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名人故事

2016-12-02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要让公司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往前走。在你专注业务的基础上,总有一些新兴的机会你要抓住的,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现在请看小编为您精心推荐的中国创业名人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中国创业名人故事:赶集网杨浩涌,学他者生像他者死

2005年前后创业的一批互联网公司,能挺到现在还活着的,基本上都已小有所成,杨浩涌创立的赶集网即在其中。

杨浩涌,1974年生,狮子座,安徽人。1996年获得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转到美国耶鲁大学,200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杨浩涌在硅谷数家或小或大的公司供过职。2004年底,杨浩涌辞职回国创业,并于次年年初建立赶集网至今。

杨浩涌回忆人生和创业的几个节点,每一步都堪称是步步惊心。比如,他在硅谷辗转,想拉一笔投资回国创业,但钱没拉到,创业的IDEA已被对手看上,他只好匆忙回国小本创业,上线赶集网一个月后,全国出现了2000家分类信息网站。再比如,他苦熬数年,山穷水尽发不出工资之时,有投资要进来,却遇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投资变成慢动作,若非2009年4月份赶集网业务实现盈利,可能就如梦幻泡影了。

从2004年12月辞职回国创业,距今(2012年1月)已经七年了。

我特别记得我当时辞职那天,我是逼着自己从座位上站起来,去跟我的美国老板说,我要离开这家公司了。老板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回国创业。我也有过犹豫,那时候我在美国拿着很好的薪水,还在申请绿卡,将来会有不错的前途。如果回国创业,资金又少,竞争可能会很激烈,做不成怎么办?

最终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吧!我选择了回国创业。我觉得我是比较敢冒险的一个人。做事情时,我敢赌,我比其他人更清楚我的优势和劣势。

我们这代人的时代烙印

我们这代人,其实也蛮特别的。

我生于1974年,那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然后刚开始懂事的时候就伴随着改革开放(70年代末开始)。到了上大学的时候(1992年),又遇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刚刚开始国企改制,大量的工人下岗。我们去天津拖拉机厂、手表厂这些国企实习时,看到工人的日子的确苦,而身边的大学老师也挣不到什么钱,那时流行一句话叫“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因此,我们这代大学生相对比较迷茫。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恰好还是工科(精密仪器专业),所以当时读研也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做法,就觉得工作不如意就读研了。

但是我们这代大学生对商业比较敏感。我在校园里就合伙搞过电影,把学校大礼堂承包下来,从外面租借影碟,贴个海报就卖票,每场都能挣到一些钱。在中科大的研究生时代,我还去找俞敏洪谈代理新东方的英语资料,我甚至跟他直言,不给代理就盗版。后来我真的拿到了合肥区的代理权,再因为中科大出国的人特别多,所以我的生意还不错,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挣一万块钱。而当时大学毕业找的工作月薪也才一千元。

我还有个特别的记忆。有一年,我从4月到11月,7、8个月里无论去上课、去旅游,去哪里都跻拉着一双拖鞋,没有穿过另外一双鞋,用石康的话来说,日子过得是“晃晃悠悠”。更早的高中时代,我甚至还逃课、打架、泡游戏厅。我上的高中是整个安徽最好的中学,但是我的成绩一直还可以,总之是个比较另类的角色。我说这些其实也没什么意义,我想说的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就像美国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一样,这多少都会对你以后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因为中科大是一个出国风气特别浓的学校,硕士毕业后,我又赶上了出国的大潮,就到了美国。

300周年与911事件

2001年,我在这一年里经历了三件大事。

首先,2001年正好是耶鲁大学300周年,而我们正是第300届毕业生,学校里做了几乎整整一年的活动。小布什、克林顿、希拉里纷纷来做演讲,耶鲁大学图书馆也拿出了包括毕加索的画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藏品。耶鲁大学的精华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我借此机会开眼界不少,白天到处听课听演讲,晚上回到计算机房,通宵写作业。

第二件事情是亲身经历了美国IT界的大震荡。2001年上半年正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巅峰,那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电话都打到我们宿舍来,问我们什么时候毕业,只要答应签约,就许诺高薪,预付一笔上万美元的额外薪水,我听说最厉害的高达10万美元,人才都抢成这样了。

