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

2017-05-26

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篇1

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

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

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索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索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索道路,逐渐深刻地认识并开辟了海洋文化。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相互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

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始,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始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提高,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幻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叙述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能够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二)英国海洋文学的形成

在英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基础,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历史和文化让文学创作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许多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开始与航海、船舶、海盗、海上征战、海外扩张、海上探险、海外贸易等内容紧密相连,这恰恰符合了英国海洋文学的变革需要。英国人民向来以骁勇好战、富于冒险、敢于面对自然、征服自然等性格著称,这多少受到了早期海洋文学的影响。众多的英国作家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反映了个体性、激进性、吸收性和开放性的海洋精神,作品主人公充满战斗力的人文气魄为文学价值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文学塑造者开始将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文学作品中,从而形成了英国的海洋文学。

(三)美国海洋文学的形成

美国也是全世界海洋文学的大国之一,其海洋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堪比爱情文学、战争文学、科幻文化、西部文学。溯其根源,美国的文学其实源于欧洲大陆,以英国文学为代表的老牌殖民国家的海洋文学为美国海洋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生长土壤,这也是美国海洋文学形成的最重要的根源。美国海洋文学的形成也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正是英国殖民地扩展才刺激了美国内部人民的思想崛起,海洋文学才会得到人们的新认知。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对于美国海洋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国在战后重建过程中与英、法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对美国海洋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

(一)浪漫情怀的海洋文学作品

对于“浪漫情怀”的理解,东、西方国家的文学大师们有着不同的感触。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的浪漫情怀源自于内心的无限想象,对各种虚幻事物的美好点缀。而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浪漫情怀则源自于对现实事物的再次塑造,以实物为基础塑造了各种美好、浪漫的元素。具有浪漫情怀的海洋文学作品代表如下:

库伯可谓是美国海洋文学发展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均以海洋为题材进行创作。自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他曾写过11部海洋小说,包括《海狮》《舵手》《两个船长》等,这些作品的写作灵感多数源自于库伯少年时期的水手生活,展现了他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超脱现实的想象才能。库伯将自己的海洋文学创作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回忆水手生活期间对海洋的认识来激发文学灵感,这种条件下构造的作品更加接近海洋的本质,“浪漫情怀”的人文元素得到了全方位地体现。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海洋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真实的海上谋生的经历为灵感源泉创作出了《泰比》和《奥穆》两部以他航海经历为素材的海洋小说,而后又创作了三部航海小说——《白外套》《雷得本》和《玛地》。1851年,赫尔曼·麦尔维尔发

表了代表作《白鲸》,这是一部经典的海洋小说,其主要特点就在于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精神为小说展现的主题,丰富了海洋的意象象征含义。小说中除了用一半篇幅对捕鲸业的叙述与描叙之外,剩下的篇幅便是面对大海时作者与主人公的无尽海洋抒情,并将大海在不同风向、季节、地点的变幻莫测描绘得淋漓尽致,形成一幅壮观的写意画,蕴涵了丰富的浪漫情怀。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海洋文学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年轻时的鲁滨逊怀揣着出海的梦想,不顾父亲的阻拦一意孤行地与朋友结伴出海,充满着对海洋的幻想和征服海洋的愿望,即便是在逃脱死亡恐惧之后,鲁滨逊也始终保持着对海洋探险的那份痴迷,毫无畏惧地再次踏上征程。自小对海洋充满好奇的心理促使了鲁滨逊长大后出海的行为,尽管这是一意孤行的举动,但从侧面反映了海洋文学浪漫的色彩元素。主人公的这种心态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对海洋探险的普遍心态。

