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

2017-01-05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它面向教育实践,表达教育的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一: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

【摘要】扬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很多学生对于该艺术都非常的喜爱。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渐的诞生,对于促进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对于扬琴教学模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就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扬琴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引言

扬琴作为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音乐领域有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对于扬琴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扬琴音乐知识。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扬琴在我国的教学背景

扬琴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扬琴这种乐器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不仅可以独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时也能与其它的乐器协作完成曲目的演奏,从而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扬琴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扬琴艺术不断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传统的扬琴艺术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扬琴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对于扬琴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众多的阻碍。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尊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学活动开展注重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学生对于扬琴艺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步入到扬琴艺术学习活动中去,保障教学成效,提升扬琴艺术教学质量[1]。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扬琴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练习曲目教学,第二部分就是曲目教学。练习曲目是学生学习扬琴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奏技能和技巧后,对乐曲进行弹奏,也是学生感受扬琴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曲目教学与曲目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发生情景转变,步入到教师所创建的音乐世界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音乐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依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创设音乐情景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扬琴艺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音乐曲目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辅导学生进行扬琴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对音乐曲目情感的表达,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去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挖掘扬琴音乐艺术具有的内涵,感受扬琴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强学生演奏的感染力。

2.舞台设计要合理、科学扬琴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最为关键的就是舞台设计部分,模拟舞台演出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场演出的感受。舞台环境设计必须要保证合理性、科学性,因为舞台环境对于学生的演奏心态有着很深的影响。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曲目的内涵、中心思想进行舞台环境的塑造,从而为学生扬琴音乐艺术演奏创建演奏氛围,对于提升扬琴音乐艺术教育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日后需要站在舞台上,面向众多的观众进行演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长期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演奏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当学生进行舞台演出时,很有可能因为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所以会产生胆怯、紧张的等消极心理。所以,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深度

传统的扬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现代化音乐艺术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众多因素的限制,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扩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延伸教学的深度。扬琴因素艺术教育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经常与其他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集合众多教育人员的智慧,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满足我国扬琴艺术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结语

扬琴是我国一种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得到很多人员的喜爱。扬琴艺术教学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扬琴艺术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现代化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现代化教育理念,对扬琴艺术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对于促进我国扬琴艺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娜.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4(10):74

[2]周邦春.扬琴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5(18):142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通识教育理念

摘要:梅贻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高校管理者,他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通识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原则;运用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识教育”理念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是培养出更多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通识教育”理念内涵及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通识教育”最早由梅贻琦先生提出。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学校管理者,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并在抗战期间,主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工作。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27年12月《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一文中,记录了梅贻琦的通识教育理念:强调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扩大学生学习过程中选择课程的主动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完成学校的学生管理。可以说,梅贻琦的通识教育理念是随着其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积累而发展的,很好地适应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需求和大学生培养目标,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大学一解》中,梅贻琦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识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识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1]通识教育是大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模式,也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工作内容,在大学,提倡引导学生广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涉猎多学科内容,了解不同学科文化,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通过管理手段提升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社会竞争力的前提。通识教育视角的大学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具备宽与广厚重的特质,要通过教育管理使学生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储备、灵活的知识运用,而不是围绕培养学生某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来开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借鉴“通识教育”理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要非常重视教师品行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良好的品行,能够引起学生的敬仰和效仿,其重要性往往超过教师学术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教师的管理,促使其迅速成为大学生专业的引导者、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辅导者,寓管理于教学之中,形成合力。高校在聘任教师中要全面考察、严格把关,积极实施动态管理。学生对品行高尚教师的敬仰和效仿是全方位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老师,向老师学习,“通识教育”理念提倡“师生同游”,即让教师和学生如同水中的鱼一样,在学校教育管理大环境中共同生活,做到“从游既久淇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期而至”,打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传统定义界限,用共同学习理念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管理任务。同时也将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使“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促教”成为现实。通识教育理念是一种大学教育管理思想,也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主张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做到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围绕通识教育思想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师资队伍,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加强学生学风管理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智育素质;提倡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品德,完善学生人格,造就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重视体育发展,在管理中实施体育与学业并重,使学生具备健康体魄、坚韧毅力、团队意识;加强美育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突出群育思想,重视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同时保持自己特性;鼓励学生参加劳动,以培养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六育并举”的管理模式使大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成长,也为“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路径。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