到了下半年,泡沫破灭后是一段黯淡时光,所有大公司全部不招人。几乎到了毕业就失业的地步。我7月份到了美国硅谷,每天穿着西装开着车出去找工作,花了两三个月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美国IT界曾经发生的前后变化跟去年(2011)我们国内电商上、下半年的变化一模一样。

第三件事情其实跟第二件事情是连着的。我是9月4号找到的工作,一周之后,就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不但大楼倒了,所有的公司也全部停掉了,不可能再找到工作。一方面,我觉得我的运气还算是好的,另一方面我觉得生命真是无常,能活着,就应该珍惜生命。

2001年的这些经历,反而使以后的我越来越平静,对人对事都有了新的认识。互联网泡沫是怎么样、泡沫没了怎么样,我也全知道,对以后创业也更有把握。后来我做赶集网,没有太浮躁,都是基于我的这些经验。

在硅谷里的那些年

从2001起,到我回国前的三年里,是我学技术最用功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有时间,我都在看书。另一方面,硅谷创业的氛围也在吸引着我。

硅谷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的地方,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有好的技术,有好的创业团队,就会有人投资你。很多创业公司你能看着它们由小到大成长起来,最后被收购或者是上市。我甚至与这些小公司擦身而过。

比如Google,在2002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还没有今天的赶集网大。我对搜索引擎不感兴趣,所以没想过要去应聘它。但是我的同学周杰去了Google,是我开着车送他去面试的。多年之后,周杰回国创办了浪淘金。

除了Google还有亚马逊,当年都是很小的公司,但是今天都成为业内的巨人。在硅谷的这种视角教会我大事起于小,做于细。就也是我自己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个看着很宏大的目标,你把它分解到最后都是一些非常小非常细的事情,而你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小的事情一步一步做大,创业就是这样。

我知道我始终还是要回到中国去创业,因此我不停地在寻找可行的项目,一刻也没有闲着,有些拉上别人,有些自己做。我尝试过网络安全的项目、硬件的项目、无线互联网的项目。我把这些Idea都写成创业计划书,然后不停地递给风投们。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没能见上。

一直到2004年的6月份,那时候Craigslist刚开始在美国兴起。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跟我哥哥杨浩然说,我觉得这个Craigslist挺好的,国内好像还没人做,不如我们也回去搞一个算了。我们都觉得这个东西都挺实用的,都是解决生活上比如租售房屋、买卖二手车之类的。然后就开始写代码,开始去找VC。找了三家,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家是IDG,第二家是DCM,第三家是Dragon Venture,想不到三家都对我的这个项目感兴趣。

IDG给我反馈,说很看好我这个项目,但是有些早,让我先做着。DCM的负责人见了我之后,还拉我见了投资人,但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这两个算是成功了,最起码人见着了,愿意听咱们讲对吧。我当时分析,自己没什么优势,在中国也没有商业经验,就是懂代码而已,中国懂代码的人太多了,唯一可能的优势就是我比别人发现这个点子发现得早。所以我的藏着掖着,不能告诉太多的投资人,不能到处给别人讲。所以我是很谨慎的。

最担心的事情来了。可能是DragonVenture曾投资过国内的亿友网,他们把亿友的一位中国创始人(暂且称呼他为M先生吧)也叫了过来一起听我的项目,而这都是我事先不知道的。巧的是M也从亿友出来了,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非友即敌。我知道如果不能跟M合作,他就可能是我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因为我的想法他全部了解了。

这次会见结束后,我主动约了M先生吃饭,提了两个要求:一、希望M不要盗用我的项目;二如果M有兴趣可以加入,做联合创始人。M显然是感兴趣的,但是他提出要做新公司大股东,我不能接受,于是谈崩了。而且,听M先生的语气,我不接受他合作的条件,他一定就会做相同的项目。当然,Dragon Venture那边也谈不下去了,都是想不投资就占股份的主儿。我当时很弱势,主动权都在别人手里。

前有狼后有虎,我思来想去,不能再等了。我当时对自己说,我说你不是一直想创业吗,如果这个机会你再不抓住,你这辈子就这样算了。因为这是我在硅谷混了三四年后能看到最好的。犹豫不决,而且做互联网成本不高,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项目。其他项目都是需要一两百万美金融资才能做的。