有美国戏剧之父之称的奥尔尼,在塑造《天边外》中的主人公时,为其构造了一个怀揣梦想出海远游而不能实现的人生经历。主人公的一生都梦想着与大海接触,幻想着遨游于大海的情形。虽然小说人物未能实现自己的海洋梦想,但这是一个至死都迷恋着大海的年轻人,这种浪漫情怀使他在弥留之际竭尽全力爬到能看到日出的高处,让即将闭上的双眼眺望那遥远的天际。《天边外》的主人公毕生梦想出海远游却未能实现,用“死”的代价来敬畏海洋的浪漫,这种文学精神更加提升了海洋文学的艺术魅力。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表现人与自然冲突方面虽然不是那么明显,老人对自己的对手马林鱼也一样充满了爱和尊敬,但是也正如主人公所说:“可是我要趁着这一天还没有过去的时候把你处死。”这显示了老人在自然面前所拥有的自信心和傲慢。这部作品将“硬汉形象”置于与大海紧密相连的故事情节之中,成功地塑造了“打不败的英雄”老人的形象。这位老人有着自然中心主义意识,把大海当做是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这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

而当代的浪漫主义者在受到生态伦理的影响后,依然带着无限渴望出海,但却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渴望战胜自己、开拓自己。英国女作家萨拉·梅森的海洋小说《海恋》(2007)便是这样一部作品,11岁的主人公茵琪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身为女孩也可以驾驶帆船参加比赛,便在暴风雨中磨炼战胜苦难的勇气和毅力。与此类似的海洋小说还有大卫·海斯的《我的老爸与海》(1995),年轻的丹在大学毕业后便想出海寻找新的生活方向,父亲大卫也参与了他的部分航程,丹出海的理由是让海上的清新空气吹进陈旧的生活。这一类在海中磨炼意志、培养勇气和自信心、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为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现实主义的海洋文学作品

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杰克·伦敦曾有过丰富的海上生活经历,他做过海盗,当过海豹捕猎船上的水手,他以其自身真实的海上生活写出了以海洋为背景的许多作品,如《白牙》《海狼》等。其中,在《海狼》的许多篇幅中都描写了船长的冷酷和船员的莽撞。在这部作品中,现实地反映了船员并不是对海有着依恋之情才出海,而是迫于生计、子承父业,出海捕鱼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当遭遇狂风巨浪时,船员要拼命保护船只,或者与海豹决斗,或者是与“老狼”拉森斗智斗勇,这种超现实的描述毫无浪漫可言。

美国当代作家雷切尔·卡森便在她的《海风下》《海底》《我们周围的海》等作品中,针对人类向海洋施加的践踏和蹂躏进行了抨击,她以海洋辩护者的身份捍卫海洋的权利,由此也证明了人类对海洋的幻想与憧憬在当代的作品中更逼近于现实,更展示了人类不是想要在征服海洋、体验海洋的过程中享受新鲜生活,而是转变为人类想要保护脆弱海洋的生态理念。

三、结语

总之,英美海洋文学是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石,海洋文学对英美国家文学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浪漫情怀”作为英美海洋文学的典型元素,其塑造的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思想,更是未来海洋文学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感触浪漫情怀有助于引导读者感受西方文学的艺术价值。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篇2

论英美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摘 要:在人类世界的历史中,文学作品的纷彩呈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得到传承发展的表现。英美文学作品中,描写城市的作品不计其数。部分文学作品,其内容虽然并非详尽描述城市生活,却以城市命名,赋予了城市丰富的象征意义。城市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英美文学则是传承城市文明精神风貌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城市描写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一些作者的笔下,城市是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事物。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城市产生了大量追名逐利、贪婪恶毒的风气。因此,在特定时间段里的英美文学作品大多无情揭露了城市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社会文明的腐蚀。本文以世界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各个作品中对于城市这一要素所给予的不同描写,以及其赋予的不同象征意义,从而全面了解在英美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一、英美文学中对城市的积极书写

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作品《双城记》中,以发生在巴黎和伦敦这两个城市间的故事为内容,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实际上是一种借古喻今的手法。当时英国正经历黑暗的统治,而由于长久以来积压的社会问题,英国情况如不发生转变,那么英国也可能会经历法国大革命那样颠覆性的历史。作者一方面对穷苦阶层人民的生活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惧怕革命力量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在这部小说中,双城的生活代表着英法两个不同的国家,但两个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历史困境。狄更斯通过小说,说明了腐朽的统治制度和统治者的层层压迫必将走向灭亡,导致人民群众的奋起反抗。历史总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在发展,而历史的脚步向来不可阻挡。

