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政治论文

2017-04-08

人无信,而不立,作为21世纪的我们,更能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诚实守信政治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诚实守信政治论文篇一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诚实守信

摘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可以从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诚实守信 见利忘义 诚信危机

诚实守信就其含义来说,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与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周易》中对诚信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把诚实守信作为立人之本的重要。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它依然是我们的做人之道。

一、对义和利辩证关系的理解

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缺乏诚信的现象,其实都是人们在面对现实利益的条件下所做的选择,这就涉及了一个问题:在利与义出现矛盾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

所谓“义”,就是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应当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所以说“义”解决的是应当怎么样的问题,讲的是道德;而“利”主要是指私利,含有利益的意思。两者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比如说一个老教授退休了,在家里没有事情,想要为社会做点事情,他有可能选择去教书,既为社会传播知识,同时也为自己增加收入,这就是义和利的一致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遇到的是义和利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比如说一些包工头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甚至携款潜逃,就是见利忘义的情况。

义和利之间有两种情况,那么我们在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应该如何选择呢?第一种情况比较好理解,那就是既得义又得利。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义利冲突时如何选择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要发展,既需要义,同时也需要利。“义”能够鼓励利他行为的产生,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说诚实守信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而“利”的作用在于提高效率,就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不讲个人利益,只讲集体利益,使人们认识到既然是为集体做事,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义和利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人假设,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那么社会利益便会自动得到满足。马克思也曾经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一个人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有的人忽视了追求利益的方式,惟利是图,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博弈论,这个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们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当出现别人利益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他人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有个笑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两个人在树林里散步,迎面走过来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掉头就跑,另外一个人不理解,说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老虎啊。但是第一个人却说我不用跑过老虎,能跑过你就可以了。这个故事实际上为我们研究义利冲突时如何选择提供了几种模式,即义利兼得、舍义取利、舍利取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种模式。

1. 义利兼得。这是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行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最佳的理想效果。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忠孝两全问题,古时候某人取得功名,要去外地做官,但偏偏又碰上母亲病逝,按照那时候的风俗习惯,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这个时候他就面临着是直接去外地做官还是在家给母亲守孝的选择。如果选择前者,那就是选择了利,而选择了后者就选择了义。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兼得,他可以选择先为父母守孝,等到守孝期满再去外地上任,这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2. 舍义取利。这种情况换种说法就是见利忘义,指行为人为了所谓的眼前利益而不顾道德,牺牲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其实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顾满足自身私欲,不顾他人利益,就会使其他人对你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在社会中没有容身之地。虽然你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暂时获利,但是从长远来看,你失去的远比你得到的要多得多。所以这种做法不可取。

3. 舍利取义。这种情况就是指行为人为了道义而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故事很多,从曾子杀猪取信于自己的儿子,到现在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与邪恶势力抗争。他们在面对义利选择的时候,能舍利取义,这种高尚的人格确实令人钦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在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能够达到双赢那是再好不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双方或多方通过努力各自让出一部分利益,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句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诚实守信的举措

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自我磨练,并随时准备接受考验。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个体的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只有加强自我磨练,才能经受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

2. 大学生必须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知行统一。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没有道德行为,而这些知识不是个体先天具有的,它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归根到底就在于自身的素质不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高,求职能力就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强,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

4. 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论是在校考试,还是毕业求职,看到别人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了比自己多的现实利益,许多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于是自己也想通过弄虚作假来获得所谓的现实利益。其实社会本来就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每个人由于自己的能力、机遇、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求职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关于诚实守信政治论文篇二

想就业:诚实为先 守信为要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 社会关注的 热点、难点,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问题也屡屡出现。本文基于对上海高校学子诚信问题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之上,提出应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对策,即: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 教育 、建立大学生就业诚信档案和诚信评价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诚信 对策研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占据着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诚实守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仅仅指一个人的人品,也是一种公共规则,它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社会、服务大众之本。然而今天,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问题,如注水 简历 、伪造证书、随意违约等等。据相关媒体调查显示,求职者中有33%的简历存在水分,45%的求职者在 工作经历上“造假”,还有20%的人伪造教育信息等其它资料。因此,调查研究大学生就业诚信取向特点、分析诚信制度的建立情况,对高校加强就业诚信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有着深远意义。

受访对象的选取、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本次调研采取 网络 问卷的方式,向包括上海 交通 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十余所上海高校学生发出问卷。问卷样本覆盖包括 经济 、 管理及理工背景等各专业的学生;取样范围涉及到上海高校的文、理、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男女有一定比例。在48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47.61%,女生占52.39%;本科、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42.83%、57.17%。另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访谈等个案调查方式,对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研究。

调研问卷题目共20道题。其中前4道题目是涉及大学生对就业诚信内容和重要性的理解,有7道题目调查的是大学生对就业中有关诚信问题的态度。另外,问卷也调查了同学们对于加强学校就业诚信建设的意见。

大学生就业诚信认识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 大学生对就业诚信内涵的理解正面积极,但仍不够全面深入

在对诚信理解的调查中,我们主要调查了上海大学生对诚信美德、诚信品质、诚信内容以及《劳动法》对就业诚信相关规定的认识及理解。总体看来,大学生对诚信内涵的理解是正面而积极的,与传统道德观对诚信精神的强调是一致的。