于是我就放弃了美国绿卡,回到了中国。那时候谷歌也上市了,我的两个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手里头有了些钱,再加上我和我哥哥的积蓄,一共凑了10万美元,就是我们创业的全部资本。

创业赶集网的那些事

我是2004年12月23日回到北京的,我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是圣诞节的前两天,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雪,我落地后,雪就开始下。我动作算是非常快的,2005年1月3日,公司就注册成立了,最初的员工到位。

我当时想到的第一个域名并不是Ganji(赶集),而是Renren(人人),去查了一下,被注册了,也没法买过来。陈一舟的,他后来也用Renren做了分类信息,而不是今天的人人网。后来他放弃了分类信息,直至08、09年重新启用这个域名。06年的一次活动上,我见到了陈一舟,我说我是赶集网的,那时候陈一舟的网站还是猫扑有名,但他跟我开玩笑,说他是人人网的,有点我也是做分类信息的意思。

Ganji(赶集)这个域名是我想到的第二个域名,从一个韩国人手里买的,当时他正好要卖,开价3000美元,我直接联系到了他,砍到1700美元,买了,超值!这事儿现在想想都感到幸运。

招到人之后,我快马加鞭写程序,赶集网3月23日上线。上线的时候我发现我挺悲哀的,我以为我是国内第一个分类信息网站,后来一看,新浪的分类信息已在3月12日上线了,3月15日,eBay的分类信息网站也面世了。赶集上线一个月后,像是凭空冒了出来,国内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分类网站一下子激增到2000多家,市场一片血红,到今天,有竞争力的仅剩3家(编者注:赶集网、58同城、百姓网)。你说,赶集网上线要是再晚一个月,我还做不做呢?

我后来见到新浪分类信息的负责人,他说,实话告诉你,你的那个分类信息创业方案我在2004年的12月份就见过,是M先生给我的,然后导致新浪有了分类信息。另外,还有一个更巧的事,也是后来知道的,创业时所在办公室的楼上就有一家也是做信息分类网站的公司,也是M先生投资的。基本上跟赶集网同时上线,后来也没做起来。

学他者生像他者死

那么当时2000多家分类信息竞战,到今天,为什么只有我们和其他两家剩下来呢?我的答案是,学Craigslist者生,像Craigslist者死。

那时,许多网站一上来就照着Craigslist的模样把架子搭得很大,设立了很多城市的分站,并提供了多个服务类目。这样看起来,是很像Craigslist了,但是并不适合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是个很特殊的市场,很多国外的互联网项目搬过来后,必须本地化,接上地气,做好人气,才能长久地活下来。

当时差不多每家都标榜自己是覆盖全国100个城市的全国性分类信息网站,只有我们只关注在北京地区,并且将所有的精力专注在租房、二手货和交友三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资金实力不如别人,经验也不够丰富,正如田忌赛马,如果想赢的话一定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打别人的弱点,所以我们就缩小范围,全力攻占一个‘山头’。另一方面,就是上面的这个原因。

为了打开北京市场,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在高校派送印有赶集网介绍的课程表;和社区的物业商量,把“不能践踏草坪”的牌子交给赶集网免费制作,为的就是能在上面印上赶集网的标志……赶集网从创建时的每天只有几个帖子发展到每日有几百个帖子,到2005年7月时,我们在北京的所有信息量超过了新浪、eBay两个门户网站的分类信息版块。

赶集网真正获得长足发展是在获得投资之后,从2009年年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2011年底的2100人,我们发展得特别快。而在这之前,我们苦熬了4年。

这4年对我们的磨炼其实是很重要。那时候我们看不见钱,支撑我最大的是这个网站本身的一个价值。最困难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资金快断了,给团队发不起工资,我当时鼓励大家,赶集一定能活下去,离钱越远离成功越近。离钱远的事情,别人不会干,我们才有机会,才能体现价值。

不是说大家都别挣钱然后早晚会成功,它更多的是说如果有很多的用户,它早晚是有价值的,用户端会产生价值。我跟别人讲,如果我赶集都做不起来,你别指望你别的能做起来。人的内心总得相信一些东西。

2011我们二次创业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于赶集网来说是变化巨大的一年,我们在数据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在这一年里尝试了赶集婚恋、赶集悬赏、蚂蚁短租和赶集团购新业务。然后我们听到了一些声音,大概是觉得赶集网有钱之后就不专注了。

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能做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在赶集网发展的前六年,都是非常专注的,甚至在2006年4月份之前,整整接近两年的时间我们只做了一个北京站,上海都没有碰,更不用说其他业务。而2011,进入赶集发展的第七年,我们为什么涉足了这么多的新业务呢?

