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山的经典散文欣赏
一座山峰,高耸万仞,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播蓝天里去,险绝异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述山的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述山的经典散文欣赏:山
我从小就没有见到过我的爷爷,但我脑海中却一直有着关于他的种种记忆,仿佛在我很是幼小的时候,在他的怀里或是在他的掌心开怀大笑过。
而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有这么一座山,旁敲侧击父母的话语,我认为爷爷在我记事之前就是死在了那座山上,可我却从来也没有证实过这件事的真假。
那座山上有我们家的一片田地,对于家乡的记忆我也仅仅是留下了那片麦田。
最深刻的就是一片阳光下的麦山,闪烁着阳光的麦浪迎面拂来一阵麦香,凝聚的整片土地生命的麦子散发出的诱人气味,让人不禁一阵萎靡畅爽。
最近一次去看它大概还是四年前,那时候是北方的六月,熟悉的山,熟悉的田地,可却已经不是我们家的了。
麦田大约有半亩的样子,长势很好,该收割了。田地的土坡有些诡异,是纯黑色的,颗粒的晶面反射着六月的阳光,在土地上形成无数闪烁的星星。在麦田旁的黑土中,插着一把铁锹,样式很普通,甚至他的锹把看上去像是木头的。铁锹上挂着一顶草帽,显然是麦秸秆编成的有些旧了。磨破的边缘上枯秆都伸出来了。
在麦田的后面还有一片地,种着绿色的作物,好像是蔬菜。一阵微风吹过,麦田里泛起道道麦浪。
我热爱着那片田地,在我为数不多关于家乡的记忆中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相信爷爷也很爱那片土地,可能是累死在那散发着诱人气息的土地上的?谁知道呢。
无论如何,在我爸爸的十四岁那一年,爷爷去了。上初中的爸爸放弃了学业,回家务农,就那样跟着奶奶挺了过来。
后来他去了北京养育了我,结果却把我带回那片小山坳后又踏上了北行之路。
妈妈也跟着他一块走了,直到五岁那年才把我接到北京。
对于这个崭新的父母,我从来不认同他们——那时候我已经记事,可我的从不记得我认识他们。
我想念靠着第三只腿才能走路的奶奶,我也想念自己养了好几年的大黄狗,还有那片醉人山上的麦田,我深深的想念。
说实话,我很讨厌我的父母,他们跟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划隔两岸,水火不容。恰似北纬三十八度线,恰如一百八十度经线穿过的海峡。
随着我年岁的增长,对于他们我是愈加叛逆。
学校一次次的叫过父亲去,他一次次的送我进医院,我一次次的在学校惹是生非——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我后悔做他的儿子。
十岁的时候我就开始“闯荡”社会,认识过很多人,见过很多嘴脸,也被人打的体无完肤过——但那也比我在家里强。
哦我亲爱的爷爷,每当这个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您啊!那温暖的手掌与怀抱,是我心底一片收割时节却无人问津的田地!