对诚信美德内涵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诚信是 中国 传统 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仍然适用。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诚信精神的肯定,及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24.88%的学生认为诚信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需要依靠个人自觉。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诚信美德的弘扬需要在全社会认识理解一致的前提下进行。93.28%的学生认为就业诚信就应该使“简历提供自己的真实信息,包括所获荣誉、所指证书等”,这一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次,77.45%的学生认为就业诚信还应该包含“ 职业重新选择时要及时通知已签约单位”,这一点与当前社会存在的部分求职者“心猿意马”的情形是较为吻合的。再次,“ 面试时向用人单位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被认为是就业诚信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就业诚信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将真实的自己展示给未来的雇主”方面,而“不与就业签约单位违约”等方面的含义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对于新《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大部分被调查者是不清楚的,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就业诚信的认识并不完全,大部分人没有将就业诚信这一问题上升到 法律 高度,一方面与相关法律常识的普及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求职 经验的缺乏、大多数求职者处于被选择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二)大学生普遍对简历作假持坚决否定态度,在违约行为上则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针对就业诚信中的常见问题,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关于简历作假及毁约等不诚信行为的态度,大部分被调查者不认同,并表示自己不会有这种想法或行为,表现出了正确且坚定的立场。但仍有部分被调查者对于就业不诚信行为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这说明仍有部分学生在就业诚信的问题的立场上不够坚定。

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别人利用就业的不诚信行为获取利益时,仍能坚持就业诚信的道德准则选择不作假。其中50.12%的人认为作假迟早会被用人单位发现,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自己不会作假的;37.23%的大学生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绝不作假,这体现了 现代 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风范。如有出国等其他选择机会时,约41.46%的大学生选择了如实向用人单位说明这种情况。这表明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本着一个就业诚信的原则,对待就业诚信的问题上有坚定的立场。但是,仍然有5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对用人单位暂时隐瞒。这表明大学生在违约行为方面的宽容度较高,可能为就业机会而选择一定程度的隐瞒。

(三)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是造成就业不诚信行为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是导致就业不诚信的主要原因,约束制度缺乏位居其次。针对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简历注水”现象,45.16%的上海大学生认为根源在于“就业竞争激烈”;37.96%的学生认为根源在于“没有健全的信用制度”;11.90%的学生认为根源在于“学校就业诚信教育的缺失”;4.98%的上海大学生认为根源在于“从众 心理”。这说明了现代社会,新生一代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之大,也说明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违约行为,34.12%的上海大学生认为这是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之举;21.19%的学生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正常;18.28%的同学认为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15.88%的同学认为,只要能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使违约也可以理解;10.53%的同学认为这是对学校对用人单位的不负责的行为。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大部分上海大学生对于违约现象的归结原因都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这是对学校对用人的不诚信。

高校加强就业诚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往往以解决就业、提高学校就业率为第一目标,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常常是流于形式。应从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人手,在广大学生中根植 科学 的道德价值认知体系。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的调整与完善上,都应提供学生参与公平竞争的精神动力,保证学生物质利益的合理取向,增强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和高精神境界。 同时,积极培育校园诚信 文化,也是开展诚信 教育 、强化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首先,学校应从办学的各个细节层面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包括舆论导向、教学 管理、表彰奖励、规章制度、学生活动、学术气息以及校园 环境等,都应该把弘扬正气、恪守承诺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和理念,让学生时刻感同身受。其次,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以及一些学生社团 组织为重点的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将大大增强诚信教育的示范作用和效果。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及管理机制

真正构建一个诚信 社会,需要道德的约束,更需要 法律 制度的支持。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也一样,需要从制度建设做起,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

1.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个人信用档案是指为掌握个人资信、约束个人信用行为、评估以及管理利用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是强化大学生规范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指将学生在校园内各种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中有关学生信用和 信誉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贮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院系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个人的信用和信誉提供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专门系统。对在校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是为了通过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成本,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行为的目的。

2.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

随着时代的 发展 ,社会的进步,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表征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对于高校而言,以往关注更多的可能是学生“违纪”的问题,而现今更需要关注的应该是“背信弃义”与“违法”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工作中,许多背弃信义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处理细则,很多违纪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可依,因此,高校必须在原有制度规范基础上,在国家法律框架内,更改或补充新形势下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具体要求的内容,出台类似《诚信公约》、《违约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条例。通过签订《承诺书》等形式规范学生行为,减少违约现象。同时,在学生就业推荐表制作和政审环节严格把关并规范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三)采取综合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压力是造成就业不诚信行为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了解 职业要求,做到合理定位是缓解其就业压力最根本的方法。

1.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及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集体备课和开展就业课题研究、申报就业问题的科研项目等教研活动,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建立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进行一系列连贯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对就业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和规划。其次,要架好学生与用人单位间信息沟通的桥梁,提供最佳就业服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生只有通过充足的信息分析,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评价和估量,并明确自身发展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2.以 实践活动为载体,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各类学生组织,通过组织和参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提高集体团队意识和组织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校友学长的访谈互动和职业体验日等活动,提高学生们对社会职业和对自我的认知。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要以 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按合理的比例招生,并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改革。同时,要提倡理论与实践渗透、学校与 企业 交叉,充分关注学生个性能力发展,利用学校优势资源,扩大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有效地消除专业结构性失业。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前,在社会的许多领域都存在着诚信缺失的行为,不诚信现象渐渐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蔓延,曾经被誉为“象牙塔”的高校也未能幸免。过多的失信行为已经造成了“诚信吃亏,不诚信得利”的误区,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及广大青少年的诚信底线,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因此加强对全民的诚信教育,努力提高民族的诚信素质,要使国民把讲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使诚信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学生在这样一种诚信环境下,会自觉地受其影响,约束自己地行为。

参考文献 :

谭桂明,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 科技信息,2008(2)。

滕芳、许中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与成功就业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9(5)。

王洪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诚信制度的反思[J],西南 交通 大学学报,2009(1)。

郭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思考[J],高教 论坛 ,2008(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