还可以拿阿里巴巴来做例子,我一直觉得在增长速度和用户这些做法上,阿里巴巴和赶集网都蛮像的。但是如果马云一直停留在阿里巴巴里,他就没有后来的淘宝,没有支付宝,没有淘宝商城……专注不是说你只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好,那样的话你就是墨守成规。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要让公司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往前走。在你专注业务的基础上,总有一些新兴的机会你要抓住的,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

比如赶集婚恋,也就是我们原来的交友频道。两年前我跟投资人说,交友这种形式在中国做不起来,太辛苦了。后来我们把这个频道包给世纪佳缘了,世纪佳缘一个月付给我们好几十万。因为我们把有交友需求这部分流量导到了佳缘那里去,而且每天都有一二十万的用户。于是,我们发现用户其实对交友的需求是非常旺盛,而之前我们一直未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产品。另外,我们再整体上看看交友市场,都是采用收会员费这种模式。但大部分用户上来都是试试,你找他收钱就跑了,这是行业里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才觉得,这个东西对赶集来说可能是个机会。我们有用户、有钱、有人,做这个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现在婚恋交友网站的商业化做的太厉害了,这对我们是有利的,也符合我们“离钱越远,离成功越近”的价值判断,于是,我们就做了免费的“赶集婚恋”。其他的项目也是如此,都是基于赶集网巨大的用户群。前几年的专注为我们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使我们得以在这个基础上“二次创业”。我们希望我们有一天,能排在中国前十的网站里。

2011年下半年,整个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团购和电子商务网站不会消失。尽管2012年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不会是太好的一年,但赶集网仍然会用资金做一些新的业务和尝试,相对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我作为草根工程师创业是有恐慌和自卑的。我知道自己不能跟雷军、古永锵这样从大公司出来的人比。怎么办?最简单的就是勤能补拙。我会夜里3点钟突然醒来,看网站哪里要改。没有勤奋,凭什么能赢别人?

中国创业名人故事:李彦宏,寻“他”千百度

2010年谷歌出走中国内地市场,李彦宏的百度不战而胜,在国内搜索市场一股独大,形成垄断格局。然而另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李彦宏的日子并不太平,先后遭遇了文学版权之争、以及央视对其“由竞价排名升级而来的凤巢系统”的攻击。与此同时,新兴的搜索引擎如搜狐搜狗、腾讯搜搜、360、阿里巴巴一淘向其发起了强势的挑战,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则进一步拓展了搜索行业发展的空间。

2012年1月1日,百度成立12周年。适逢元旦,位于北京上地百度总部——“搜索框”大厦一片寂静,但一楼大厅里那个巨大的液晶屏仍然在工作着,液晶屏上显示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市的区域,不时有一些红点此起彼伏地闪烁——每一次闪烁,就代表这个区域有新的网民访问了百度网站。

过去12年,百度专注于搜索,已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个标杆,如今面对不断有创新出现的移动互联网,百度需要更新自己的定位。

竞价排名

“竞价排名模式没有问题,但在运营上有疏漏,还需不断完善。”

创业12年,百度集团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所面临的最大质疑就是百度在中国首创的“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这为百度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又使之带上了无法救赎的“原罪”。

创业之初,百度的商业模式很明确,做出最好的搜索引擎,卖给门户网站——别人在互联网中淘金,百度就给他们提供“铁锹”,“做别人成功背后的力量”。2000年5月,百度首次为门户网站——硅谷动力提供搜索技术服务,之后迅速占领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成为最主要的搜索技术提供商。包括新浪、搜狐在内的许多知名的门户网站都购买了百度的搜索技术。技术领先,让百度很快形成了技术垄断,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如何盈利的问题,投资回报一直是负数。

