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建筑论文

2016-11-0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一直以来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有别于其它国家造园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园林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园林建筑论文范文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应用浅谈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将对园林建筑的作用、特点以及它的具体应用、审美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将对园林建筑的作用、特点以及它的具体应用、审美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

一、中国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人们生活活动、感官愉悦的价值,即园林建筑的功用价值。

中国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建筑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但就园林总体而言,中国园林建筑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筑化不同,它在园林中居于次要地位,往往表现出建筑自然化的特点。从局部讲,建筑又往往成为景域构图的中心,这与英国,日本的风景式园林异趣。园林中的建筑是中国园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功能:园林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休憩及各种游览活动而设置的,即使点景和游息类的亭、榭,可供人们观赏,同时赏景是其最好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按需要结合其他功能,如水榭可兼做游船码头,亭可做小卖亭,茶水亭等。

2、组织游览路线:园林建筑常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游览路线的起、承、转、合,而沿着这条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之处,园林建筑往往以它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图画。在一建筑为主的内部空间,常以廊、墙、路、栏杆等组合成一条内部活动路线,这时建筑明显表现出它们的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性。

这就是说园林建筑所提供的空间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并要力求使观赏到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使游人在有限的空间中有景物变幻莫测的感受。

3、园林建筑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题咏、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已经来。正像《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题词是起点景作用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1、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2、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3、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琉璃瓦、红柱、彩绘。江南园林建筑册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

现代园林中,建筑色彩也是一轻快明朗为主,力求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什么材料、色彩,都应着意于追求整体的环境主题。富丽、豪华、高贵是美,而质朴、淡雅、古拙也是一种美,建筑所在的环境是其设计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4、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常把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这样建筑体量就大。

我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这决定了建筑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比较简单。因此,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如厅、堂、楼、阁、轩、榭、舫、亭、廊等。按使用上的需要,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用廊、墙、路等把不同的建筑组合成群体。这种化大为小,化集中为分散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园林景观上的需要,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群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单体建筑类型

园林中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古人常用:“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概言之。他们可以单独构成景点和用做实用建筑物。

园林建筑都采用木构架结构方式,运用屋顶、柱廊、台基三个部位组合而成,其单体建筑类型十分丰富,略述如次:

1、厅堂。用长方形木料(即扁作)做梁架称厅;用圆木料做梁架的称堂。厅者,“取以听事也”,用来会客、宴会、行礼、观赏花木。以外观分,有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荷花厅、花篮厅、花厅等类型。《园冶·屋宇》云:“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虚之为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区堂堂高显之意。”

2、轩馆。《园冶·屋宇》云:“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轩的样式,类似古代的车子,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适宜建于高旷之处,对于景观有利,便为相称。这是南方园林建筑的特有方式,三面敞开,精致轻巧,产生轩昂的高爽之感。如溜园的闻木樨香轩,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等。《园冶·屋宇》云:“散居之居曰馆,可以通别居者。”意即暂时寄居之所曰馆,亦可通往另一个住所。馆的规模大小不一,朝向不定,和一小组建筑群联在一起,一般馆前皆有宽大的庭院。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佗罗花馆北临广池,南筑高墙封闭,四角设置耳房为出入口,形体独特,为国内孤例。

3、斋台。《园冶·屋宇》云:“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意。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斋不同于堂之处,在于斋要位于园林僻静之地,不应敞显,便于人们聚气敛神。斋,也称山房、台。《园冶·屋宇》:“《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筑土垒石为台,台高而平,不尚华丽,简雅为主,有的可登高瞭望,如虎丘的望苏台、拙政园雪香云蔚前平台,有的位于厅堂前面或是临水处用花岗石砌筑的平整地面,围以细而短的石柱低栏的露台,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平台和溜园涵碧山房北面的平台。

4、楼阁。《园冶·屋宇》云:“《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狭而修曲为楼。’”用做登高望远,多役于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一般做两层。如拙政园的“见山楼”、溜园的“冠云楼”、沧浪亭的“看山楼”豫园的“观涛楼”等。阁,《园冶·屋宇》云:“四阶开四。”即四坡顶而四面皆开窗的建筑物,造型比楼轻盈,可登临以望远。如拙政园的“浮翠阁”、虎丘的“冷香阁”、溜园的“远翠阁”、狮子林的“问梅阁”等。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香阁,连台基高达41米,是全国现存最高的楼阁。

