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夜读文章全集
很多财经文章直接的指出了当前的形式,并且对于当下的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能够让人在当中学到很多,是财经文章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经夜读文章全集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财经夜读文章全集篇1
青山绿水、豪车大宅、操着一口地道伦敦腔的白发英国管家;又或蓝天白云衬托的阳光海滩;又或乘游艇泛舟海上;又或漫步于壮丽的群山与碧蓝的大湖;灿烂的星空下,在别墅的庭院里举办篝火晚会……
诸多来自美剧和好莱坞电影里元素,可以帮助国人勾勒对海外发达国家生活的想象,对于能够掏出几百上千万移民的富豪们,自不待言,应该能在国外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对于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多年来,公众也已从许多关于留学生、偷渡者亦或一部分技术移民的报道中了解到,海外乃至发达国家并非绝对的天堂,华人在那里的生存都有自己的艰辛和酸楚。
但是毕竟这些人不同于那些走“投资移民”道路的富豪,富豪们的海外生活,理应和许多移民前辈大有不同。
从某种程度上,这没有错,同样是前往海外,钱包里有一堆私人银行卡和过去怀揣全家东凑西借拼起来的几百一千美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生活。但是也不意味着有钱人到了国外就有多么优越的生活。
寂寞的异乡
“最好的,都在远方和想象当中。”这句话来自一位曾移民加拿大的年轻人大骐,他谈起多年的国外生活,意味深长地说起这句话。
在加拿大的法语区蒙特利尔,大骐也曾住着大宅,开着好车,享受着加拿大悠闲而固定的生活。房子自然比国内的大,如果在北上广深,也不是简单的有钱就能买得起那么大的,车子的性价比很高,同样的车可能国内贵出一倍。无论是人文自然环境,还是物质供应,一切都挺好的。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孤寂”。
好山好水好寂寞,好烦好乱好热闹。这句戏言是在海外华人界用来总结国外和国内生活差异的。华人移民国外,无论年轻年老,有钱没钱,孤独这一关是注定难过的,只是程度高低而已。
如果没有什么大的经济压力的话,年轻移民者的普遍生活就是整天自己做饭,看碟,然后固定和几个朋友到家里聚聚,玩玩“三国杀”,打打游戏机,养养猫狗。
看似不错,但和在国内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地方一呼百应,每天“局不断”、“新鲜事不停”的生活相比,确实有一种难言的寂寞。
对于万青(化名)来说,在“大温”(温哥华)的一天是这样开始的,早上睡到起床,悠闲地在家吃个午饭或约朋友饮个茶,下午见见朋友,下午茶,偶尔理个财,逛个街,约个晚饭,看个电影,回家。万青是一位再典型不过的白富美,父亲是上市公司的老总,自己年纪轻轻已经名下有10多家企业了—当然是挂职的。即使是在作为世界前沿的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万青也是上流社会交际圈的一员,可谓“名媛”。
“不愁钱,不爱夜生活,喜欢宁静的话,绝对还是喜欢呆在加拿大。”当被提问喜欢呆在上海还是加拿大时,万青毫不犹豫地这样回答。
不同的圈子
2013年大热的电影《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可以说比较经典地勾勒出两位不同阶层的中国移民,吴秀波扮演的郝志,在国内是医生,移民到美国无所事事,只能靠打打散工度日。汤唯扮演的文佳佳,是一位国内富豪的女友,可以理解为白富美,在美国生孩子之余,同样无所事事,一味地享受生活。
郝志和文佳佳其实很类似两种不同的移民,前者是类似技术移民,主要都是具有一点知识技能和文化层次的中产阶级,后者是典型投资移民,无他,钱多。他们两人都无所事事,但最本质的不同在于,郝志在国内是属于标准中产的医生,有尊友,有技术,有社会地位,但到了美国这些全部都化为乌有了。而文佳佳在国内是只沉浸于物质生活的有钱人,到了国外,以后除了环境发生变化外,这种生活本质并没有差距。
大骐也表示,在加拿大,存在新老华人移民之间的矛盾。老华人移民往往是技术移民,虽然过的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上去有点“落魄”。“整天盘算骗牛奶金,揩政府油,穿得特屌丝,这是不少老移民个人的印象。其实他们不少人原来在国内都是精英,高学历,高技术。”他说。
新移民则主要指国内来投资移民者,很多都是年轻人,富二代。新老移民互相看不惯,新移民觉得很难和老移民沟通,觉得他们思想陈旧,无趣。老移民看不惯新移民花钱大手大脚,甚至有一种“不就是贪污来的钱嘛”的心理。
笼统的中国富人移民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存在。尽管往英美加澳都有一个移民门槛,但是跨越了这个移民门槛的中国人,其实也分了三六九等。尽管大家都可以支付几百万的投资移民金额,但是家资几千万和几亿者,家资几亿和十几亿、几十亿者,又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概念,实在无法等量而观之。
移民英国的张锐(化民),有着各式各样的华人朋友。据他观察,同样是投资移民英国的人,有些人非头等舱不坐,非五星级酒店不住;一些人虽然也跨过了移民门槛,也有着大房子好车,但处处要精打细算。他们之间的生活状态也是完全不同的。甚至说,对有些移民者来说,一旦移民,就只能踏踏实实地呆在国外了;对有些移民者而言,他仅仅在档案上“移动”了,至于真身,到底是在伦敦喂鸽子,还是在马尔代夫看海,就没人知道了。
