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家园共育文章3篇

2017-03-20

大班家园共育文章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过半年,小朋友就要上小学了。因此,家长配合幼儿园的老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许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学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看、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可以请每个小朋友都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我想每个孩子都会说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拿他记录的符号,引导他说。

其次,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我们经常指令孩子进区的要求,要轻轻的进区,自己做自己的工作,听到音乐,收拾材料,然后安静的坐到这里来。这样有好的效果,但过几天后,又跟原来一样,所以,倾听习惯不好,教师的工作会更累,一定要时刻提醒孩子,说多了,孩子记住了,成了习惯,还有对认真安静倾听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孩子们为了想得到表扬,都变得安静倾听了,倾听的习惯慢慢好转。

接着,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和读的习惯。家长可以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完故事,自己也来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并且可以让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从而养成良好的说和读的学习习惯。

还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不要求孩子写多少字,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孩子写字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握笔和坐姿。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在家常喜欢玩电脑、看电视,画画或者书写数字的时候眼睛离作业本特别的近,家长为此也十分的担忧。我们在幼儿园内及时的加以提醒和指导,并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孩子们渐渐的养成了书写要坐端正,有一尺的距离,习惯比较好。除了在幼儿园,我们还鼓励家长一起配合,孩子在书写数字或者是画画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细心的观察和提醒,教育孩子书写或画画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养成遵守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课堂纪律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开学时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尽量让孩子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不开小差。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乐于交往的习惯,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而这些孩子更经受不起挫折。因此,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与邻居、同学交往,与大人交谈,遇到困难不气馁。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命运。最重要是培养他们做事专注、投入、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问等心理素质,教师和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肯定他们的成绩,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指导和督促。面对大班的孩子,马上要毕业进入小学了,培养大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重视,家园共育,达成一致。

大班家园共育文章 家园共育培养大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

一、家园合作培养大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也都搬到了陌生的高楼小区,这些居住场所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的情况增多,使孩子缺少了和他人交往的途径。我国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工作的繁忙,孩子的玩伴除了家人,更多的就是电视机、电脑、玩具,这无疑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自私、孤僻、攻击性行为、与同伴之间不能相互谦让等问题的原因。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影响。

从家庭生活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便显现出来,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进入大班后孩子出现了交往合作的高峰期,为他们创设机会,有利的适时适宜的引导是刻不容缓的。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操作,在幼儿园教学中也没有专门的课程系统,一切处于自然状态。可见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来说只有家园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交往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会了交往才会有机会与人合作,所以交往与合作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同时又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走近新教材》中的二期课改理念也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家庭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我们通过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旨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

一、 家园合作培养大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途径

1、 以家委会为平台

在我们年级组共有二级家委会,一是我们的年级组家委会,二是我们的班级家委会。家委会的成员都是各班家长自荐和班主任推荐的热心于幼儿教育的家长。通过与这些家长代表的协商、交流我们共同指定了年级组及班级的家委会制度与职责。确了以家园共同教育,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为活动主要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通过观看幼儿园的半日活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形式、方法,通过小组座谈会的形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 家长提出了男孩、女孩不同的性格、爱好教师如何培养;提出了在交往合作游戏中的挫折教育、失败以后的情绪引导问题;提出了幼儿在家缺乏交往途径的问题等等。

2、 发挥班级家长会的作用

以往的班级家长会较多的是向家长展示我们的教学活动,交流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为主,较少触及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因素的培养,但这恰恰是家长忽视和困惑的方面。同时以往的家长会在一学期中各班教师对家长家教理论方法的指导也缺乏目的性和重点,往往是随便找一篇家教文章应付了事,对指导后的效果也没有跟踪反馈。所以在本学期我们首先确立了家长会的重点家教内容:即帮助家长改变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掌握科学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方法,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认识。在家长会上我们让家长有目的的看孩子在园的游戏活动情况,发现自己孩子身上在交往合作能力上的不足和别的孩子的差距,从而引起重视。同时组织家长展开讨论、发现原因,提出建议和措施并通过家园互动来实施。在下一次的家长会上交流经验、提出新的困惑等。

3、 以所在小区为单位

通过在家长会上的交流,部分家长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和同一小区里的三、四个孩子是同班同学,本来陌生的家长朋友一下子就熟悉起来,于是有家长建议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和家庭可以组成活动小组,有空的时候家长就提供条件和空间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即可以培养幼儿做客交往的礼仪,又可以培养作为小主人的幼儿礼貌待客和愿意分享的良好品德,同时家长们也可乘此机会聚在一起谈谈育儿经和放松心情。

