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家的励志故事

2017-05-26

相关话题

不要惧怕困境,虽然困境会让人产生压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作家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作家富豪徐磊的励志故事:在绝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他如所有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大学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外贸公司,做了一名高级职员。这在别人看来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收入高,体面,也没有太大的压力。对于这份工作他也十分满意,本打算就这么一直干下去,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到了月末领取薪水,再奋斗几年,混个部门经理,然后买房,买车,成家,生儿育女,一切按部就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美好的愿望随着一场金融风暴的到来而烟消云散。2016年,美国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向衰退,国际贸易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他所在的公司也厄运难逃,订单开始大幅度减少。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被迫裁员。他作为公司的一个新人,既无社会背景,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自然被列入了第一批被裁人员的名单中。

失去了安稳的工作,他感觉自己的天空仿佛一下子坍塌了,心里说不出的痛苦。接下来,他开始四处找工作,不幸的是,所到之处,不是别人看不上他,就是他瞧不上别人。忙活了好一阵子,工作依然没有着落,而他身上的钱也用得差不多了,如果再这样下去,他很可能会流落街头。那段时间,他郁闷到了极点,一边继续寻找工作,一边在网上写小说,以此排解心中的苦闷。

儿时,他最喜欢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而他们所讲的大部分都是鬼故事。他天生胆小,最怕妖魔鬼怪,尽管每次他都被吓得哇哇直叫,但他却无法抗拒那些故事的诱惑,经常缠着爷爷、奶奶给他讲故事。渐渐地,他喜欢上了鬼故事,尤其是古墓一类题材的故事。儿时的记忆唤起了他心中的梦想,随即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坐在家里写网络小说,一方面让那些鬼故事给活得不太轻松的人们带来一丝快乐,另一方面也可以换取一些稿酬,以维持生计。

他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将自己逼上绝路。他既没有写作的经验,也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大学学的又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编程,跟文学一点不沾边。一个文学门外汉想吃文学这碗饭,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弄不好把自己大好的青春都耽搁了。面对重重压力,他没有退缩,而是认真地准备着相关的资料,计划写一部灵异探险类盗墓小说,取名为《盗墓笔记》。

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成荫”,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其作品被加印了一次又一次。

他就是南派三叔徐磊,2016年11月21日,他以15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当红作家。南派三叔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惧怕困境,虽然困境会让人产生压力,但是对于人而言,困境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会人生存,使人的脊梁比一般人要硬。只有将自己逼上绝路,才会全力以赴,从中找到新的出路。所谓“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希望常常隐藏在绝望中,山穷水尽之后,必是柳暗花明,愈是艰难背后,愈是地狱背后,就愈是天堂。

作家朱自清的故事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于北平逝世。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等处教书。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0年,他代理清华国文系主任。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文学系。1937年,随西南联合入学南行。1946年回到清华。1947年,他为北平当局任意捕人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今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后因胃病复发,医治无效,终在贫病中死去。死前,还嘱咐家人不要购买美援面粉。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家三毛自学成才

三毛本名陈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

1948年底,举家迁居台湾。童年的三毛并未立志当一名作家,却喜爱美术,她幻想将来成为一位画家的妻子。

三毛小时曾读过一本《三毛流浪记》,对她影响很大,从此便沉迷于书海之中了.疯狂地爱上了文学。长大后开始写作,她不署名陈平,而以“三毛”为笔名,作为纪念。读小学、中学时,三毛的文章写得不错。在小学时,她便开始给报刊投稿了,参加学校讲演的稿子都是她亲笔写的。在初中,她还学过写诗。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就读于台北某女中时,三毛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很差,老师则以此嘲讽她,好强的三毛为不受歧视,发奋用功,终于获得了好成绩。但这位老师却误为“作弊”,竟在她脸上画圈,叫她绕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巨大的创伤。她忍无可忍,只好逃学。她父亲得知此事后,并未责怪她,而是让她休学。

从13岁到20岁整整7年的时间里,三毛都是在家自学的。她的父亲陈嗣庆是一位律师,母亲终进兰也有很好的文学修养,都耐心教导她。回忆往事,三毛说:“不是妈妈的熏陶,我写不出来这许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岁月里,三毛用功读书,孜孜不倦。她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看《红楼梦》、《水浒》……,学绘画,弹钢琴,还学会了英、日、法、德文,尤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学。

20岁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励她进大学求知。在得到台湾中国文化学院院长张其昀的允诺后,三毛进该校深造。最初她学的是哲学,两年后转入新闻系。在大学读书时,她的老师读了三毛写过的一篇3万多字的文章后感动得哭了,认为三毛是他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三毛出版过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等。三毛还译有《兰屿之歌》、《娃娃看天下》等书。后者是1000页的西班牙漫画书。为译此书,三毛与丈夫荷西曾历时8个月,每天晚上不看电视,将门锁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满怀激情地把漫游世界的所见所闻,挥笔成篇。她写的多是真实的事情,自称其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她还说过,“我并不是作家,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她的作品自成风格,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有人评论她的作品风格是“朴实、自然、坦率、真情”。

70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湾极为畅销,一度出现过“三毛热”。有人说,三毛在台湾文坛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风暴,让喜爱她的读者噙着泪水,带着微笑,注视着她的足迹,从沙漠到海岛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1986年她还被评为“台湾最畅销书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湾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笔清新通俗,具有强烈的个性,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别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一位台湾心理学教授分析说,三毛将南美洲描写得那么好,事实上那儿却是战火连天,充满人间的苦闷。现实生活既然有这么多的苦闷、束缚,尤其年轻人,面对着现有制度下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家多么希望在精神上暂时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恨,到处充满爱的世界。这也许是三毛文章受欢迎的原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