移民的区域也有学问,也会带来很不同的生活。在温哥华、伦敦、洛杉矶、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的移民者,一般也过着大城市的生活,享受着这些非常成熟、具有悠久历史的发达国家大城市。他们的思乡情结会因为这些都市的资源集中而相对淡化。比如中餐就是如此,基本在这些国外大城市没有吃不到的中餐种类。在温哥华甚至连银行、电信都有中文服务。如果他们又来自国内的非一线城市,那么国外的生活体验就会非常好。
另外一批移民者,可能选择的是美国的内陆州,又或者加拿大较北部的地区,如爱德华王子岛等等。那里相对荒凉孤寂的生活,会加深他们的思乡情结。同样,如果这些移民者又来自北上广深等国内的大都市,他们的异乡体验会变得更差。
当然,无论钱多还是钱少的移民,在承认发达国家的优点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自然环境好、食品安全有保障、社会稳定。最重要的是,所有东西的性价比很高。大骐曾有亲戚早年移民美国西雅图,回国后有一种农民进城的感觉。酒店、商场、餐厅……都那么金碧辉煌。但久了也发现,商场里的东西贵得离谱,很多东西硬件用钱砸出来了,软件却远远跟不上。
“就说私人医院这个东西,国内其实是又贵又差,但你在国外,真的有钱,享受到的医疗是相当好的。”张锐对此解释。
“武功”全废
无论是大骐还是万青,他们都还是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年轻人。很早就开始接触国外文化和事物。他们的经济来源是他们的父辈,但对于这些父辈来说,移民到国外则有其难言的痛苦。
“我爸来,就昏睡两天,再三表示以后打死都不来了。”大骐笑谈他涉足房地产的父亲在国外略带窘迫的经历。
对于老一辈中国富人来说,要适应国外的生活,却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而已。最重要的在于,他们和国外有着格格不入的两种生活理念。
中国富人不习惯国外有方方面面,其中一点是,很多富人还是习惯用“人来解决问题“,往往前呼后拥的他们,有什么问题一般都找自己的下级来处理,秘书、助理以及国内各种惯常以人海战术解决问题的服务理念,到国外,往往就不存在了。
什么都要自己来,是很多中国富豪过不了的一关。买到了大宅,等要装修了,发现很多东西都要亲力亲为来弄。国内家里屋顶漏水,水管堵了,一个电话企业或者小区工作人员就上门了。但是在国外,这些人工服务非常昂贵不说,往往还要排期。
固然如果钱足够多,在国外也可以使用人工服务,但到底感觉和国内还是有点不同,多多少少可能打点折扣。没有被保姆、秘书、保安、下属簇拥的感觉或许也让一些富豪觉得挺向往,但正如电影《甲方乙方》里那位吃腻了龙虾、象拔蚌想过过穷人生活的土豪一样,这样的生活多持续几天,这些富豪们就很难熬了。
缺乏人工服务还不是最难过的关,最难过的部分是社会关系的丧失。富豪们作为国内的成功人士,处处有关系,也可以享受到关系带来的便利。热门饭店可以一个电话和熟悉的经理订位;身体不适可以找熟人进好医院,住好病房,甚至直接结识医生;出门在外到处有朋友的照顾和接待。总之,形形色色的关系,虽然不是明码标价可以用钱买的,但都和金钱、权力等资源密切相关。
然而在国外,这一切都会消失。尽管很多人认为发达国家是注重规则的社会,但实际上关系依旧在社会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很多富豪即使携带重金,他们会发现很多东西无法用钱买到。
排队太久不耐烦了,和子女说,你去商量一下能不能提前。但是在西方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商量”,父母又不懂英语干着急,许多富裕华人移民家庭为此大吵一架着颇有人在。
用大骐的话来说,那些年龄在40、50、60岁的中国风云人物到了国外,“简单来说,就是武功全废,变成个痴呆老头了。”
除了这些问题外,如饮食不习惯,风俗不同等等也是原因。当然语言和没有朋友是最关键的。2013年曾发生华人老人移民美国后,因为过于孤独产生心理问题后杀害儿媳的家庭伦理惨案。出事家庭属于技术移民,并非富人,但正因为不是富人,导致没有退路回国(因为国内房产已经出售),对于那些富人来说,他们大部分在国外也就是游转一圈,拿到身份或绿卡后,依然大部分选择回国,这也是目前一些国外政府对华人投资移民不满的原因。
真正那种甘于克服这些问题,前往国外常呆的富人,普遍是那种安全感非常不足的人。一位来自中国西部某大城市老板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他在国外也有着种种难受的地方,但他一些生意伙伴卷入了一些当地的腐败案件,导致他惊恐不已,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财经夜读文章全集篇2
美国是否已失去其作为全球经济系统承保人的角色?
威廉姆-米德勒库普著
最近,英国希望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国的消息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在1999年至2001年担任美国财长的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迅速认识到了这些情势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华盛顿邮报的社论对页版面写道:“我们可以把2015年3月铭记为美国失去其全球金融系统承保人角色的时刻。中国建立了一个主要的新机构,并且从英国开始,美国并未能劝阻其数十个传统的盟友远离这个组织,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还没有任何事件能与此相提并论。”
英国的决定遭到了美国的强烈批评。金融时报援引一名匿名美国官员的话称:“对一股持续的迎合中国的趋势我们感到警惕,迎合中国不是应付崛起新力量的最佳办法。英国做出这个决定并未与美国进行磋商。”