5、榭舫。《园冶·屋宇》云:“《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成花畔,制亦随态。”形式灵活多边,在谁边称水榭,建筑基部半在水肿,半在池岸,也称水阁,临水立面开敞,设有栏杆。如溜园的“活泼泼地”,拙政园的“小沧浪”、“芙蓉榭”、网师园的“濯婴水阁”、藕园的“山水间”等。舫,古称两舟相并为舫,外观似旧时官船,俗称旱船,又名不系舟,多建于水际,供人在内游玩宴饮,观赏水景。分头舱(俗称纱帽顶)、中舱、尾舱三部分。头舱气势轩昂,颇有气魄,实为一个开敞的轩廊;中舱内施一堂隔扇,分作内外两舱,顶为两批式,两旁置和合窗,光线充足,实为水泻;尾舱两层,歇山顶状若飞举,实为楼阁;船头为台;仿跳板的石条为桥。枋实际上成为台、榭、轩、楼、桥五种建筑的组合体。如拙政园“香洲”、怡园的“画舫斋”、颐和园的“清宴舫”、承德山庄的“云帆月舫 ”等仿船式的组合建筑。最早是欧阳修在衙署中建的如舟之居,题“画舫斋”,后来,这类建筑在私家园林十分普遍,而且技艺精湛,在艺术上达到了神似境界。

6、廊桥。《园冶·屋宇》云;“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山尽。”变化多端地将房屋山池联成统一的整体。它是建筑群间独立有顶的通道,炎热的夏天可有浓阴,雨天可以遮蔽,只有分景障景作用,又是组织动观、静观的重要手段。廊有沿墙走廊;有循假山或土山按地形高低起伏的爬山游廊,轻巧灵活,别具自然之趣;有两边不沿墙或不贴靠其他建筑物、左右前后都可看景的空廊;有低临水面的水廊,“浮廊可渡”,如卧虹临水,景色优美,如拙政园倒影楼与宜两亭之间的一段游廊;有分上下两层的楼廊,如拙政园见山楼侧的两层游廊;有两面空廊的双廊,也称复廊,如沧浪亭的面水轩到观鱼处的一段游廊,怡园的锁绿轩到南雪亭的一段游廊均有两条并行的游廊组成,中间隔以漏窗花墙,以扩大空间,增加景深。颐和园前山环湖有一条273间、728米的长廊,东起邀月门,与乐寿堂相连,前经排云殿,廊中错落着留佳亭、对鸥舫、寄澜亭、鱼藻轩、清遥亭等建筑,西抵石丈亭。宛如一条金碧辉煌的带子,将颐和园前园千姿百态的建筑馆结在一起,游人既可以欣赏昆明湖壮阔浩淼,水天一色的景象,又可细细品味长廊梁枋上的风景人物故事“苏式彩画,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长廊之最,而且也是世界长廊之最。桥是园林中常见的单体建筑,种类颇多:贴近水面的曲桥或平桥;单孔石拱桥,如狮子林问梅阁山崖下的石拱桥、网师园云岗下的引静桥等;拙政园的小飞虹桥,是上面盖以屋顶的廊桥;高高飞架在重岩复岭峭壁上的是质朴自然的石梁;在池水狭窄处,则用步石,又叫汀步,如环秀山庄的涧谷中的步石。园林之桥仪态万方。

7、亭,《圆冶·屋宇》:“《释名》:‘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供人停下集合的地方。“随意合宜则制”,是为园林缀锦点翠的开敞的小型建筑。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一般附建于两边长廊或靠墙垣的一面。如拙政园的“别有洞天”、狮子林的“真趣”等,同围廊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扇亭是半亭的特殊形式,平面屋面均似折扇,多设在景区的转角处,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等。狮子林的“扇亭”位于爬山廊西部和南部的转角处,设亭切角成圆,亭东留出一小块空间,植芭蕉、竹子,夏日傍晚,可接受来自东、西、北三面的凉风,挡住了南面的暖风,因为长廊和围墙四风的缘故,扇亭中风声大作,亭名与亭景丝丝入扣,若登亭抚琴,蕉声和曲,不啻天上人间,实为妙构。

