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走路上学后感3篇

2017-03-19

观走路上学后感1

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 过江的故事。

瓦娃是一个7岁的僳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没能抵抗住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从此,瓦娃对于溜索有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并再不敢上溜索一步。春暖花开,马吉乡第一座“爱心桥”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下,顺利建成,瓦娃终于得以第一次走路上学。

让我回想起同样是一片蓝天,同样是一样的年龄,看看我们上学的路,再看看他们上学的路,看看我们的学校,再看看他们的学校,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太幸福啦,我要奋发学习,克服一切恶困难,掌握本领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尽力帮助山区孩子早日实现上学的梦想!

观走路上学后感2

波涛汹涌的大江上,横跨着一条铁索,一个女孩,在这条大江上溜索,一双布鞋从她的包里掉了出来,她伸手“拯救”这双布鞋,只见她身子一歪,吊钩便“挣脱”了铁索,她连同那双布鞋,一齐掉入江中,激起一阵水花……这,只是电影---《走路上学》的一个片段。

有姐弟俩,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山区,学校和家隔着一条大江,已经上学的姐姐,只能天天溜索上学。姐姐天天从学校带回来的新鲜事吸引着弟弟。弟弟也想要上学,妈妈以“溜索太危险为由”拒绝了弟弟的请求。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弟弟偷偷溜索过江,偷听老师上课。一位城里调过来实习的老师,为每一个学生买了一双鞋,弟弟也想要,老师也给了他一双,让姐姐转交该弟弟。姐姐带着鞋溜索过江的时候,鞋掉了,姐姐为了鞋,重心失去了平衡,不幸从铁索上掉进了江里,激起一阵水花。弟弟的泪,在得知这件事后,不由自主地在心中缓缓流下。或许,弟弟的心不像那一阵水花,动静如此大,却平静的如此快。桥建好了,姐姐却永远地走了……

有人说,姐姐的死,只是因为她自己粗心大意。是的,是因为她的粗心大意,但真的只是因为她的粗心大意吗?试想一下,倘若她不是住在山区,她会死吗?倘若她没“救”那双鞋,她会死吗?倘若她没带那双鞋,她会死吗?倘若她没有弟弟,她会死吗!

一双布鞋,我们不屑一顾;一沓钞票,我们“应有尽有”。可对他们来说,鞋,是奢侈品;钞票,是梦寐以求的“纸张”啊!

别再抱怨命运对你的不公,那都是虚的;你若想要幸福,就必须自己拼搏,自己努力,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观走路上学后感3

有人说,《走路上学》以其唯美的画面,纯真的情感带给我们本年度最纯粹的温暖与感动。而当你看完电影,也许还会收获更多……

初听片名,我的第一反映是农村,孩子们没钱乘车,只好每天跋山涉水,徒步上学。我自己就出生在农村——一个山高林密,交通极不发达,被人遗忘的角落。从小我就生活在这个狭小的盆地里,眼光从来没有越过对门的丘山,直到够上入学的年龄,父母才将积攒下的学费和自制的帆布书包拿出,我一个人扛着板凳就下山了……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片中主人公的求学过程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艰辛,至少我还能走路上学,我还有路可走,而他们,想走却连路都没有…… 影片以怒江福州贡县马吉乡的孩子们“溜索求学”为原型,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娜香与瓦娃,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这部中国首部公益题材儿童故事片,不仅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也带给我更多的思索…… 当我看到娜香为了求学而溜索飞江时,我就隐约担心她的安全;及至她突然失手坠江,我的心立刻下沉,一阵心痛,一片冰凉。待痛稍缓,我开始思考:娜香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其根源何在?是溜索的质量不好么?看上去是,其实不是,质量再好的东西,也总会有损坏的一天,溜索本身并没有错;是使用溜索的人错了?也不是,无论是父母、瓦娃还是娜香自己都不希望有生命危险;那也许错在求学,如果娜香不去上学,就不用坐溜索,不坐溜索也就不会坠江。这当然也不成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教育都被摆在了重要的地位,怎么会错?

问题出在农村的欠发达,教育的欠发达上!试想,他们如果有钱,为什么不架桥铺路?溜索既不方便又有生命危险,他们不会不知道。问题在于他们没钱,没钱修路,没钱架桥,没钱兴办教育,更无从谈起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我们不忍去想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甚至可以更深一步的想到,从这些地方走出来的孩子,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很不均衡的,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单调的,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极其贫乏的;这些求知欲高、可塑性强的花期少年,他们一出生就落伍了,在人生的赛场上,他们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在以后的人格重塑过程中,他们也将用去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而这又是多么的不公平!这便是农村的不发达带来教育的不发达,而教育的不发达又导致了人生规划的滞后与悲壮。尽管他们主观上异常的努力,却只能徒添其悲壮与悲凉。 怎么办?谁来救救他们?

好在新时期的党和国家依旧将三农问题放在首位,更是释放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的强烈信号,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正逐步得到改善,这些又使我这颗原本悲壮而沸腾的心得到些许宽慰,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样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它们将成为历史,成为我们的德育教材。

这部电影最终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我想其获奖的意义并不止于获奖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唤起醒人们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对教育的公平性与普及性的思考……

最后,以影片的主题曲来结尾,与读者共勉,并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战胜困难,获得幸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