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误区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废墟上重新建设。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奋斗,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其人口虽然只占世界总人口的3%即1亿3千万人,但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世界的15%左右,达3万亿美元,并先后摘取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大国、债权大国、外贸顺差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的四项桂冠。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误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误区全文如下:
【摘要】近年来,日本越来越高调地宣传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并试图以“入常”、“修宪”、“强军”“否认侵略”等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大国目标。然而日本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似乎并未如其所愿,给日本带来预想中的国际影响力,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外交问题。本文就日本的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日本发展道路选择上存在误区。
【关键词】政治大国;入常;修宪;历史问题
一国的发展政策必须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是世界各国都遵循的原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各国间交往越发频繁的当前,各国自身利益与他国利益之间难免会出现重叠或者冲突之处。有些国家选择协商合作实现共赢,有些国家则采用“损人利己”、完全一意孤行的方式达到所谓的“胜利”目标。客观而言,无论何种方法,只要对本国有利,都是可行之法,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共赢模式,才能减少摩擦,维护世界长久的和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在新世纪一直向着“政治大国”的目标努力着,这必然要牵涉到与其他世界大国的关系。而其恰恰选择了无视他国利益一意孤行的政策模式,因而对其获得他国承认、提升政治地位是十分不利的。
一、“损人不利己”,“入常”行路难
联合国作为二战后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处理国际事务的全球性组织,在维持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即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五个国家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政治大国”,也是当今世界格局中,一超多强的代表。日本自从制定了要成为政治大国的战略之后,便将目标锁定在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上。对于日本来说,能够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就意味着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正是其成为自身所追求的“政治大国”地位的标志。一旦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即可直接获得在国际事务处理中的发言权,解决国际纠纷的制裁权,国际局势走向的主导权,以及关于联合国宪章和其他相关法案规则的制定权。这些在日本看来几乎就等于是能“领导世界”的决策权,可以让其彻底甩掉战败国的帽子,由决策的被执行对象一跃成为决策者。于是日本曾多次积极递交有关联合国改组和安理会扩大的提案,并促使联合国将增加安理会成员国个数的草案提上日程。
为了“入常”日本可谓煞费苦心,首先要过的就是外交这一关。2000年4月,森喜朗上台组阁。而对日本“入常”的迫切愿望,当时的内阁提出要考虑实施“战略性外交”策略,将工作的重点和外交的主要目标定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战略援助,收买选票。大概是想效仿中国当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的经历,日本也将目标之一放在了非洲,想要靠着非洲众多国家的支持,来赢得“入常”的门票。可惜的是日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当年的中国,对非洲国家是无偿的援助,为的是建立国家友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而现如今日本的ODA战略,却是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标,借机抢占非洲丰富的资源并与中国争夺非洲市场。为此,日本渲染和鼓吹中国是“新殖民主义”,并利用各种机会挑拨中非友好关系。虽然这种做法会给中国外交造成些许障碍,可是日本自身也未见得得到了多少好处,就目前看来似乎并没有真的如其所愿获得非洲多数国家的支持,实在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手段。
自从2012年底安倍晋二再次出任日本首相以来,“入常”的话题热度再次升温。日本政府的首脑们便开始奔波于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游说,宣扬日本的“国际贡献”论,顺便不忘鼓吹渲染“中国威胁论”。同时,无论在何种场合作何种发言,日本都在试图让世界了解日本全球战略构想的美好蓝图,让其他国家相信日本的国际战略目标是和平而友好的,中国的崛起才是威胁世界的,意图籍此提高身价,获得更多的“入常”支持。日本所宣扬的要担起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实质上都是披上为全球利益着想外衣的国家利益,只是经过美化后的说法,确实很具有吸引力。不过目前似乎欧洲和亚洲的国家,对日本的言论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日本对中国的中伤似乎也收效甚微。而且由于日本的一些行为使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亚洲邻国交恶,反倒使日本自身陷入尴尬的外交困境中。日本想要顺利“入常”,看来其路漫漫。
二、“修宪”、强军,引发他国警惕
在日本看来,一个政治大国必然同时是个军事大国,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方可称霸一方,于是历届日本政府都梦想拥有强大的军队,日本的军费投入也因此只增不减。但是日本拥有强大军队的最大障碍就是“和平宪法”,当年二战结束时,为了惩罚战争发起者以及限制战败国发展,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被迫制定并颁布了“和平宪法”,即用于替代《明治宪法》的《日本国宪法》。其中第九条规定了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体现出了非军事化和放弃战争的特色。
然而,仅仅过了二十多年,日本就开始觉得“和平宪法”限制了自身发展,盘算着要如何突破它的限制,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从更早些的大平正芳内阁到中曾根康弘,再到后来的小泽一郎,他们都认为日本要做出国际贡献承担国际义务的前提是成为“国际国家”,而成为“国际国家”的前提则是先成为“普通国家”。事实上,日本历届政府首脑所谈论的“正常国家”也好,“普通国家”也好,都是指的能够拥有军队和对外发动战争权利的国家。从中曾根康弘内阁时期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开始,修改宪法就成了历届日本内阁的“夙愿”。