而回到家之后迎来的总是父母的责骂与殴打,质疑与掐着媚笑于别人的丑恶嘴脸。真的想快快成人离开这个家。
年岁大了,倒也习惯了种种,我却也关心起打拼了一辈子的父亲。是我姐姐的孩子,让他我在身上体验到了一种父爱的沉淀。
那晚他玩着从来没见过的新鲜东西——微信。
姐姐从微信里发来一段小侄子的视频,他笨拙的拿着手机不敢碰触屏幕,因为他听我说过“碰一下屏幕图片就会缩小了”这句话。
他咧着嘴笑,眉下的鱼尾纹皱的像山,他说:“儿子一转眼就这么大了啊。”
恍惚间我听到他在说我,可我猛然惊醒那并不是我。
一瞬间眼泪流了下来——莫名其妙的泪如雨下。
一念之间思绪万千。
我从来没从他身上体验过父爱,可我却也没曾想过他十四岁就失去了父亲的他也没得到过父爱。我从来都奢望着他给我的所有却忽略了他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我从来都在抱怨他给过我的是那么少那么微不足道,可却忘了那似乎是他能给我的一切。
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爸爸从来没跟我说过他在失去父亲的时候是怎样的痛苦,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自己是怎么一个人在北京闯荡下来给我一个安定的生活,他从来没有对我有太高的要求只想我完成他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当个大学生。
只有初中文化的爸爸却在北京闯荡几十年攒下了一套房子一辆车,现在他在给我攒着大学学费,我从没认真想过他要做到这一切该有多难。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为何他不懂跟我交流而造成的巨大鸿沟了——他落伍的只剩下爱我的本能了。
他看着那个孩子就像十八年前的我一样嗷嗷待哺,渴望着这世界能给予他的一切资源,而这都需要他一个人去承担下来。
他就像记忆中那片大青山,我从他身上汲取着活下来的物质,却忽略了他是如何活下去的。
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他更含蓄,更无言,如山一样。你幼年去看,他是你的保护神,少年去看,他似乎变成了阻挡你眼睛的障碍。青年时,或许你会觉得,他变矮了,你认为你已比他高。或许当你中年时候再次去看那座山,你会忽然发现。他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高不低,一直都在默默的看着自己的骄傲,狂妄,自私,以及狭隘,他都在包容,无声无息的包容。你会心底酸楚,你会恍然大悟。这...就是父爱。
我看着他咧着嘴笑。五十不到的他头发却黑白参半,皮肤黝黑,从未失去一个庄稼人应该有的健康肤色。
他看到了我哭。慌忙的放下手机想问我怎样却无从说出口的安慰,转眼间我已经成长到了他不敢对我责骂与鞭打了,也成长到他于我再无半点话题了。
父爱如山。
总有一天我会回到那片山坳,再看一眼那金黄的麦田,哦对了,我还会带上我爸爸,再跟他看一眼他曾耕种过的土地,青山。
倘若我有来世,必定化为青山,护你一世安宁。我亲爱的爸爸。
描述山的经典散文欣赏: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没有到桂林时,早已听见这句话。我预先问问到过的人:“究竟有怎样的好?”到过的人回答我,大都说是“奇妙之极,天下少有”。这正是武汉疏散人口,我从汉口返长沙,准备携眷逃桂林的时候。抗战节节扔失利,我们逃难的人席不暇暖,好容易逃到汉口,又要逃到桂林去。对于山水,实在无心欣赏,只是偶然带便问问而已。然而百忙之中,必有一闲。我在这一闲的时候想象桂林的山水,假定它比杭州还优秀。不然,何以可称为“甲天下”呢?我们一家十人,加了张梓生先生家四五人,合包一辆大汽车,从长沙出发到桂林,车资是二百七十元。经过了衡阳、零陵、邵阳,入广西境。闻名已久的桂林山水,果然在民国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展开在我的眼前。初见时,印象很新鲜。那些山都拔地而起,好象西湖的庄子内的石笋,不过形状庞大,这令人想起古画中的远峰,又令人想起“天外三峰削不成”的诗句。至于水,漓江的绿波,比西湖的水更绿,果然可爱。
我初到桂林,心满意足,以为流离中能得这样山明水秀的一个地方来托庇,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开明书店的经理,替我租定了马皇背(街名)的三间平房,又替我买些竹器。竹椅、竹凳、竹床,十人所用,一共花了五十八块桂币。桂币的价值比法币低一半,两块桂币换一块法币。五十八块桂币就是二十九块法币。我们到广西,弄不清楚,曾经几次误将法币当作桂币用。后来留心,买物付钱必打对折。打惯了对折,看见任何数目字都想打对折。我们是六