8、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出现,几乎成为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寺庙园林中的塔,开始时是移借模仿印度佛教建筑中的塔的形制,原朴意味十分浓烈。上细下粗,开始是非中空的生殖器的形石坊,后来才分出外壳和核心,变成了塔。佛教完成中国化改造以后,中国寺庙的塔在结构、用材、配置及装饰上都带上了浓重的中国色彩。塔的形制多样,可登临的空心塔、楼阁式木塔以及密檐式、金刚宝座式、花式、过街式、门式、多顶式、圆桶式、钟式、球式、高台式、等相继出现。

四、 “精而合宜”、“巧而得体”

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所谓“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置亭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色更富有生气和魅力。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例如:避暑山庄的120余组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融入了塞北风情,如在绿草如茵的草原区的东部边缘,坐落着“春好轩”、“永佑寺”、“嘉树轩”、“澄观斋”等数组建筑,有的是依树建轩,有的部署花卉与周围环境气氛相协调条。山区的四十余组建筑散点于山水环境中,更是“依岩架屋,曲廊上下,层阁参差。翠岭做屏,梨花万数,微云淡月时、清景尤绝”。

园林中的一切个体建筑应与周围山水、建筑景致想和谐,要相映成趣、珠玉生辉。山阴的兰亭只有与周围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融为一体时,人们才能“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如“因山构亭”这一传统的造景手法。在古代文化中,山和亭都被看成大自然精气吐纳之地,是人与自然做精神交流的场所。尊重山地的自然性、与山地取得和谐,有“因势、随形、相嵌、得体”八字方针。

“因势”,顺应山地状态和趋势。“随形”,运用与基地形状趋势一致的亭,并顺势构建。如拙政园在一凸形地基上建凹形扇面亭,颐和园扬仁风在凹形扇面亭、均是适地随形之举。“相嵌”是亭地相融的一种有效手段,使人不经意间难分彼此,就如“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青成山步桥雨亭利用原由两株楠木树作为亭柱,使亭和地有机结合。“得体”是指,亭与环境有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如苏州怡园的“螺髻亭”巧立于湖石假山的山涧之上,小巧景致,亭檐举手可触,亭周环以花卉,犹如美人拈花微笑。亭外池岸曲折,峰回路转,姿态万千,一切景物都回旋变化于咫尺之内,既与环境相称,又富于媚趣。避暑山庄棒锤峰落照亭,兼用放大物件尺寸和增加间数的方法来增大体量。从而较好的起到控制空间的作用。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也必须与周围氛围相一致。如园林中用条石,或湖石制作的踏步,应与厅堂的环境协调。溜园荷花厅北用石极踏步,而狮子林燕誉堂前和溜园五峰仙馆前的踏步,则用湖石盖头这些极不起眼的建筑小品,在苏州园林中也做得精雅得体。如网师园的阴沟盖头,分布与天井、庭园的四角。略低于周围铺地,以利于排泄雨水,位置相宜,盖头用黏土烧制,呈青灰色,造型各异,上面镂形有简洁的图案。如套钱、海棠定胜、如意等,盖面中间留有多眼排水小孔,造型洗练、古朴典雅,与鹅卵石花街铺地相称,色润和谐。

园林中的“花街铺地”,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构,用的是卵石,碎砖、碎瓷片等废料,组合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纹。纯用砖瓦组成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用砖瓦为图案界线,镶以各色卵石及碎瓦片,可组成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图案;以碎瓦、石片、卵石、混合砌的有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的卵石与瓷片混砌的有套线、球门、芝花等;以色彩鲜艳的瓷片铺成动植物图案,如“暗八仙”“五福(五蝙蝠)捧寿(松鹤)”“六(鹿)合(鹤)同(桐树)春”。有的以地面铺地为环境背景,创造出图案之外的意境和韵味。计成在《园冶.铺地》中说:“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斗,冰裂纷纭。”

中国的寺庙园林往往与名山胜水的“佛性灵气”融合,建筑往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当然,作为宗教建筑,也要尽力体现信仰追求,如佛寺山门外常常见到的台阶,有五十三级的,暗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有一百零八级的,比喻世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走完这些台阶,烦恼也就清除了。五、中国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

