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试题答案
思想政治课是高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想要学好政治必修四,必然少不了试题的练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试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试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道题2分,共计60分)。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在《慕贤》中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据此回答1~2题。
1.这一观点( )
①肯定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
②否定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③肯定了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肯定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与上述观点寓意相同的是( )
①强将手下无弱兵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性相近,习相远
④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⑥名师出高徒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3.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上观点共同蕴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
B.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质变开始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
4.量变与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改变
C.事物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
D.产生时间的先后
5.同等数量的黑白棋子,可以组成凌厉的攻势,也可以组成破绽百出的败局;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这说明 ( )
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人的意愿可以左右的
B.量变和质变没有严格界限,只有大小、速度、程度、规模等方面的区别
C.量变引起质变,具有普遍性
D.事物总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6.下列各选项,符合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①防微杜渐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7.“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古代对人的形象的赞美。这告诉我们( )
A.做事要坚持适度原则 B.矛盾双方既包含优点也包含缺点
C.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D.要做好工作,必须从细微处着手
8.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 )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D.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9.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
A.前进性 B.曲折性
C.有时前进,有时倒退 D.一帆风顺地按一定规律前进
10.下列诗句中蕴涵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11.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②新旧事物必然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③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
④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3.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人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也卖不出,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出,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就索性将它移植到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据此回答14-15题。
14.以下成语、俗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①水滴石穿 ②刻舟求剑 ③统筹兼顾
④墨守成规 ⑤相辅相成 ⑥断章取义
A.②④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③⑥
1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 )
A.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C.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16.“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完成了。”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 )
A.人和动物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B.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C.人的意识能够独自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17.人的自觉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这三者的关系是( )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②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③人们的想和做都由人的精神状态决定
④人的精神状态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 )
①改变和创造规律的需要
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③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④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美国的火车旅行家保罗•太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到,“只要有昆仑山脉存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0.揠苗助长的典故中“宋人”的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1.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 )
A.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B.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
A.本质和现象.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依赖于实践,理性认识不依赖于实践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D.感性认识对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4.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 )
A.第一次飞跃 B.第二次飞跃
C.第三次飞跃 D.第四次飞跃
25.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这告诉我们( )
A.认识具有无限性 B.认识具有反复性
C.认识具有上升性 D.认识具有绝对性
26.研究种子植物,把它分为根、茎、叶、花、果,分别研究它们各自的结构、形态、功能等。这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属于( )
A.理解 B.鉴别 C.分析 D.综合
27.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对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说,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筛选,这是( )
A. 去粗取精 B. 去伪存真
C. 由此及彼 D. 由表及里
28.要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根本原因是( )
A.思维规律自身具有的特点 B.事物的客观性质
C.综合分析的要求 D.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
29.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脉搏,但只有精通脉理的医生才能敏锐地从脉搏的细微变化中,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对症下药。这说明( )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
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相互区别
D.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30.“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是( )
①敢于超越,敢于否定一切
②突破规律制约,发挥思维潜能
③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进行创新思考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2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空军的发展面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极端困境,但依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的精神,缔造出第一批战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军进入了高速高质的发展时期,善于学习、善于创新,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不断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机扬威世界,以“歼十”为代表的先进战机受到世界的青睐,巴基斯坦等国纷纷订购。中国人民空军成立六十多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战斗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人民空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32.(13分)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请回答:
(1)为什么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4分)
(2)怎样才能做到“一进门就抓住它的实质”? (9分)
33.(15分)人民网曾经报道过湖北省某村谋求发展的事迹。地处山区的该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初期,该村曾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非农产业上,兴办过一些小型企业。但由于本地原材料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运输成本较高,这些企业没有几年便在竞争中被淘汰了。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该村转变了发展思路,瞄准市场的“空白点”,把增收的方向定为发展反季节蔬菜,还搭起了塑料大棚,进一步挖掘了土地的增收潜力。与此同时,村民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种菜技术,并广泛搜寻市场信息,结果村民收入成倍增长,该村走上了富裕之路。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该村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高二政治必修四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道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A B D A A C A D A C B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A C B A B B A C A B A B
二、非选择题
31.(12分)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要重视内因的作用。(2分)中国人民空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的精神,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器,推动了人民空军的发展。(2分)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2分)我国空军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对自身的技术研究和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分)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分)我国空军把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推陈出新,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战斗力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分)
32.(13分)(1)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因此,认识事物应从现象入手。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前提。(4分)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第一, 占有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分)第二,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2分)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过程。(3分)
回答以下三点也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总分不超过8分。①参加实践,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不断向前推移。②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③运用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3.(15分)①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3分)该村从脱离本地实际盲目办企业,转为利用本地条件种植反季节蔬菜,体现了其正视并利用客观条件。(2分)
②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3分)。该村瞄准市场的“空白点”,把增收的方向定为发展反季节蔬菜,还搭起了塑料大棚,进一步挖掘土地的增收潜力,满足了市场需求,正是遵循价值规律的表现。(2分)
③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3分)该村村民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种菜技术,并广泛搜寻市场信息,就说明了这一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