月二十四日到桂林的。后来别人问我哪天到的,我回答“六月二十四日”之后,几乎想补充一句:“就是三月十二日呀!”汉口沦陷,广州失守之后,桂林也成了敌人空袭的目标,我们常常逃警报。防空洞是天然的,到处皆有,就在那拔地而起的山的脚下。由于逃警报,我对桂林的山愈加亲近了。桂林的山的性格,我愈加认识清楚了。我渐渐觉得这些不是山,而是大石笋。因为不但拔地而起,与地面成九十度角,而且都是青灰色的童山,毫无一点树木
或花草。久而久之,我觉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并无有山,只是四围种着许多大石笋,比西湖的庄子里的更大更多而已。我对于这些大石笋,渐渐地看厌了。庭院中布置石笋,数目不多,可以点缀风景;但我们的“桂林”这个大庭院,布置的石笋太多,触目皆是,岂不令人生厌。我有时遥望群峰,想象它们是一只大动物的牙齿,有时望见一带尖峰,又想起小时候在寺庙里的十殿阎王的壁画中所见的尖刀山。假若天空中掉下一个巨人来,掉在这些尖峰上,一定会穿胸破肚,鲜血淋漓,同十殿阎王中所绘的一样。这种想象,使我渐渐厌恶桂林的山。这些时候听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盛誉,我的感想与前大异:我觉得桂林的特色是“奇”,却不能称“甲”,因为“甲”有尽善尽美的意思,是总平均分数。桂林的山在天下的风景中,决不是尽善尽美。其总平均分数决不是“甲”。世人往往把“美”与“奇”两字混在一起,搅不清楚,其实奇是罕有少见,不一定美。美是具足圆满,不一定奇。三头六臂的人,可谓奇矣,但是谈不到美。天真烂漫的小孩,可为美矣,但是并不稀奇。桂林的山,奇而不美,正同三头六臂的人一样。我是爱画的人,我到桂林,人都说“得其所哉”,意思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可以入我的画。这使我想起了许多可笑的事:有一次有人报告我:
“你的好画材来了,那边有一个人,身长不满三尺,而须长有三四寸。”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做戏法的人带来的一个侏儒。这男子身体不过同桌子面高,而头部是个老人。对这残废者,我只觉得惊骇、怜悯与同情,哪有心情欣赏他的“奇”,更谈不到美与画了。又有一次到野外写生,遇见一个相识的人,他自言熟悉当地风物,好意引导我去探寻美景,他说:“最美的风景在那边,你跟我来!”我跟了他跋山涉水,走得十分疲劳,好容易走到了他的目的地。原来有一株老树,不知遭了什么劫,本身横卧在地,而枝叶依旧欣欣向上。我率直地说:“这难看死了!我不要画。”其人大为扫兴,我倒觉得可惜。可惜的是他引导我来此时,一路上有不少平凡而美丽的风景,我不曾写得。而他所谓美,其实是奇。美其所美,非吾所谓美也。这样的事,我所经历的不少。桂林的山,便是其中之一。
篆文的山字,是三个近乎三角形的东西。古人造象形字煞费苦心,以最简单的笔划,表出最重要的特点。象女字、手字、木字、草字、鸟字、马字、山字、水字等,每一个字是一幅速写画。而山因为望去形似平面,故造出的象形字的模样,尤为简明。从这字上,可知模范的山,是近于三角形的,不是石笋形的;可知桂林的山,不是模范的山,只是山之一种——奇特的山。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则又可知周围山水对于人的性格很有影响。桂林的奇特的山,给广西人一种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且短刀直入,率直痛快。广西省政治办得好,有模范省之称,正是环境的影响;广西产武人,多军人,也是拔地而起的山的影响。但是讲到风景的美,则广西还是不参加为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本来没有说“美甲天下”。不过讲到山水,最容易注目其美,因此使桂林受不了这句盛誉。若改为“桂林山水天下奇”,则庶几近情了。
描述山的经典散文欣赏:家乡的山
听说过泰山的雄伟,看过华山的险峻。生在湘中,最忘不了的却是家乡的山。
家乡多山,可都是些小山。因为山小,自然不可能有大气的名字,所以随随便便拿些动物或植物来命名。燕形山,远远望去,真的像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最传神的还是它的头,微微扬起,似乎在呼唤前方的小燕子。老牛山,不是形状像牛——传说有一头老牛耕了一辈子地,最后累死在田里,主人不忍吃肉,把它埋在此山,后来人们就把此山称作老牛山。狗头山,其头像狗,却连着一个威猛的身躯,很容易使人想起那句“画虎不成,反类其犬”的成语。
