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重庆语文高考作文怎么写

2017-05-18

相关话题

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2017年的高考所在不远了,对于重庆的考生来说又该多积累哪些素材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2017重庆语文高考作文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2017重庆语文高考作文1:白兰随想

今天,旁晚,课室外,有棵白兰在等待;向左,向右,向前看,等的人多久才会来。

——题记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日在教室里坐着想心事,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校道,在这夕阳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太阳渐渐落下了,校园内的欢快,已经开始响起了。同学们在教室里讨论着玉兰,吵吵闹闹地交流着。我静静地望着窗外,感觉自己的灵魂已置身于室外。

沿着白兰树所在是一条笔直的小水泥路。这是一条热闹的路,白天也多人走,夜晚更加欢乐了。白兰树周围长着不少植物,郁郁葱葱的。路的一旁,是些不知名的草丛和树。有了阳光的下午,这路上生机勃勃的,有些得意。今天却不好,虽然夕阳很是美妙。

望着窗外的只我一个人,伸手撑着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不爱热闹,也不爱冷静;不爱群居,也不爱独处。像今天下午,一个人在这教室里望着夕阳下的白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上课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置身于事外的妙处,我且受用着无限的夕照下的白兰好了。

笔笔直直的白兰上面,仰望的是一片片连绵的圆而尖的叶子。叶子很多,像可爱的绿色的伞。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着许许多多的空隙。金灿灿的夕阳柔柔地穿过这些小洞洞,闪烁出一条一条温暖的光,宛如冬日里手中捧着的那杯香而浓郁的奶茶。白兰的枝条向外伸展着,放眼望去,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正在翩翩起舞。秋风吹来,把白兰的树叶都吹响了,又是一首美妙的和鸣。伴随着的白兰树特有的香味有些令人捉摸不透,宛如一位脸蒙轻纱的少女在面前走过所带给人的无限遐想。

夕阳如金子般,默默地渡在了白兰树上。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操场上的欢笑声和琴房里传来的歌声、琴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白兰花的花语——纯洁的,真挚的爱。何时,我也曾想过收获一段真挚的、纯洁的友情。却又被欺骗、背叛所抛开。我渴望,我希望有一个人能听我诉说,我期待有一个人能和我分享快乐,让孤独的心不会再寂寞。

这到底令我期待起友情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一到下课了。

2017重庆语文高考作文2:访而知之

早在80年前,毛泽东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中的“调查”就是“访”,所要发的“言”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得出的结论。

当时的情况是,许多领导干部包括军队干部,对实际情况、群众生活、士兵素质等等并不十分了解,工作上粗枝大叶,却动辄发布一个命令,时而下达一个指示,要求部下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结果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损失。为此,毛泽东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随时变化的情况,这样才能正确而科学地决策,不断扩大战果,最终取得胜利。

战争时代,形势危急,毛泽东的头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他能身体力行,他的《兴国调查》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引人思考的东西。

“访”是获得实情的基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诞生好的方针、政策,从而把事业推向正常的、健康的轨道。

可惜的是,这极其宝贵的一条后来被老人家自己抛弃了,“大跃进”时头脑极端发热,空中楼阁式的构想,浮在半空式的奋斗,结果是经济很快崩溃,种地的吃不饱,“路有饿殍”时有上演。后来又有“文革”闹剧、荒诞剧连续拍了十年。为何?因为老人家久居宫阙,不查不“访”了,常常突发奇想,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招儿肯定不是小比例。

今天重温老人家的话,从老人家早年的英明与晚年的昏昧二者的对比中,应该能够悟出“访而知之”的道理来,高考满分作文尤其是手握权柄的人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官做大了,很多事情不用亲自做;在媒体上露脸的机会多了,见百姓的机会少了;听到的赞美声多了,听到的实话少了。所以,时间一长,对下面的情况可能就渐渐地隔膜了,开出的处方难免就有不对症的时候。怎么办?要有了解民生疾苦、百姓诉求的愿望,这样才能想尽一切办法,开通一切通道。

在今天,“访”的途径是多元的,面对面是一种,电话、博客、QQ、来信……只要保证所有通道畅通,就一定会知之甚真,知之甚详,知之甚全。“访”之后呢?当然是研究、解决。至于如何去做,领导们比我这一介中学生内行多了。

2017重庆语文高考作文3:未经沙漠不懂自由

对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满意,是爷爷的一幅肖像照片,家里人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两位老人早已离我远去,眼前却总模糊着爷爷踉跄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奶奶的哭泣,永红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尽管不能诠释内心记忆,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后来,学会摄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并放大,现仍在我的书房里挂着,那是记忆中爷爷唯一一幅照片。

岁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机,并从胶片到了数码,科技改变了一切。房间一角堆积的胶片、影集远远不如桌子上那个4T的硬盘所承载丰富,但点滴的记忆,前者所占更为丰满。

于是,内心常彷徨:我们少了什么?

胶片到数码,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摄影方式,更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机搞定一切,拍照、上网、购物、缴罚款……不经意间,地铁上人手一份的报纸悄然滑落;机场旅客手中的书籍寥寥无几;亲朋聚餐,开心的是这盘菜又可以发朋友圈。

科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1912年,拉蒂格父亲送给他一部小相机的时候,很是稀罕新潮,那时起,他拍摄了他的上流社会家庭亲情。在那个大动荡时代,其行为仅如低头走路一般平凡甚至平庸,几十年后,这些照片成为整个法国社会的时代记忆,入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说到这里,我感觉,关于“胶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这个命题实则是个伪命题,最新的科技发明的确取代了旧技术,或许也取代了许多美好,但这些东西,或旧古董或新科技,永远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掌握人还是人掌握工具,这是个关键。或者说,这才是命题所指。

于是,悄然问自己,我,能做什么?

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面前,我们是否眼光放得太远,而无力顾及身边——父母的健康,亲人的需求?

前天,在江西老家的三弟,把手机视频聊天功能打开,这是父母第一次使用,看到我在画面里,妈妈兴奋地说:“我看到你了,胡子又没刮。你看到我了吗?”镜头里,父母满面喜悦,绽放的笑容,抑制不住流淌。

有段时间没回家了,我想,得回去了。对了,父亲一直说要爷爷那幅照片,家里没有,这次也得带回去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