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粗名才智,凡此均属于内在价值,也即精神功能,。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的。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理和礼属于伦理政治规范,是统治性的;乐和情则属于审美情趣,是自愿性的,即皈依性的。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古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包还了社会的、伦理的、宗教的以及技术内容的秩序感,大大加深了建筑学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建筑作为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对我们的经济、文化、科学等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21世纪中国社会将进入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在大力重视城市规划、努力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也要十分警惕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为房地产开发浪潮所牵引,不受制约的商业化正在成为主宰城市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不同民族、国家城市建筑风格的任务更为复杂艰巨。当然保护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我国古典建筑更是我们每个青年人意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中国园林艺术论》作者:曹林娣山西教育出版社

《园林小品及园林小建筑》作者:窦奕浙江出版社

中国园林建筑论文范文二:园林建筑的传统与现代

摘要: 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论述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存在形式,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局限性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困惑。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以及不可逆转的多元化创作潮流,要求建筑师们要以建筑文化为背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园林建筑 传统 现代

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对于促进文化现代化,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传统文化与建筑

1.1 传统文化的本质

1.1.1“传统”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涵义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形成传统的动力;有的说是已经形成的文化遗产或文化。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相互关系,同时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是否就是传统?丹下健三先生有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就音乐而言,可以分成演奏者、作曲家及听众三个部分,当然作曲家肯定是本质的创造者,把音乐加以流传的是演奏家,而去欣赏这些曲子的则是一般的人们”。“在音乐上把传统加以继承的母体,是演奏家的重复,而存在于民众之中。亦即在音乐的传统和创造这个历史环节上,是作曲家———民众———作曲家这样一种关系,而演奏家的重复是与本质无关的”

传统的现代涵义,可以认为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尽管传统的定义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关于传统的基本内涵,并无大的分歧:其一,一般是指贯通古今以至未来的某种流变着的,根本性的东西;其二,是经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心态、道德、风俗、宗教、艺术、制度等“遣传因子”;其三,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状态。

1.1.2 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它同一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建造手段以及社会对建筑的各种需求有关。例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后期的古典柱式形式,

中世纪高耸的尖券等 .已往年代的作品和民族记忆中把习惯的形式美法则保存了下来,使它们具有直接体现历史文化含意的形象价值。建筑传统更深刻的内涵在于作者历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积淀。

因此,“传统”作为一个系统的核心和区分评价尺度就是价值观念系统,即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某种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结构,它对整个传统系统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所决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1.1 文化与建筑

1.2.1 建筑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在寻求理解生存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它有着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惯性和积淀性。由于地域、语言、人种等不同,各种文化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本质上讲,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但由于时代不同,又存在先进和落后。建筑活动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民族性、时代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特性。

1.2.2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氛围,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化互为同构关系。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由于源头与走向不同形成了印度、中国 (华夏 )、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相互独立且自成体系,与之相应的建筑又各具特色,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中国古代建筑较之西方古典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从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层次中寻找答案。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新文化,这个运动的思想基础就是“人文主义”,提倡资产阶级的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文艺复兴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建筑风格是讲究理性、统一与并富有条理性。文艺复兴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维琴察的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圆厅别墅,总体特征是平面方正对称、规整、讲究条理。而中国传统建筑如城市、宫殿、寺庙、宅第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北京故宫其平面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深刻地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其隐藏在建筑表相之后的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类型的文化也在发展中相互渗透、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有互补性,中国文化可以补偿西方文化之不足,克服它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但同样,需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增加它的科学性,建筑文化亦然。我们必须弘扬理性精神,敢于冲击传统观念,在否定中前进,创造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建筑文化。

2 传统建筑文化

2.1 传统建筑文化

2.1.1 传统建筑文化的性质

什么是传统建筑文化?怎样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一维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段的话,那么,传统建筑文化则是人们在过去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建筑文化。传统一词,是指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由上代传交给下代。因此,传统,具有以下性质:

1.普遍性。它必须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而不仅属于少数人。

2.传承性。它必须是代代相传的,而非由少数人杜撰出来,它的来源虽未必与民族同时发生,但至少有了相当的时间,使大家对它的起源已很模糊。

3.演进性,也叫进化性。有两方面的原因使传统不断进化,一是由于传统代代相传,必然要经过各个时代的调整选择,与新时代要求一致的传统得到发扬。二是各个时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传统的保守性,它对外来文化容易采取排斥态度,但在与外来文化的长期接触中,其中有益于传统的那部分外来先进文化,或迟或早会不断被吸收、融合,从而包容在传统中,这也是传统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