萨默斯也强烈的批评了美国对新成立亚投行的战略:美国严重的误判了形势,给盟友和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绝对不是亚投行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由于来自于右派(更准确的说是新保守主义)的抵抗,华盛顿在2009年推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管理改革,但却因为右派的反对并没有批准这些改革,美国在这个世界上被孤立了。通过补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源,这一改变能提振世界对全球经济的新兴。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国家希望能被赋予与它们不断增加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比例,补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源能让它们离获得相应投票权的目标更进一步。
随着英国和更多的主要欧洲国家签署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美国经济霸权遭受了重大打击。自二战结束以来,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国际机构的建立中未能把住其驾驶控制席的地位。当然,这并不会在一夜间改变世界经济系统,但如果我们向后看5年,10年或是15年的时间,2015年3月可能会是经济历史上的转折点。
另外一个对美国的批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朝着更多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行进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出现了改变。批评家称,美国的盟友‘以更少的条件获得了更多的贷款’。非美国盟友的国家不得不牺牲它们的政治自主来换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为获得资金,这些国家还经常向国外公司(通常是美国公司)出售对本国经济至关重要的资产。
坦桑尼亚前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Julius Nyerere)对债务缠身的非洲国家被迫去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上交它们的主权感到十分愤怒。这位前总统曾经问道:“是谁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举为世界上每个国家的财政部的?”现在,中国开诚布公的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范围内的央行’。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里兹(Joseph Stiglitz)也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映的是西方金融社会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对向西方表示友好的军事独裁政权提供的“帮助”也经常招致批评。
这可能会被记为是中国开始在世界经济领导地位上和美国进行公开对立。就像萨默斯指出的,这一切已经发生了,因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领导还需要再等满5年,直到下一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结构发生改变。(双刀)
财经夜读文章全集篇3
中新网2月20日电(房产频道孙建永)又到2月20日,一年前的今天,新“国五条”楼市政策出台。一年后,房地产市场各个层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多数城市房价普遍上涨、市场供求矛盾明显。但是,“回顾‘国五条’出台至今市场一年来的发展,能得到很多有价值的提示,即使它未能取得预期的房价调控结果。”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说。
多数城市房价仍上涨 年度调控目标落空
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期间伴随有多轮调控政策的出台,每一轮调控,“房价”都是绕不开的重点。
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出台了五项政策措施,核心内容包括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多项内容,被称之为新“国五条”。其中,制定年度房价调控目标被重点强调出来。
随后,在各地出台的新“国五条”细则内容中,年度房价调控目标的条款引发关注。梳理发现,除北京和上海以保持房价稳定外,大部分城市的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各地房价变化有目共睹。值得关注的是,房价变化在不同城市间也出现了分化局面。日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答记者问时提到:“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的同时,去年城市的房价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趋势,二三线城市总体上讲上涨比较平稳,个别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四线城市有的房价出现了下跌。”