1.管理工作设计发挥民主

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以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实施和完成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中。当代大学生因其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更加渴望被周围人认同和接受。所以,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注重学生对管理的认同程度。在工作设计过程中,要发挥民主性原则,在工作目标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等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

2.管理内容安排尊重差异

每一名大学生的成长背景都是不一样的,在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特点,重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对成长的预期目标计划和成长实际需求。针对这样的特点,在安排教育管理内容时,除了完成教育管理大纲内容外,更要重视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满足。结合“通识教育”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管理者要从学生实际情况的客观评估开始,通过研究每一名大学生的特点,在群体管理框架下,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围绕教育管理目标,做到因不同学生而异、因成长阶段而异、因实际需求而异进行管理内容的安排。

3.管理方式运用灵活变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管理,要具备为学生喜爱,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被学生铭记的工作方式,并且工作方式的转换和使用要符合学生成长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特点,要参考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教育管理的内容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一些人认为,科学和技术高速发展,根本没法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只需专研一门专业,大学教育应当适应这种需要。[2]进而出现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不科学,冷热门专业对比明显等现象,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带来了局限,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带来的阻碍。为此,要将通识教育置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指导地位,在其启发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工作。

1.文理学科渗透,优化素质教育课程

目前,高校的课程大多围绕就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实用性很强。但过分强调就业需求和专业教育,容易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且使学生养成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是需要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实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全面发展自我的基础。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的成功经验,优化素质教育课程,做到文理结合,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穿于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课程涉猎范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和个人特长,研发开设新课程,同时吸引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文理结合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对文理学科知识都有所收获,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养成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成为有责任心的青年。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文理渗透,优化课程,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相组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提倡民主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式师生关系,带给学生经历、体验和收获知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民主环境下,师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围绕成才目标开展对话和交流沟通,保障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改变严肃拘谨的教师形象,用自然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更加方便师生之间讨论学术内容和人生哲理,师生关系融洽,接触机会增多,交往中也就自然完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而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教师、了解教师,在教师言行影响下,自然完成了“启发引导”、“从游濡染”的过程,这正是当代教学管理工作要努力追求实现的状态。在充满民主的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更善于启发激励学生的好奇心,根据不同知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学习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收获。

3.创新管理思路,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大学生管理工作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把教育活动转变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指导者、良好习惯养成的促进者、健康人生发展的激励者。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改变“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目的询证,带着疑问讨论,带着收获分享,带着真理生活的学习生活习惯,促使其实现自我管理。积极拓宽师生交往渠道,为学生创造更有利于提高知识技能、品德修养、身心健全及社会能力的教育环境。师生交往渠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沟通往往能够担当起大学生教育管理“隐性课堂”的重任。加强教学和学校生活领域的师生联系,对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共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要主动建立多层次不同渠道的师生交往平台,以了解学生对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建议和成效;通过网络媒介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能够把握整个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通过第一、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与学生加深了解,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对某一具体发展问题讨论学习;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学习模式。

4.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精神塑造

重视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用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一载体,加强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重视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与团际之间的交流,提倡通过活动营造民主、自由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隐性教育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实施。学生宿舍的安静环境、学生食堂的清新整洁、教室和图书馆的文明秩序、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执行、课题教学仪器设备等,都是实施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管理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将会产生极大的触动。新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重要内容。科研创新作为现代大学重要职能之一,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收获各种能力和知识,将各科知识融合利用,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是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大学精神的关键举措,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识教育”理念符合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潮流和发展需要,是一种实用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管理工作环境,建立完善且灵活的管理新模式,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联大成功经验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52-257.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相关文章:

1.教育理论论文

2.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精选

3.浅谈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4.教育类论文

5.关于儿童教育的论文

6.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