尽管如此,狄更斯仍然在小说中宣扬了以仁慈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观。通过故事的叙述,狄更斯希望人们不要以暴制暴,而要懂得互相原谅、友爱和睦。即使在当时处于敌对、有着尖锐矛盾的阶级之间,也要互相宽容,不要被仇恨扭曲了人性。以伦敦和巴黎为代表的国家,在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洗礼之后,必将迎来更加美好更有希望的城市生活[1]。

狄更斯善于通过描写城市来表现人性,揭露现实。在其另一部作品《匹克威克外传》中,通过匹克威克和其好友的游历,揭露了当时英国黑暗的现实,同时向读者描绘了狄更斯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这也是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的一种美好希冀。

莎士比亚重要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是极富有讽刺色彩的一部作品。故事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故事。安东尼奥虽然是个富商,但是慈悲为怀,宽厚友善。而犹太人夏洛克则心胸狭窄、贪得无厌,靠放高利贷的方式攫取财富。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在言语上侮辱过自己,又在借钱时不向人收取利息,从而阻碍了高利贷行业的发展,因此一直记恨安东尼奥。于是,夏洛克乘机报复安东尼奥,机关算尽却最终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

安东尼奥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夏洛克丑恶的嘴脸,则是对资产阶级一味追求物质贪欲的真实写照。作品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提倡追求人性真善美。威尼斯在小说中虽然只是一个地点名词,但是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威尼斯商人也成为了莎士比亚描写资产阶级生活的重要载体。小说中有善有恶,但最终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是让城市更加美好的重要因素。

二、英美文学中对城市的消极书写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的欧文写下了《纽约外史》。这部作品可以算得上是第一部直接以城市命名的小说。小说以幽默风趣、诙谐夸张的笔触描写了当地的人情风俗,特色美景,等等,使读者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无限遐想。不同于很多小说正经端庄的笔触,这本小说以一种独特的角度讲述发生在纽约城的各种故事,形形色色,令人神往。

作为欧文的成名作,大量本土素材的采用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城市生活为主体,欧文对城市里发生的大小事宜例如吃饭、走路等细节都进行了一一描述,一座具有浓厚美国生活气息的纽约市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在城市内容下,作品旨在讽刺当时荷兰统治者在纽约城的专制霸道,批判了殖民主义。

十八世纪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即《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名著。儿童可以看书中的奇幻故事,政治家可以看书中的法律,思想家可以看书中对人性的探讨。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情节也被夸张放大,但主人公每到一个“国”的经历都是建立在当时英国黑暗腐朽现实的基础上。格列佛的奇特经历是当时英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各方面的缩影。小人国国王狂妄自大,国内毫无民主可言;官员们碌碌无为,只懂得亨受;而两党之间的党政完全以追权逐利为目的,丝毫没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反而轻易地就发动混战,置平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都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当时英国黑暗的统治。格列佛在大人国的境遇则完全相反。大人国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畅享民主的地方。格列佛给国王讲述了先进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贤明的国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先进科技的发展不但没有被用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将科技的重心放在了战争和武器上。无情地批判了英国好战侵略思想的劣根性,也揭露了人心自私自利的本质。英国现实社会的弊端显露无遗,反衬出了作者对美好国家的向往。

格列佛在飞岛国的经历则讽刺了英国殖民政策的残暴。飞岛国的科学家们视人命为无物,对当地居民采取暴力镇压、剥削压迫的极端手段。最后一站的马国,则以动物的视角揭露了人类世界的贪婪无知。马的形象善良而纯真,这竟是人类世界所没有的精神面貌,也是给现实社会的一剂清醒药,如果人类继续败坏道德,最终一定会自食恶果。