胡景晖分析表示,2013年全年,除了少数如温州、海口、聊城等二三线城市之外,市场价格在京沪等一线城市的带动下仍然普遍上涨,一线城市住宅价格涨幅均超15%。为此,多家媒体的报道直指年度房价调控目标落空,政府问责无下文。
市场供求矛盾明显 土地市场持续火热
中新网房产频道记者在对多位专家的采访中了解,作为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供求关系被多次提及。其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认为,虽然房价的上涨与购房者对房价上涨预期有关,但主要还是供求关系问题。“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市场的供应与需求还是很不对称的情况。”
胡景晖同时认为,刚性市场的需求是被低估了,而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以北京为例,2013年京首个自住型商品房问世之时,仅申购家庭数量就接近15万,而2013年全市新建商品房成交量不到12万套,刚需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可见一斑。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地均加大了对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尤其是住房用地的供应力度明显。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火热,土地出让金创出新高,且土地市场的热度一直延续至今。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院教授袁钢明在肯定市场供应的同时,强调要进一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保证市场供应的健康和正常。
年度保障房建设任务完成 有望分流市场需求
保障性住房在满足楼市供需方面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2013年新“国五条”要求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全面落实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任务。
近年来,保障性住房一直是各地住房建设强调的重点之一,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在全国各地的土地市场供应中,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持续增加。去年底,兼有保障房性质的自住型商品房用地在北京形成大量供应,未来将有效分离纯商品住房市场的大量需求。
如今,保障房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12月16日,住建部发布消息称,截止当年11月底,全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投资11200亿元。
谈到保障房建设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冯俊昨天表示,“十二五”前三年,保障房建设总体上进展顺利,目前开工超过2500万套,基本建成约1500万套。从现在的进展情况看,整个“十二五”期间完成开工3600万套的任务应该说是有希望的。
调控新转变:楼市调控长效机制待建立
在新“国五条”政策执行的2013年,“宏观稳、微观活”成为房地产政策的关键词。据中国指数研究院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整体调控基调贯彻始终,不同城市政策导向出现分化。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维持宏观政策稳定,不动产登记、保障房建设等长效机制工作继续推进。
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时至今日,楼市调控是否将迎来新的转折?业内众多的分析认为,无论是“国八条”还是“国五条”,政策中涉及的限购、限贷等行政化手段终将被市场化手段取代。
为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在接受中新网房产频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房地产调控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路口。他说:“房地产以往十年的宏观调控基本不成功,目标以调控房价为主,但是房价照涨不误,而且超出人们的预期,说明政策调控方向不正确。现在新一届政府没有进一步严格调控的动作,而且也没有进一步强调控制房价。”其中,房产税作为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将逐渐常态化存在。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抑制投机性需求对市场而言仍有必要,限购、限贷政策仍将持续。”胡景晖说,“时下的博弈各方正处在对新年楼市的观望和预期之中,未来一年市场政策走向猜测,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后,都将逐步找到更清晰的答案。”(中新网房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