黄土山,当然是因山上的黄土得名。竹子山,山上并不都是竹子,也有杉树、杂木,梅、菊这些和竹子有“亲戚关系”的自然也会在山上“安家落户”。还有些山,干脆就拿村民的姓氏来做山的名字。比如,周公山、毛家老山、李家岭、赵家峰……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站在高处看这些山,有一个很不错的比喻——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望不到尽头。只是这些“波浪”是静止的,颜色也不单一。山与山之间是水田,常见乡民耕种,时闻稻麦飘香。一条条小溪环绕在山脚,溪水清澈,鱼虾成群;溪上有小桥,桥头绿柳成荫。山脚下,是农舍、楼房,这些房屋依着山,像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
从小就喜欢家乡的山,不是因为它低矮、奇特的外表,而是它“丰富的内涵”。
山上有树,大部分是松树,也有杂树,最多的却是灌木和杂草。灌木杂草丛中,有时会冒出一棵不知名的果树,上面挂满红红的果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山上也有花,有叫得出名字的,有叫不出名字的;有黄色的,有紫色的,有红色的。这些花赶趟儿似的,一批接着一批,这批谢了那批又红,一年四季山花烂漫。树林里有蘑菇,像一把把小伞,煞是可爱。野蘑菇味道鲜美,人人爱吃,如果晒干收藏,等几个月拿出来,又是一道美味。竹笋则分春笋和冬笋,不管是哪种笋,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菜。竹笋也像野蘑菇一样,可以制成干笋。掏鸟窝,对于我们这些调皮鬼来说,比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容易得多。
家乡的山中,不要爬树,在杂草丛中就能掏鸟窝。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羽毛艳丽的野鸡,白色或灰色的野兔。野鸡很笨,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还以为人没有发现它。等到人渐渐靠近,它才惊慌地跃起,但为时已晚。兔子非常胆小,一见人,就拼命跑。有些聪明的,往坡上跑,眨眼功夫,就消失在草丛里;也有笨的,一个劲往坡下跑,没跑多远,一路筋斗往下翻,自然就成了人们手里的猎物。山上最多的是小鸟,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带花纹的,什么颜色的鸟都有。这些鸟警惕性很高,只在树上飞来跃去,偶然飞到草丛中寻虫子,稍有风吹草动,就箭一般地飞向树梢。斑鸠个头大,胆子也大,常常“拖儿带女”在地上寻食,像闲庭漫步。所以斑鸠往往成为村民饭桌上的山珍。马蜂窝却是最不想碰到的。这山里的马蜂也随意惯了,不只在树上筑巢,有些也在草丛里安窝,一不小心碰着了,头上往往会被蛰几个包,痛得哭爹喊娘。
这些只是山的一半“风景”,山的另一半“风景”又有不同。
如果说,山的一半“风景”是大自然赠予,那么山的另一半“风景”则是人创造的。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我们这里人多地少,家乡的这些山,就成了我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山上,几乎毫不例外都是野生植物和农作物并存。一层层梯田,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梯田里种水稻,也种小麦,有时,还能看到雪白的棉花。在我的记忆中,梯田里的水稻总是稀稀拉拉,有村民戏说:收的稻谷要比种子多一半。小麦长势倒是不错,只是产量也不理想,收割后,大部分送到了粮站,小部分磨成了面粉。棉花则可算稀罕之物,因为家乡少粮,地里种棉花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我曾经读过一篇叫《江南雪》的散文,作者把棉花和雪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又把棉花、雪扯到了家乡和摘棉花的奶奶身上,没想到作者笔下的棉花那么美,蕴含了那么深的感情。可我家乡梯田里这些棉花,却简单得多,常常变成我们脚上的鞋子,或身上的棉衣。犁园、桔园、茶园、桃园,散布在不同的山坡。春夏桃李争艳,秋季金桔飘香。桃园、梨园、桔园,是我们这些孩子的最爱,瞅空溜进园里偷几个水果,那也不算大事,被守园人抓住了,最多在家里吃一顿“笋子炒肉”。茶园一般是不进去玩的,没有好吃的果子,谁能有兴趣?就算追蝴蝶,还担心踩着菜花蛇。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在茶园里追蝴蝶,结果踩到了一条菜花蛇,吓得摔到在地,碰掉了一颗门牙。