日本修宪的目的在于强军,当年被迫暗度陈仓,将日本的军事工业潜藏于民间,低调地进行军事实力的积累。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渴望恢复“正常国家”地位目标的提出,日本不再满足于“寓军于民”,他们要将军事力量的发展变为合法的行为。终于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日本政府以配合美国反恐为借口,按照美国的授意,放弃了曾经对外宣称要坚持的“专守防御”政策,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有事法案”,将白卫队从日本的防卫力量变成能参与国际行动的力量。2001年11月,日本派出了700多名自卫队队员以及3艘军舰前往印度洋海域,支援在阿富汗战场上作战的美军,开始了日本第一次在其他地区对美军进行援助的行动。
在2004年初,日本正式向伊拉克派出自卫队,打着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旗号,却是全副武装带着重型装备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状态。到了2004年底,日本又在当年发布的《防卫计划大纲》中,将参与世界维和行动规定为日本自卫队的“主体任务”之一,并放宽了对美国的武器出口二原则。从此,日本开始追随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军事行动。2007年,以“修宪”为己任的白民党党首安倍晋三在其第一次执政任期内,推动了“国民投票法”的通过,完成了修宪的法律程序铺垫。而当安倍2012年底第二次出任首相之后,重启了第一届任期中成立的“关于重新建立安全保障法律基础的恳谈会”,日本又一次掀起了讨论将集体白卫权彻底解禁的热潮。2013年底,安倍强行通过了《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推出“安倍军事学”,开始正式推行其安保战略中的“积极和平主义”,并在法律、政治、舆论等各个层而积极进行宣传,为其进一步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做准备。
日本专注强军的行为显然引起了周边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警觉,经历过二战创伤的大多数国家,都对日本的一意孤行表示反对及谴责,认为日本这么做是想复活军国主义鬼魂,严重威胁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安全。日本为获得扩军的借口,不惜在东南亚地区国家之间进行挑拨,插手争端引发对抗,又借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海上争议,大肆渲染紧张气氛,推进军备竞赛。这些行为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日本与亚洲国家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容乐观。尤其对中国和韩国来说,日本的扩军行为无异于对历史和战后秩序的公然挑衅,这是无论如何不会被容忍的。将国家关系弄到如此相互戒备的地步,对任何国家的和平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三、妄图美化侵略,实则自毁形象
日本在其通往“政治大国”的道路上,一向十分注重自身大国形象的塑造。在宣传的同时,不论对内对外,皆标榜自身的国家主义为“做出大国应有的贡献,承担与经济地位相称的国际责任”。而事实上,所谓的“国际贡献论”不过就是“普通国家论”的另一种说法,目的就在于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日本。在对外宣传“国际国家”主张的同时,日本非常注重强调白身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为了防止恐怖主义的破坏,想要积极地为世界安宁做出贡献,让其他国家接受日本是和平友好国家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收买人心,为日本在国际上的正而形象进行舆论造势。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日本是二战中实施侵略的一方,这与现如今日本所称的“一贯坚持和平友好”是相违背的。为了消除这种矛盾,日本政界的首脑们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那就是试图通过否认、美化甚至歪曲历史,来重塑日本新形象,摘去“侵略者”和“战败国”的帽子。先是小泉纯一郎在任期内反复多次高调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将那些犯下战争罪行的战犯,说成是日本为国捐躯的“英烈”,参拜靖国神社,是在祭奠“勇士的英灵”,理应为之。
再是小泉的继任者安倍晋二,两度上台皆不忘在靖国神社奉上香火,并大放厥词称不存在侵略之事,那只是“解放亚洲”。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把亚洲人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而做出的努力,甚至说“侵略”一词本就没有准确定义,需要根据各国视角不同而定。还有右翼势力的各种其他言论,如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对朝鲜半岛的入侵,宣传所谓的“圣战”理念等。在日本右翼势力操控的政府看来,只要改变二战性质的说法,将那些犯下的罪行描述成合理的行为,比起如同德国那般彻底的道歉,更能让日本获得良好的形象。而承认历史,真诚道歉,追捕战犯,予以严惩,对日本右翼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丑事,认错和自杀,日本向来宁愿选择后者。从本质上来说,这不过是日本逃避战争责任的表现,可以说与其所宣传的“担当国际责任”完全是背道而驰白相矛盾的。
在安倍二度执政期间,甚至对前一次任期内未能参拜靖国神社表示遗憾。就这一问题,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曾强调:“靖国神社问题是日本同邻国关系的破坏因素,也是日本白身的负资产,如果日本领导人执意把这笔负资产背下去,那么这笔负资产就会越来越重。”右翼分子要求拆除位于韩国、美国的慰安妇铜像问题,一度引发韩、美两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安倍政府就慰安妇问题发表的言论,也激起了亚洲众多曾被侵略国家的愤怒。
2014年1月17日,日本文部省再次修订现行教科书的审定标准,要求教科书中关于近现代史的记载要尊重所谓政府立场。此次修订的背景是自民党认为现行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记载有失偏颇”。这样明目张胆的颠倒是非、否认历史、宣传军国主义的行为,目的无非是为了包装出一个拥有良好国际形象的日本。殊不知,这样极力美化的行为只会让他国更加牢记其所犯下的罪行,无异于一次次揭开被侵略国的历史伤疤,效果和作用必然适得其反,只会更加表明日本是个不负责任,逃避历史的狭隘民族主义国家。
总之,近年来,日本为了提高其自身的国际地位,增大其在世界上的发言权,以“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为目标,外交姿态由低变高,对外政策右倾化且动作频频,这种右倾化一意孤行的政策模式很容易染上对抗性,从而给地区局势造成紧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中国愿同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国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错误行径,使得中日高层往来几乎中断,这就充分表明这一点。日本只有走出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迷失,认清形势,放弃幻想,以实际行动纠正错误,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相关文章:
1.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3篇
2.论战略思维论文
3.AV大国日本,人均年性交次数仅48次的狗狗书籍
4.20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
5.民族民主主义在中国 形势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