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梦走向学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2017-03-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反映了中国人民期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强烈心声,也引来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多种解读。但中国梦提出的时间尚短,要使这个概念成为一个真正凝聚民心、推动中国全面崛起的核心理念,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原创性研究,从而使这个概念更好地“走向学理”“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所谓“走向学理”,就是力求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理的基础上,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对它的历史传承和时代意义进行发掘,对它的合理性、必要性和正义性进行全面阐述,从而为这个概念“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个层面的研究将主要涉及政治哲学、政治文化、中国近代史、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经济等学科领域。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从学理上把中国梦说清楚。

所谓“走向社会”,就是走向民间,走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社会利益多样和利益诉求多元的今天,中国迫切需要能够凝聚社会共识的理念,而中国梦概念提供了这种可能。我们要研究如何使中国梦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理念,使之更易为社会各界所理解和接受。从内容来说,中国梦应具备尽可能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国无数个人梦和家庭梦都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汇聚在一起,展现中国梦特有的精彩性和多样性。从形式来说,中国梦应该具备尽可能强大的精神与道德感召力。另外,我们需要在开发中国梦话语内容的同时,也推动话语形式的创新。

所谓“走向世界”,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说清楚中国梦对于世界的意义,说清楚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于外部世界不仅不构成威胁,而且是为中国周边国家、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了大量合作与共赢的机遇。中国梦的实现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大多数国家所期盼的建立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这个层面的研究关键是要以外部世界能够理解的话语来表述中国梦,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互动。换言之,我们力求不仅要在国内把中国梦讲好,也要把中国梦向全世界讲好,同时也为克服中国话语与外部世界存在的沟通困难作出贡献。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而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梦应该是中国话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可以把中国梦具体分解为“家国梦”“大国梦”“天下梦”这样三个层次来进行原创性研究。

就“家国梦”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文化中个人、家庭、集体与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及个人(家庭)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上。汉语中“国家”一词由“国”和“家”组成,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例如“舍己为家”“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等。今天,这些价值观又转化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关注国运的昌盛,这种感受也是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国破家亡”悲剧后形成的集体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梦是“国梦”与“家梦”的结合,“国”与“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就“大国梦”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作为一个新型大国应该具备的那种新的“大国意识”和体制自信上,并把这种意识和自信看作是中国梦的展现。中国人百年追梦,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最终从整体上迈向世界一流强国。“大国梦”意味着提出中国自己新的“大国意识”,但这种“大国意识”的核心是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而不是称霸。我们将向世界展示自己探索超越西方模式的各种制度安排和价值观念。此外,中国的“大国梦”也意味着需要我们打通五千年中华文明、中国近代史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系,打通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中国作为新型全球大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定位。

就“天下梦”来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中国人如何为解决“天下”难题特别是全球治理难题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上。今天的世界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从贫困饥饿到气候变暖、从恐怖主义到核扩散、从金融危机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等等,都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解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当今国际秩序的各种困境都呼唤中国人拿出自己的理念和方案。中国人的“天下梦”应该包括这样的胸襟和关切:我们应该为国际治理中各种主要问题的解决、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改革与创新、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提出自己的主张,作出自己的贡献。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