4、 以个别家长来带动

在每个班级的家长中不乏具有个别热心的,有较好教育方法的家长,我们就以点带面,让这个家长把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与其他家长分享,通过实例来促动那些对家庭教育不重视或缺乏认识的家长。同时家长与家长之间可能更有共同语言更能产生共鸣,教师只要适时的组织和指导就可以了。

5、 以个别老师来带动

这里所说的个别老师可以是班中教师子女的孩子的家长,这些家长往往是教师自己的同事,有一定的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同事在家长会等各种活动中发挥组织、带头发言、宣传等作用。

二、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形式

1、 家庭小组游戏

在家庭教育中,让同一小区或家长互相认识的孩子们经常串串门,为他们创设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这样就有了交往合作的前提。如:可以让孩子们合作制作手工、去户外运动游玩、玩娃娃家、学做小老师等。如果个别家长有能力和时间的话,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活动小组中的幼儿进行交往合作类的活动如:共同制作“饺子宴”,让孩子们分头去买材料、制作和收拾餐具等。

2、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小区、消防队、超市、敬老院等社会资源。如:采访小区工作人员、参观消防队前的计划和体会消防队叔叔的合作分工、结伴到超市购物、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等,通过着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培养幼儿分工、协商、解决问题等合作能力,体会交往合作的乐趣。

3、 节日活动

每一年幼儿园肯定都会举行庆六一、庆元旦等一系列的节日庆祝活动,较为多见的是教师组织班中个别幼儿表演节目或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游园活动,但是在整个活动的筹备和开展的过程中幼儿的真正参与面又有多少呢?我们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整个节日活动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不是很强,孩子对节日的体验是粗浅的、表面的。作为大班孩子他有一定策划、筹备活动的能力,在节日活动商量、准备、布置、分工合作、表演等一系列的过程中就是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我们在“团团圆圆过中秋”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中秋节的资料、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然后协商分工合作,一部分幼儿采购物品、一部分幼儿布置节日环境、还有一部分幼儿筹备节目。采购节日食物和物品的幼儿事先通过商量制定购物单,去超市购买能力范围内的商品,出现了和营业员的交涉及资金不够的等问题。布置环境的幼儿出现了想法上的不同,幼儿之间通过商量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分工合作等等。把孩子作为节日的主角同样也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氛围,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 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1、 事先的调查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如果你对孩子现有的经验、能力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没有了解的话又如何能切实有效的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呢?所以事先我们要和家长沟通,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了解班中孩子交往合作的能力。

2、 活动中的观察引导

毕竟是大班幼儿他们的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活动中不乏有幼儿出现争执、哭鼻子、告状等现象,所以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勤于观察适时适宜的引导,让幼儿知道礼貌交往,学会谦让,体验分享合作的快乐。

3、 经常给予家长指导

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家长如何配合开展活动和引导的,教师除了通过家长会等集体活动了解外,还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和小组座谈会等形式和家长沟通。教师要经常主动的参与、询问和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使家长更好的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4、 重视材料的积累

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要重视活动材料的积累,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座谈会等的记录、家长的咨询表、个别幼儿的跟踪记录等。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我们梳理经验、发现问题,而且能使我们对下阶段的工作更有目的性。

大班家园共育文章 家园合作——正确对待幼儿说谎行为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二十多年,几乎所有教师在家长工作中都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大小“事件”,自身的、来自他人的……个中滋味尽在不言中。最近我园就遇到了一件工作二十几年第一次遇到的棘手“事件”。

一位小班的孩子家长在家中与孩子闲聊时,孩子对妈妈说,他在幼儿园坐急救车了,是某位老师一起送她去了医院。急救车是个什么样子,如何开门,怎样的按钮,司机叔叔很喜欢他,还说要送他玩具小汽车,等等,孩子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并且哪位阿姨给他看病,他说他都认识。家长非常急切地给班级老师和做园长的我打了电话。事情的属实性经我调查,根本没有类似事情的发生。而且这期间我也一直没有离开过幼儿园,包括午间休息。

可是,家长依然相信孩子的说法是真实的,她认为孩子从来不撒谎,而且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孩子不可能描述得那样逼真,况且孩子以前根本也没有坐过救护车的经历。家长不仅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了调查,并让孩子到医院指认,而且查找了“120”记录,还多次打电话追问老师到底是哪一天送孩子来医院的。结果都没有调查到任何结果。