4.不成文性。它必须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接受的东西,它无法列成具体的条款,勒令大家遵从;它永远隐在文化实体内容的后面,形成一种不易言喻的气质;可以拿文化现象作比喻,却难于给传统下具体的定义。

2.1.2 传统建筑文化的特性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它既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份,那么,它必然具有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性。不言而喻,传统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传统的上述特性。我们阐明了这些看法,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自然也就十分清楚了。

正因为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发展的连续性、传承性和演进性等特性,所以它必然有许多具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继承。比如,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园林,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其中反映“顺应自然”、“珍惜生态”,“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手法和形式,确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符合自然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艺术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就是与大家族制度、家长制度和传统的伦理观念紧密联系的四合院也不能全盘否定,它不仅提供了在闹市中知识分子所迫切需要的幻想空间,而且有利于住在其间的各阶层居民的交往,使“人际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房屋建筑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这是独门独户的小住宅根本无法达到的。至于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创造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如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黄土高原的生土窑洞建筑文化和西南山地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因此,那种全盘否定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认为提倡继承传统就是复古,就是阻碍现代化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对的。我们认为,否定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会造成自暴自弃的社会心理,而且也对民族的新的建筑文化的建立不利。

还应指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估价,国外建筑师 (包括华裔外籍建筑师 )比国内建筑界要高;外国人通常比中国人更喜欢中国传统建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在世界上曾领先 1 0 0 0多年之久的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居然没有什么精华可以继承,这怎么可能呢?

也正因为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适合昨天生产、生活方式的传统建筑文化,就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了。所以宣传传统至上,只醉心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而不注意向西方现代化建筑吸收营养,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于新的建筑文化的创建无益。

那么,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分析、继承、创新。分析是为了有选择的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主张,无论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外国的建筑形式,都不可能毫无选择地加以套用。我们主张对传统的、外国的建筑文化,都要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既有民族形式又有社会主义内容的建筑新文化来。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条艰难的荆棘丛生的道路,然而只有坚持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建筑文化来。

2.2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困惑

早在本世纪 3 0年代,求新派认为中国的旧式房屋不合时用,又不经济。求新派不仅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还提出了建筑形式繁简变化的“循环论”,“在现代交通发达、文化传播,国际间同一样式建筑之产生将具有必然性”。然而,传统派则是在承认传统建筑的弊病并谋求以科学的方法,现代的材料来改进之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改善建筑途径,谋固有国粹之亢进”。这派建筑师强调要把中国传统样式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来对待:“中国皇宫式建筑,在历史上占有极高位置,此时摒弃不顾、不特无以对我历史上发明家,且舍已之长,取人之短,智者所不为也”。“我们不应极端的无意识的,一味模仿欧化,而却把自己的民族全部抹杀”。主张“中体西用”或曰“西体中用”。“我们中国今后的建筑艺术应该取西人科学的长处,再加以东方民族的精神,那么方才堪称‘有美皆务无所不臻的了’”。

70 年代末、80年代初“解放思想”的讨论,夹杂着对“文化大革命”的痛苦记忆和对“现代化”、“新时期”的强烈憧憬,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反传统、激进求新的趋向。建筑师把建筑的形式同建筑作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场所的功能相一致的现代主义的建筑价值取向套装在哲学范畴的框架上,把“建筑的目的性,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当作建筑的内容。或把建筑的内在矛盾界定为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对立统一作为建筑的内容,实质上把建筑的样式直接偷换成了哲学上 “形式”的概念,并由此以反对“形式主义”来反对传统样式。复古主义理论的错误,首先在于它把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又把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地方创造出来的各种建筑形式认为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任意套在任何内容上,这样,传统样式在被批判的语境中,就是传统样式 =形成主义 =资本主义,传统样式 =形式与内容割裂 =反辩证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借助“新时期”、“向现代化进军”的社会精神价值取向和社会进步的乐观情绪,在唯恐被甩在世界进步和西方发达国家后面,在推行一种实用主义和别无选择的应战中,西方化 /东方化被抽掉具体内容而被一种普通的,不容置疑的新 /旧的判断所代替。以新 /旧、古 /今时间先后来代替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单线的进化模式,是西方近代科学发达后的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反映。西方自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乃至后现代的历史主义,建筑技术和材料、功能和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样式的建筑仍然受到建筑师和社会的欢迎,而现代主义倒象个借助战争、危机和技术恫吓力来截断传统之河的野蛮的异族入侵者。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也是从秦汉的初成而经历了佛教传入,西域文化的输入等影响而延绵不息。近世西方文明的侵入所造成的经济、技术、材料、功能的大变更,是否也会是传统样式扬弃、转化的契机呢?以此为目的的民族风格的探索不应是受到鼓励?而断言传统样式产生的条件已经消失而传统必然消失,好象是一个基于“时间精神”神话的幻想和设定,难道唐诗宋词,古典音乐传下来并取得“高雅”地位,传统建筑样式不也是,或曰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是生生不息,弥古弥贵呢?