萧伯纳的代表作《皮格马利翁》是对城市奢华腐败、寻欢作乐面具下丑恶本质的一种批评。作为下层阶级的穷苦百姓,身世可怜的卖花女整日为了生存而奔波奋斗,在这个艰难的世道下求生。

然而偶遇的一名语言学教授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教授与上校朋友在女孩身上打赌,把女孩当做玩乐的工具。在教授的教导下,女孩改变口音,说得一口流利优雅的伦敦腔,加上容貌上的脱胎换骨,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并吸引了众多王公贵族的眼光。本来只是玩笑,但教授却在这个打赌的过程中慢慢爱上了女孩,放下了他的尊严与骄傲。然而最后女孩却选择和一位没落的资产阶级在一起,因为女孩在习惯了上流社会的做派后,也渐渐习惯了自己的身份,不可能再回到以卖花为生的日子。

同时,由于出身卑微的限制,使她无法真正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因此女孩选择通过出嫁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原来天真纯朴的卖花女也终于在社会的影响下随波追流,改变了价值观。故事由于掺杂着众多社会环境的因素,成为了表现英国阶级差异和矛盾对立的经典。人民大众为了糊口而辛勤劳动,上流社会的人们却不费吹灰之力过着尊荣华贵、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无疑是作者对阶级差异的讽刺和批判。安逸舒适的生活带来的并不是体会民间疾苦的同情心,而是以打赌为取乐方式的傲慢与虚荣,那个时期社会风气的腐朽可见一斑。

20世纪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对城市书写上进行了精致的刻画。书中虽未详尽描述城市的样子,但是却通过描写生活在大城市下的个性鲜明的角色,把城市生活渲染得淋漓尽致。小说描述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在不择手段攫取财富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一穷二白的社会底层摇身一变成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盖茨比拥有光鲜的外表,巨额的财富,但依然过得孤独而艰辛。他将财富作为追回初恋情人黛西的手段,却忘记了人性的善变和无情,最终为了所谓的爱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他历尽艰辛为自己建立起来的梦想也破碎得无影无踪。一方面,盖茨比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财富和地位,可以泯灭良心,做违法犯纪的勾当;另一方面,他却天真地相信爱情的天长地久和单纯美好。或许是他穷困潦倒时期的幻想影响了他对黛西的判断。盖茨比把黛西视为一种象征,只有在拥有金钱和物质的情况下,才可以拥有的爱情,其实黛西与其他上流社会只懂得纵情享乐、肤浅庸俗的女性并无不同。但盖茨比已将她视为自己的梦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回爱人。甚至为了黛西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尽管如此他仍旧未能换来黛西的真心相待,反而遭受到了黛西的无情背叛。

可以说,酿成最后悲惨下场的其实是盖茨比自己和这个无情冷酷的社会。小说完整地呈现了“美国梦”的虚无和浮华,也描述了“美国梦”一步一步走向幻灭的过程。像盖茨比这样怀揣梦想,一心想要发家致富的青年不在少数,他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在盖茨比死后,往日繁华不再,充满欢声笑语的豪宅门可罗雀。故事的最后,黛西在丈夫的安排下远离故土,开始新一轮的追逐享乐。两者截然不同的结局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虚伪。

犯错的人并不一定会受到惩罚,而梦想的美好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好在作者在原文中设立的另一个角色,一个叫涅克・卡拉威的青年商人,在看尽喧嚣浮华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纯真的内心。这个角色代表着美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也代表了作者对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仍然寄予了无限的希望[2]。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华,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英美文学发展兴起于动荡变化的时代,作品上大多都深深地烙下了社会的印记。作品中对城市的书写,也体现了都市文化与文学作品的结合。城市不单作为一种描写对象,更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元素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得到完美呈现。而城市符号所象征的文学主题也十分多元。对矛盾的刻画,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索,对美好的寄托,都一一在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的书写里找到了对应。

参考文献:

[1]代天善.英美文学中的城市书写[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25(01).

[2]蒋述卓,王斌.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J].学术研究,2001,(0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