期间我们曾多次向家长说明,园里室内外均有24小时的监控录像,可以来园里查阅记录,可却遭到家长拒绝。我们又提醒家长可以去公安分局调取小区监控录像。家长去了分局,可结果仍是一无所获。

孩子虽然在小班,但与同龄孩子相比较他是很聪明的,而且心智也比同龄孩子要成熟很多,在老师们眼里是一位聪明懂事的孩子,尤其外貌体征更是让大家觉得可爱,三周岁多的年龄达到了七十多斤的体重,为此保健医在闲暇时间还经常单独带他在园里做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园里的老师阿姨上上下下都很关注并非常喜欢他,是一位见了一面让人不容易忘记的孩子。

为了让家长解开心疑,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为家长打印出来,希望家长能了解一下孩子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可是,家长根本听不进去我们所做的任何说明,带孩子来到园里,把“事情经过”逐句地引导孩子描述出来,孩子对妈妈的问话均做了选择性地回答。无论我们怎样解释,家长都坚决相信孩子。在无奈之下,我们请来了警局的工作人员介入,把园里的监控录像调出来,要求家长仔细查看取证。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曾遇到过各类家长纠纷,但这类事情还是头一次,一般情况下,对于孩子的“说谎”问题家长都能理性对待。但这次不同,我分析可能是因为孩子所描述的情节性质不同,从某种程度上会让家长感觉到惊恐。

在此“事件”中也使我感悟到,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产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为此,应该提醒学龄前阶段的家长们在满足孩子吃好、玩好、学好的同时,家长们也该多学习了解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甚至一生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5岁以下的幼儿期。”所以,在这一阶段,正确对待和干预幼儿行为,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为此“事件”查阅资料时,恰巧看到了一位孩子爸爸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案例:小美爸爸的自述

那天我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在路上和往常一样,问她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事和不愉快的事,她悲戚戚地说:“邓惠这几天总欺负我”。我感到吃惊,问:“你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她怎么欺负你了?”“她说她不喜欢我,不和我玩,还用拳头打我。”我当时信以为真,对她说:“不要紧,明天爸爸和老师说,让她不再欺负你,还做你的好朋友。”

第二天,我和老师说此事,不料老师讲,邓惠已半个多月没来了,回南方老家了,弄得我哭笑不得。要知道,我女儿是一个从来不说谎话的孩子。我虽然看过一点儿童心理学的书,但没看到过研究儿童这种“瞪着眼睛说瞎话”的内容,不清楚这是儿童的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事实上,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最单纯的,是不会造假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其实不然!心理学证明,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幼儿说谎的概念

说谎——幼儿期表现出的一种常见现象,困扰着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家长。幼儿两岁半至三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话。面对这些,大人不必大惊小怪,这对孩子也有积极的一面。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说谎标志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并与周围环境打交道。”据专家调查发现,3岁以下幼儿的说谎行为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的孩子很难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话还是在说实话。这时期孩子的谎言大多数是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3—4岁幼儿说谎时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讲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话。多半是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在这一时期,成人要特别注意,发现幼儿初次说真正意义上的假话应及时引导与教育。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幼儿继续说谎。这一时期是防止幼儿说谎的关键期。4-6岁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遇到孩子说谎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其适当的机会跟幼儿一起讨论说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幼儿分辨真实和想象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对幼儿一生产生影响。

当孩子的想象与现实分不清时,幼儿头脑中经常会产生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象,将想象当成现实,将愿望说成存在,这时他便会说谎话。例如,有的孩子因长期渴望某种玩具,但妈妈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幻想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已拥有,就吹嘘“妈妈也给我买了跟你一模一样的汽车”。

当孩子记忆有误或由于语言表达不准确时,许多经历过的事情未必能完全回忆起来,也会导致说谎。一个5岁的幼儿对一位阿姨说:“你再跟我玩一会儿,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阿姨问其父母,根本没有这回事,只是曾向孩子说过放寒假后会回老家看看,并不是明天要走。

幼儿的说谎现象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幼儿说谎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不同种类的说谎,它的性质也是不同的。“治病必先寻因”,只有正确认识说谎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对其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归类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幼儿有意说谎的主要客观因素:

(1)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些父母有意无意地“指示”孩子说谎。例如,来电话就说我不在,别人来借东西就说没有等等。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把事情应付过去,就表扬孩子聪明,这无异于训练孩子说谎。还有些父母说话不算数,缺少“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品质,成为孩子说谎的榜样。