除了那些园和梯田,山上和山脚大部分是村民的自留地。
自留地里以种蔬菜为主。辣椒、茄子、豆角、南瓜、萝卜、白菜……这些蔬菜应有尽有。村里人一年四季吃着蔬菜,吃不完还能制成干菜、腌菜。虽然蔬菜比不上大鱼大肉,但能填饱肚子,延续生命,让我们身上长肉,脑子里长智慧。小时候,母亲总是把蔬菜做成不同的口味。比如茄子,她有时煎,有时炒,有时还做成茄子泥。同一种蔬菜,做出不同的口味,虽然油少了一点,却也能让我们胃口大开,吃得津津有味。
自留地里也种一些杂粮,比如红薯、高粱、大豆。红薯,有段时期是乡下的主粮。那时父母嘴里常常挂着一句话:红薯半年粮。这话一点也不假,小时候,我们几乎就是吃着红薯长大的。说实话,红薯、高粱饼吃多了,实在不好吃,可父母总是板着脸逼我们吃。看着父母每天起早摸黑在自留地里劳作,累得皮包骨头。我总是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辛辛苦苦种这些并不好吃的东西呢?
其实我不知的还有很多。我曾天真地问一位爷爷辈的长者:“山上这些地是怎么来的?这些地有什么用?”那长辈说:“这些地有什么用?你这是忘本!这些地是怎么来的?你以为这些地是天上掉下来的?告诉你,这些地有些是祖上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村里人用锄头一锄一锄挖出来的。那些年,粮食少,又有自然灾害,经常闹饥荒,饿死了不少人。为了吃饱肚子,为了活命,只有向山讨吃,所以,村里人就在山上开荒。为了这些山坡地,村里人的手、脚、和肩膀都磨掉了几层皮。有人在开荒时累病了,有人在开荒时摔断了手脚,还有人死在了开荒中。有个叫太安的,按辈份,你应该叫他爷爷,他生了六个子女,上面还有老娘,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是想尽了办法。后来,他领着大伙开荒,可开荒的活儿刚干了一半,他就累死了。我们这里自从有了这些山坡地,村里就很少饿死人。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们不知道这些山的好啊!我听我父亲说,以前碰到灾年荒月,这些山上的树皮和野草帮着渡过了难关;还有,你去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山,没有这些山坡地,有多少人会被饿死?你们会顺利地长大?说起来,这些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长辈的话如醍醐灌顶,这些简单的事实和道理不是我不知,是我的眼里只有高山,只有远方,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触及家乡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山。
是的,家乡的这些小山,给过我们快乐,给过我们四时鲜果,给过我们粮食,给过我们衣服和鞋帽,陪伴我们长大;家乡的这些小山,使不少人在饥荒的年代保住了性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下人;家乡的这些小山,山上的园、梯田、自留地,后来被承包,改种,又使不少人走上了富裕之路。
默默无闻,倾其所有,毫无所求。这就是家乡的山!
如今,人们衣食无忧,山已经被人遗忘。家乡的山也变了模样,山坡上的园、梯田、自留地早已荒芜,杂草丛生。有的山被撕裂,有的山被截断,有的山被推倒。山脚下的房屋,瓦楞间长了杂草,墙上爬满了青苔,房子的主人像那些翅膀硬了的燕子,或飞向了远方,或随着季节的变换南来北往。
可家乡的山依然守着岁月,守着风雨,绿成一道绚丽的风景。
每当看到家乡的这些山,我就会想起那个为了后代能吃饱累死了的太安、那些朴实的村民、还有生我养我的父母。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青山,是不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