”,诠释生本。

生本的儿童观是起点非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被画上了许多圈圈点点(不同知识经验、不同生活积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若在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学生对教授内容一无所知,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何不利用课前“导学单”,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和学生的自学成果,适时调整原有设计思路,将一堂课的教学重点调整到学生学习的盲点上?

案例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导学单:

(通过课前“导学单”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普遍困难是怎么记9的乘法口诀。)

课堂反馈与延伸:

师:谁能介绍你编的9的乘法口诀?

生: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师:记住这些口诀了吗?勇敢地背一背!

生:……

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口诀的?

生:我发现9的乘法口诀很有规律:第一个数是1、2、3……第二个数都是9。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这些口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我发现几个9相加就比几十少几。

师:是的,像7个9相加就比70少7是63。请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一句乘法口诀,算一算、想一想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学生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认同了这个规律。)

生2:我发现积十位上的数总是比第一个乘数少1,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

师: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再选一句口诀,想一想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同了这个规律。)

师:用上你发现的规律,再来记记9的乘法口诀。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5次口诀的类似编写过程,对于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了然于心,如果这第6次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只是之前5次的简单重复,新知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得到有效激发。设计“课前导学单”,将口诀的编写过程前移,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编口诀”调整为学生学习的盲点“记口诀”,为学生高效地“学”铺路。

生本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每堂课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试图通过“导学单”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学习,让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出发,根据学情“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

三、“单一”到“多元”,演绎生本。

回想以前的数学课堂:教师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观众;即使有了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也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课堂模式。何不在一节课中充分发挥“导学单”的独特魅力,设计多元化的“导学单”,为学生的学助力?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部分教学设计

课前导学单:

生本教育的理想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已经形成了小数乘整数的学习经验,对“积的变化规律”也有了充分的了解。通过两次导学,“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变成了现实:“课前导学单”,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知晓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课中导学单”,通过学生群体的交流互动、思维碰撞,辨析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成为了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我们试图将导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元”,为学生设计适合“单兵作战”的“课前导学”,设计适合“团体作战”的“课中导学”,两者有机结合,营造学的乐园,还课堂于学生。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用生本教育理念去认真审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可喜地看到我们的数学课堂的转变:从“教案”走向“学案”、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而这些转变也真正助推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见,“导学案”是生本课堂的一种有效的创新诠释。随着研究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将逐渐从“师本”走向“生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