80 年代末和 90年代初,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建筑界的流行,尤其是整个西方社会的怀旧倾向和保守主义回潮,传统派在与创新派的论战中似乎占据了主动地位,尤其是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使传统派不仅获得得了与创新派“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行发展道路,而且由于传统价值的反弹和操作的粗暴,传统样式在新建筑中,尤其在建筑艺术的主流中,几乎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成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文化建设的首选风格。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关注和新奇的手法无疑使中国建筑界的传统派受益非浅,而其反主流的怀疑、挑战、拒绝的内涵却少有深究。这样,在“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的移植过程中,建筑师、评论家都急于占领话语的“置高点”,没有来得及对自身现代化思维范式和现代主义历史观进行必要的审视和批判时,就把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捧上了天,欲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风格教条,一个发展的必经阶段和一种价值评判标准。

其实,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商业文化互为因果,最有价值的成果莫过于混沌中的多元了。价值论以客体与主体意向相符合的程度来作出取舍优劣的判断,这无疑是主体性的一种解放。传统样式作为一种保证多样性的可能和选择,在更加开放与宽容的文化结构中获得了某种不可动摇的独特地位。

3 建筑文化的现代性

一个建筑给人的形象感觉是通过两个层面去体现的:一个层面是建筑型体和空间虚实的变化,这很重要,是主体结构,但要创造一个感人的建筑形象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建筑的二维设计,包括饰面的色彩、分格、质感等等,它们对建筑形象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只要使体型塑造细部处理结合起来,就会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和社会效果,而无需更多额外的投资。这一点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实例都做的很好。如巴塞罗那独户住宅砖砌建筑院墙,采用两种不同砌筑方式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再如,帖面砖饰面的分格及色彩的搭配,面砖横贴竖贴的配置变换,不同材质的对比等等,会使人感到丰富、自然和谐。还有玻璃幕墙的出现给建筑外墙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由砖木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的感受。其本身的构造形式不同,玻璃幕墙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无框悬挂式玻璃幕墙中玻璃固定在一个自承重钢结构体系的钩挂体上,玻璃材质的特性及钩挂件的连接点都最大限度地展示在建筑立面上,是对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表达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往往通过建筑细部来充实建筑形象;用不同民族文化理念精心设计的建筑,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一定的建筑文化及其细部处理是和一定的建筑材料密切相关的,是对建筑材料的独特领悟。新的建筑材料的涌现为我们塑造民族建筑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如果说以前是用砖、木、石的民族建筑,今天我们要做的是用混凝土、钢材、玻璃、铝合金、石材、面砖、涂料等新型的建筑材料去塑现代的、民族的建筑文化。这些是古人所没有做过的,靠抄袭、拿来现有的、别人的东西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做的只有创造,而这种创造必然会与建筑遗产与传统保护、继承和发展以及世界不同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联系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分析那些成功的建筑实例,从中受到启发,取其精髓,汲取营养,使我们的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追求建筑的文化性,并不等于用过去落后的技术手段重建旧时代的建筑,而是用最新的设计理念,最新的技术去建造这一历史时期的具有区域性、民族性、国际性文化特点的建筑,真实地体现出自己的时代风格,使我们的建筑文化得以正确表达和延续。

中国园林建筑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和风格论文

2.《中国园林》论文格式

3.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4.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5.浅谈西安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论文

6.农业景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