经过多次碰撞,李彦宏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推出自己的网站,二是尝试新的商业模式——竞价排名。竞价排名,即搜索引擎公司按照企业或者其产品名称在搜索结果上出现的先后排序向企业收费,为此百度需要实现从后台技术提供者转为面向公众独立提供搜索服务商的角色转变。2001年10月22日百度正式发布Baidu搜索引擎。

李彦宏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过实施竞价排名的初衷。李彦宏当时发现,很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辛辛苦苦建起的网站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如果能帮助这些公司把他们的网站盘活,为企业谋利,企业肯定愿意为之付费。商机就在“关键词”和“位置”。2001年年底之前,就有超过800个网站加入百度的竞价排名联盟。竞价排名让百度赚了个盆满钵满。2005年8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股价一飞冲天,从开盘时的27美元一路上扬至155美元,上市当日报收122。45美元,市值接近4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IT股票。

但同时,对于竞价排名的公正性、合理性的争议,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让百度备受诟病。

2008年11月17日,是李彦宏40岁的生日。然而就在两天前,央视对百度进行了连续两期报道,质疑百度竞价排名商业模式的合理性与百度自然搜索排名的公正性,这些质疑进而被上升为商业道德问题,百度遭遇了公司创建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随后一个月内,百度股价最低跌到102美元,市值较2008年初缩水逾七成。面对质疑,李彦宏表示“竞价排名模式没有问题,但在运营上有疏漏,还需不断完善”。

之后,百度迅速推出了一个全新开发的广告系统“凤巢”来替代原来的竞价排名,并用基于“北斗计划”的网盟推广来替代原来的主题推广,而百度针对中小企业的所有搜索营销业务也将统一为百度推广。

移动变局

“移动互联业务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盒子(智能手机),搜索业务一触即发,它将取代手机操作系统,并会颠覆性的改变互联网产业生态。”

12年一轮回,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把所有IT从业者裹挟至这个时代,百度能够继续领跑中国互联网行业吗?

对于百度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定位,李彦宏曾私下评价,“新浪是目的站,不是门户,搜索引擎才是门户,只有搜索引擎才能够将用户导向最佳去处”。然而,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用户访问互联网的习惯。

第一,智能终端由PC向智能手机及手持电脑转变,基于App的人机交互模式正在取代基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模式。第二,社交搜索渐成趋势。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及Twitter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让互联网上的信息重新基于人、而非话题或分类来组织。与同处互联网第一方阵的新浪、搜狐、腾讯、阿里巴巴相比,这是百度的弱项。第三,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让用户有了更多、更直接的选择,可以用非搜索的方式解决,比如苹果AppStore,让软件的寻找变成了媒介、推荐和目录的混合体。移动互联网正在削弱百度作为“门户”的垄断地位。

李彦宏显然也发现了这种趋势,他认为移动互联业务“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盒子(智能手机),搜索业务一触即发,它将取代手机操作系统,并会颠覆性的改变互联网产业生态”。2011年百度已经着手在无线互联网方面进行一些积累和铺垫。

2011年12月22日,百度发布了移动·云战略,共分为三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产品为代表。第一个阶段是百度·易平台,这是在端上的体现;百度已与戴尔合作发布了首款基于“百度·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令百度成为了苹果和谷歌Android的竞争对手;第二个阶段是形成云生态系统;第三个阶段则是百度云操作系统,即云和端的深度整合。

追赶者的脚步

“超越百度的不会是第二个一模一样的搜索。”

百度必须加速快跑,因为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批竞争者在拼命地追赶。易观的一份报告中幽默地调侃道: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可能将越来越难睡着觉,因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开始觊觎百度的搜索市场。

腾讯发起新一轮大规模的搜索营销活动,新浪借势微博搜索兴风做浪,搜狗凭借搜索+浏览器+输入法的整合效应迅速上位开始盈利,淘宝的一淘正在改变“淘宝客”的选择,这些只是变化的开始。

在官方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分拆1年的搜狗业务收入为1840万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244%,首次突破亿元人民币大关,并成为继百度之后第二个盈利的中国搜索引擎公司。

