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
青少年的心理素养影响着自身的身心健康,所以对此一定要重视起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青少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的方法
第一,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
青少年学生情绪往往比较强烈,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的特点,往往容易出格或失常。这是心理素质教育应该重视的方面。
第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差异,社会地位的悬殊,交往的疏密等原因,青少年学生的社会知觉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就不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第三,完善、健全的人格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总是符合社会规范而且比较稳定,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帮助青少年完善性格,健全人格,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四,正确认识自己
一般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较清醒地看待自己,始终把自己放在群体中最妥当的位置,和周围的成员坦诚相见,同心协力,共同前进。
第五,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当出现学习、考试、交友、入团、升学、择业以及家庭中的突发变故等问题时,往往难以适应。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技巧
自我提示:就是通过学生自我提示,客观认识自己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求其写日记或周记,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做一番小结。通过此法化解自己心中的烦躁、郁闷和担忧。
另外,要求其写出自己喜欢的座右铭、警示语贴在课桌上或家里,使其在学习时经常能看到,从而提示自己鼓舞斗志,以增强自己对心理问题的免疫能力。
情感疏导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和情感培养来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动机之一,也是组织和协调教育教学活动,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群体和谐稳定的纽带,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是和家长多联系,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地多关心、多鼓励孩子。二是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爱好,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与特长,如让他们在黑板报或运动会上“多露一手”,引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其自信心。
增强自信法:主要通过树立信心来达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或进行“我能行”教育,以增强自信心。通过观察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持否定甚至厌恶的态度,因此建议他们每天花一点时间表扬自己。
如:我是一个有用的人,在各方面会越来越好,我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我热爱生活,对人富有同情心,我具备如此多优点,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久而久之,便激发起了他们的心底潜能,不自觉地树立自己的信心。特别是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如一次早到,一次主动擦黑板,都要及时地加以鼓励。
青少年心理素养的教育和训练
1.采用疏导方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一般可分为欲求失衡心理疏导,情绪失衡心理疏导,认知失衡心理疏导三类。三类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在中学生中,主要是认知失衡心理疏导。对于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使之个性得到完美的发展,能够确立正确的个体与社会相适应的生活目标,具有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和较高的社会适应性。
2.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心理卫生教育,就是以人的心理健康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法,维护和发展青少年健康的心理,预防心理失衡,消除心理污染,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卫生教育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2)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我们指的个性,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聪明才智。
(3)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家长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化、体育、科技、旅游、参观访问活动,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4)加强心理训练。对孩子可以进行意志训练、注意力训练、信心训练、情绪心理训练、交往心理训练、成功心理训练、自我调节心理训练等等。心理教育与训练的成功,关键在于内容和方法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使他们自觉地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
现在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混淆了上述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在教育方法上就会简单化,缺乏针对性,只注重整体教育,而忽视个别教育,忽视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辅导,忽视对心理障碍的疏导与克服。所以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重孩子个性化这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