(2)言语误导,诱发说谎

这是由于成人错误的语言暗示而诱发的幼儿说谎。在生活中,属于这一类型的幼儿说谎屡见不鲜。例如,有的家长看到家里的花瓶打破了,就责问孩子:“是不是小保姆打破的?”看到孩子满身脏就问:“是不是别的小朋友给弄的?”成人这种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式的归因,把错误都推在别人身上,认为跟自己的孩子没有关系,不能客观地对待事实的做法加上幼儿道德观念的模糊,生活经验缺乏,容易受到成人的语言暗示,说谎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在上述提到的情况中家长改口问孩子“花瓶是谁打破的?你的衣服是怎么弄脏的?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家长的极端做法,或包庇、溺爱,以及社会上的不良信息的传播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幼儿误导,使幼儿有意说谎得以发展。

针对幼儿说谎的教育对策

(一)搞清说谎的动机,采取有效的措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正确、合理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对于幼儿由于智力和知识水平较低而造成的无意识说谎,家长不必惊慌,只要帮助幼儿分清想象与现实间的差异即可,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对于幼儿的有意说谎,家长要及时地发现和揭穿其谎言,并让幼儿明白说谎是要受批评和惩罚的,将幼儿说谎的企图适时地化解掉;而如果是由于家长经常说谎而造成孩子也跟着说谎的情况,那么家长一定要认真检讨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帮助幼儿,正确引导

即便幼儿说了谎,家长也不要认为孩子好像犯了弥天大罪,而是要耐心帮助他,给他一个宽松的气氛和环境,减轻他的心理压力,给其改错的机会,原谅并帮助他摆脱困境,让他知道如果犯错了,大人会帮助他的,切不可严厉斥责和大骂。一些幼儿说谎是为了防止成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事情,若承认了,大人会对自己寻根究底,便会用撒谎的方式来掩盖他不想谈论的事。因此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防微杜渐

当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家长应将其当做一件大事来抓,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这第一次说谎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幼儿便尝到了说谎所带来的好处,他就会再次产生说谎的念头,留有后遗症,以后再纠正就很困难。

(四)善待幼儿的说谎现象

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孩子的第一次说谎,但是家长对于幼儿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属于幻想一类的说谎应当区别对待,因为严格地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而是幼儿幻想和想像的产物。比如当三、四岁的幼儿向你述说一个并非真实的故事,或者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时,这并不是在说谎,而是孩子在想象,这时的孩子还分不清想象的情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他经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对于孩子的这类谎言,家长和教师在理性地分析和了解事实真相后无须过分担心,更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和训斥孩子在说假话,因为这会使孩子不知所措,而且还会影响孩子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可以想办法帮助他分清现实与梦想的区别,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你很想开小汽车,是不是?你想让爸爸带你去公园,对吗? 你是不是想要一个洋娃娃?这些都是你的愿望,每个人在说自己的愿望时,要加上:“我想…”或者“我希望”这样的词,否则别人会以为是真事了,这样反而不能帮助宝宝去实现愿望了……等等,类似的语言去疏导孩子,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

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如果一味地相信孩子,得到“谎言”的认可后,不仅会强化幼儿的说谎行为,更会造成幼儿想象与现实的混淆。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感,为成长埋下隐患。

(五)了解孩子说谎的动机和方式,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态度一定要明确,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怎么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六)允许孩子申辩。

有些家长喜欢俯首帖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出现偏差,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还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为其说谎埋下种子。所以家长一定允许孩子申辩,查找原因,并让他们明白正确的申辩方法是什么,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标准绳之以“法”,强制教育。

(七)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成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幼儿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父母平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以身作则,诚实做人。如果一时失信于孩子,应向孩子说明原因、虚心承认错误并改正。

(八)家园合作,共育幼儿。

在幼儿时期,对幼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师和家长。幼儿时期的孩子都希望在老师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老师的喜爱。因此,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听老师的话。作为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给予科学的教育。不过,这里也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教师家长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加强家园联系是教育幼儿不说假话,养成诚实品格的重要保证。教师、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使说假话的孩子无可趁之机,这样才有利于幼儿诚实品格的养成。

幼儿说谎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作为一名家长或教师,应当具备分析和评判幼儿说谎现象的能力,不仅应敢于面对孩子的第一次谎言,更要正确、理性地分析其行为,并采取适宜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辨清是非对错,春风化雨般的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的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成长。

在当今社会着重强调诚信的今天,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诚信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应承担起这个责任,为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诚实的拥有高尚品德的健康人而努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