搜狗CEO王小川认为,搜狗的强劲增长得益于“输入法-浏览器-搜索”的三级火箭模式,客户端成为搜索的重要入口。搜狗以覆盖全网的输入法作为切入点并大获成功,目前搜狗在输入法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83。6%,与腾讯QQ、360杀毒软件成为客户端三强,为后来的浏览器之战占领一个堡垒。

“超越百度的不会是第二个一模一样的搜索,”奇虎360董事长兼CEO周鸿在接受《中国经营报》大家采访时表示,“比如我们做的导航站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推荐引擎。用户每天用我们的浏览器,浏览器变得更加智能,能够知道用户喜欢什么。慢慢地,不再需要输入关键字去主动搜索,页面会推荐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他认为,搜索与浏览器是入口+平台的结果,这方面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搜索基因。

针对搜索领域的未来发展,王小川称,搜索的未来,在于手机搜索和推荐引擎,而且不会是搜索框输入关键词这种形态。搜狗已研发半年的“探索引擎”日前开始内测,其实质是一种新型个性化搜索推荐技术。

业界资深人士向大家分析了群雄的不同底牌:百度搜索排第一但没浏览器;360浏览器排第一但没搜索;搜狗搜索和浏览器都排第二,且涨势凶猛;腾讯两者都有但排名较后,但企鹅的IM(即时通信工具)端却无人小觑;一淘背靠阿里巴巴,马云的电子商务帝国对搜索决不会轻言放弃。随着群雄混战,百度的垄断利润很可能被分食掉一大块。

小乘度己大乘度人

大乘、小乘是佛教里的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某种区别就在于觉悟境界的高低。

“倘若知识和信息是一个海洋,百度其实是一艘船,而且是一艘大船。百度不仅要度己,更应该度很多人——从此岸到彼岸,从无知到有知,从片面到全面,从一个点到很多点,从成功走向成功,”百度集团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这样定位百度的价值。

客观说,搜索引擎天生就具备了“度人”的属性,因为它是一种免费的、高效率的工具,它为上亿网民引向最佳去处。百度的一位副总裁曾不无骄傲地向《中国经营报》大家表示,“百度本身就是一项最大的公益”。

但企业毕竟不是公益组织,盈利是前提,否则,自己都度不了何谈度人?于是,百度核心的商业模式“竞价排名”应运而生。2001年年底之前,超过800个网站加入百度的竞价排名联盟。竞价排名让百度赚了个盆满钵满的同时,也确实盘活了一大批中小网站。

“除了百度,现在还没有哪家‘媒体’管理超过了300家以上的中小企业推广客户,很多‘媒体’不愿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一是中小企业投入的营销费用很少,二是‘媒体’的内容空间有限,而且管理的难度太大。”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

即便如此,百度的商业模式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疏漏,媒体的质疑及同业的反击皆来源于此。如果过多地强调商业利益,那么搜索的结果将注定与真实、公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度人与度己之间,百度需要做出智慧的选择。

李彦宏曾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学习,又有在美国华尔街及硅谷的6年工作经验,因此百度的文化中带有明显的中西和璧的气质。比如,百度的命名来自中国古代一句著名的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百度内部所倡导的“工程师文化”则带有明显的硅谷标记,而百度“度己度人”的价值观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解读。

“认准了,就去做,不放松、不动摇,”过去的12年,李彦宏专注搜索践行着这12字管理理念。但也有人质疑,最近几年百度几乎没有推出过任何有想象力、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反观互联网第一方阵中的另外几位,马云在稳步培养淘宝商城和一淘,尤其是一淘,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电商领域搜索引擎的杀手;而马化腾,不紧不慢地跟在“微创新”们屁股后面,冒头一个拷贝一个,也就杀死一个;曹国伟则有新浪微博。李彦宏在搜索领域的优势能持续多久?

个性虽然内敛,但骨子里,李彦宏是个颇为骄傲与自信的人,在过去的40多年里,有太多的成功可以注解他的自信。李彦宏深知,身处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变是一种常态,而如何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李彦宏有一套自我检测的方法。每隔两年,李彦宏就会重新问一遍自己有关百度发展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比如企业战略、市场机会、盈利模式等等。“如果答案跟两年前是一样的,意味着企业可能被边缘化。”李彦宏说。

2012年,百度将在移动互联市场投以重兵,掀起一起新的战争。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