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推进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策略论文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馆员队伍。
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地方高校推进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策略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关键词]馆员 制度建设 学科 图书馆 策略 高校
[论文正文]
地方高校推进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专业人员及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为其提供专、精、深的信息服务制定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基本职责、服务内容和方法等。”[1]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有助于加强院系与图书馆之间的业务联系,较好地解决教师迫切需要的对口服务、针对性服务的问题,使各种文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在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上,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专门成立学科咨询服务部,学科咨询服务部组织相应的学科馆员深入到学校各对口的教学、科研单位中,采用个性化的学科知识服务手段,利用所学的图书情报学与图书馆知识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满足图书馆用户对资源信息深层次的需要,为教学、科研单位提供信息保障。尽管如此,由于人员素质和条件的限制,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建设相对于211院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因如此,地方高校才要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必要措施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使之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推动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一、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学科馆员能够深入到对口院系,时刻关注院系科研教学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反馈,通过嵌入对口院系教学科研中,利用自己掌握的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专业背景,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学科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服务,在完成基本的数据收集整理的同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为院系教学、科研团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专业信息,为其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除此之外,针对对口院系师生使用数据库的实际,学科馆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此进行培训,使师生经过培训对数据库和相关软件有深入的了解并能熟练使用。通过这些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制度基本能够满足师生对信息服务质量与深度的要求。
地方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提升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在文献采访过程中,学科馆员可以凭借丰富的图书情报知识和较高的学科文献知识有计划地对学科的文献资源进行系统的收集和选择,改变了以往的外行人选内行书的尴尬处境,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很大帮助,对馆藏资源质量和文献利用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使文献资源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馆藏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地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图书馆中,长期存在着人员紧张的状况,多数学科馆员由业务馆员或文献检索课教师兼任,由于事务性工作繁杂,使学科馆员的本职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于地方院校图书馆而言,制约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人员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薄弱,特别是缺乏专业的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人才。人才的匮乏导致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到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使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在学科馆员的管理方面,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采取分散式管理的方式,在开展工作中,多数情况是学科馆员个人直接面向教学科研单位、课题组开展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往往成为学科馆员的个人行为,不利于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利于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管理、组织与协调工作,不利于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学科馆员与各教学、科研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多数学科馆员很少深入走访教学、科研单位了解其需求,仅仅是采购文献时象征性地征求意见,导致学科馆员不能将教学、科研单位对文献的需求反馈给图书馆,使图书馆的文献开发、利用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多数教学、科研单位建立了资料室后,与学科馆员的联系日渐减少,导致学科馆员很难开展相应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图书馆的教辅单位的定位,带来了学科馆员缺乏必要的考核与奖励机制,在收入上明显偏低,与之相应的学术地位也偏低,在与教师、行政干部的收入分配竞争上处于劣势,这同样会导致图书馆优秀人才的外流以及很难吸引优秀高素质人才来参与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都能够给予图书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制定图书馆工作发展规划过程中仍是依照传统的观念,只关注馆舍面积、图书数量、阅览座位等硬件设施,而没有通过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就地方院校的管理制度而言,目前正处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在学科馆员岗位没有得到权威确认、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没有明确体现的前提下,要求学校党委为学科馆员制定特殊的优待政策是不可能的。面对以上困难,需要地方院校克服畏难情绪,针对自身办学实际,采取必要措施以达到真正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目的。
三、提升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举措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最大障碍是高素质人才匮乏。以北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尽管70%以上的馆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部分馆员具有研究生学历,有四分之一的馆员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但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图书情报专业出身的馆员不懂其他专业,其他专业出身的馆员不通晓图书情报知识。
正因为如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对于地方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才显得尤为必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挑选符合学科馆员条件的馆员赴具有优秀的图书情报专业的高校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培训,通过为准学科馆员进行相应的图书馆情报专业培训,让他们能够相对专业系统的学习了解图书情报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技能等。
培训内容包括馆藏资源布局、数据库及平台使用、学科用户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等。对于专长为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馆员,地方高校图书馆须加大对口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对口学院,通过参与对口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外出专业培训等手段,尽快熟悉了解相关教学、科研背景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动向,使得学科馆员能够熟练掌握对口专业的学科信息。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优先选择本科攻读其他专业的图书情报学硕士毕业生和具有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双学位人才,使馆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充分改善。
学科馆员工作不是看过程,而是效果,因此,地方高校要建立一套第三方参与的、由教学科研单位主导的、侧重于效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科馆员健康合理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实施双向考核制度,学科馆员既接受图书馆方面的考核又接受对口院系师生用户的考核,以教学、科研单位师生的满意度为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工作量完成情况、用户服务满意度进行定性考核。
其中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测试,该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掌握情况学科馆员提交拟任对口院系或学科的工作思路方案等评价[。与此同时,图书馆组织业务骨干从专业角度对学科馆员进行以服务效果、服务效益、服务影响力、服务满意度为内容的考评。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馆员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组织评价,使学科馆员的工作质量评价更为准确、客观。
学科馆员制度推行的关键在于学校主管领导的决策和参与。针对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推行困难的实际,地方高校要采取将压力上移的新思路,由学校领导牵头,以品牌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层面营造学科服务氛围,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科馆员到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学科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推行过程中,学校主管图书馆的校领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图书馆品牌活动的构思、策划到组织实施,学校主管领导全程参与,使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引起了全校教学、科研单位的广泛关注。在主管校领导的主持下,图书馆积极从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专家学者入手,从学科专业发展层面、学科教学科研动态、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入手,详细分析教师、学生对文献的需求,细致规划活动,使学科馆员制度依托学校良好的整体环境不断深化与拓展。
由于学科馆员对教学、科研工作发挥着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学科馆员掌握较高的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知识以及具有对口学科的专业背景,这就使得学科馆员在图书馆不等同于其他图书馆工作人员,因此学科馆员需要具有优先的职称聘任资格及相应的晋升、福利待遇、外出学习深造机会等等。同时地方高校须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明确图书馆员的教师身份、享有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级别、福利奖金、职务权利等待遇。
作为一种深入和拓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深化了服务层次的举措,学科馆员制度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有效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此同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实行学科馆员人才的聘任选拔制度、科学的图书馆馆员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针对学科馆员的制度,建立学科馆员绩效考评制度和分配制度。
从而有效地实施、稳步地发展学科馆员制度,真正把学科馆员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应有的作用,让学科馆员制度步入良性循环,使得学科馆员能够秉承以服务为本的办馆理念。通过学科馆员制度,深入到一线学院的教学、科研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资源信息的深层次服务,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