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的参考论文

2017-03-28

国际市场营销指的是企业跨越本国国境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可以说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营销实质是相同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的参考论文篇一

《关于创新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的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的市场营销发展的必然要求,然后论述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的特点,最后论述了提高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市场营销;国际;经济

国际市场营销指的是企业跨越本国国境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可以说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营销实质是相同的。区别主要是体现在活动内容、环境、形式和程序等方面。所以,企业经营人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市场营销的内涵,对于企业自己的任务、目标、责任等都有充分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市场营销,目的是实现国际市场营销顺利进行。

一、国际市场营销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实现,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而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而是没有国界的,全球性的大市场。所有的一切都从属于世界。国际市场全球化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它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世界市场竞争。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全球市场营销意味着企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同行,还必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手,必须掌握准确的国际市场信息,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全球市场营销还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那样企业就可以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得到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市场营销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对企业的要求自然也更高。开展全球市场营销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来,随着追求效益、生产率,寻求开放而无管制的市场的运动席卷世界,世界市场迅速成长,全球竞争者日益增多,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准备在一个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经济环境中竞争。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的公司都减少了国内经营,开始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国际化已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一个事关兴衰存亡的大问题,所以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

首先与国内市场营销相比,国际市场营销有自身的独特性。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消费者要求为宗旨的企业活动。如果企业的当这种活动局限于国内时,就是国内市场营销;当市场营销活动跨越国境,则称之为国际市场营销。由此可以看出来,国际市场营销实质上是国内市场营销的延伸,从市场营销的商品交换、转换价值和实现价值等职能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从活动环境、活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看,两者之间仍然有所不同:国内市场营销的消费者在国内,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消费者在国外,市场营销困难大;市场营销组合的内容有所不同。国内市场营销组合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因素。而国际市场营销组合还必须包括“力”、“公共关系”等。两者经营的风险性不同。一般来说,国际市场营销在价格、汇率、运输以及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更大。

与国际贸易相比,国际市场营销也有几点区别。虽然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都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国家间的商品交换活动,但两者不是等同的,也存在较大的区别:首先是两者之间商品交换的主体不同。国际贸易的主体是国家,是国家之间的商品或劳务交换,国际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企业。其次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商品流通的型态不同。国际贸易的商品流通型态是跨国界型,也就是说交换的商品或劳务必须真正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而国际市场营销的商品流通形态呈现出多样化,产品既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不跨越国界。两者所包含的业务活动内容不同。国际贸易一般只涉及商务谈判、签订合同、产品购销、定价、实体分配等与商品交换直接相关的业务活动,而国际市场营销不仅涉及到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全部内容。两者在活动中的主动和创新精神不同。国际市场营销更富有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国际市场环境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更大的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

三、提高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的策略分析

1.首先确立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主体地位。

一个企业独立开展经营活动并且进入市场的前提和保证就是企业是市场上的主体,国内市场营销和国际市场营销也都是一样的。所以企业应明确自己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主体资格问题,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的首位。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我国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实行了政府审批制。一些企业经政府批准,可直接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但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一些在改革中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其市场营销活动也开始跨越国界,此时,国际市场营销的理念开始被引入我国,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然需要加大力度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各种制度逐步完善起来,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2.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的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的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队伍的建设成,这已经成为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的关键问题。但是目前来讲,我国企业经营人员中,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十分缺乏,多数人还难以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所以我国的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还应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现代企业文化和人才机制,吸引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人才到国内企业工作,并定期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尽快地将他们融入具有国际化经营特色的企业文化之中,使其成为世纪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基础。

3.加强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经济的社会,建立高效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加强国际市场营销管理是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企业内部报告系统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系统。包括国际市场的客户订货、销售量、库存水平、成本、流动资金、利润和税收等信息。与企业市场营销计划相比较,企业可从中发现国际市场营销机会或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制定或调整经营战略和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国际市场营销情报系统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该系统可通过各种出版物,了解有关国际市场营销企业的背景;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营销的第一手资料。国际市场调研系统是对国际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某些特殊问题进行研究的系统。通过该分析系统处理的信息,比依靠直觉和原始的方法更科学、更可靠。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努力加强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不断强化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控与服务职能

跨国公司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经贸发展战略。通过战略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按照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让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服从国家对外经贸发展战略需要,防止企业把自身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从而克服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盲目性。其次,国家应加紧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使这些政策和措施在的框架下,引导企业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庆元.[M]、企业营销战略管理,中央电大出版社,2001.

[2]赵黎明.[M]、现代企业管理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文理.[J]、企业营销战略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的参考论文篇二

《关于低碳经济引发国际市场营销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粗放式经济或说“高碳经济”发展的背后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发展低碳经济,顺乎世界潮流,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提出必将引致环境政策的变化,继而改变市场的营销环境,而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将是低碳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管制;技术创新;营销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69-01

1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代替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近百年来,许多观测资料表明,地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以全球变暖为基本特征的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为:①温室气体剧增;②温度的升高;③海平面的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环境变化正逐步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存。源于对环境的考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在英国被提出,到今天已经被世界多国所认可并付诸于政策实施。

2低碳经济的概念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低碳经济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3低碳经济中的环境管制

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许多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期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从广义的角度我们可称之为环境管制,英国、德国、美国在制定新时期的低碳经济战略时都把环境管制作为了一项很重要的手段。环境管制的提出不仅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本国的经济向着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靠拢,同时也给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从宏观上讲,环境管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改变了环境资源的相对供给。对东道国而言是调整了其资源禀赋结构,从而影响到东道国产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变化,推动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动,因而对国际市场会产生调整作用。

第二,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改变了环境资源的分配方式。对东道国而言,不管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实行间接的环境管制,还是实行直接的环境管制,这对企业的市场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东道国的市场特征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程度。同时环境资源分配方式的改变,也会使得国际资本的所有权优势发生变化,如环境管制加强对企业的进入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东道国的相关政策产生影响。在严峻的环境压力下,东道国政府可能改变其引资政策,采用非中性政策对严重污染环境的FDI予以限制,而对环境友好型的FDI予以激励,从而调整外来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同样,东道国的产业政策也会随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而调整,政府对重点发展产业投资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因而构成FDI进入的有利因素,引导其在不同的产业部门的调整与配置;对于国际市场营销主体而言,东道国的政策变化意味着区位优势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国际资本受到的影响则不同。

第四,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东道国的消费习惯与文化也会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营销的文化环境,从需求的角度看,环境管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与消费模式,使人们更注重于环保节能型的产品,也引导国内消费者偏向于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本国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从文化的角度看,环境管制使人们更加关心自身生存的环境,对各类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了隐性的规范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组织或个体的机会主义和外部性行为。对于国际市场营销主体而言,东道国的消费习惯与文化的演变不仅改变了营销的区位选择,同时也影响了其所有权优势。

第五,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所在营销地企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提供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也提供了进入新行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对企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营销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营销优势的创造和发挥,因此环境管制导致的这些变化将对营销主体在技术、企业规模、组织管理以及资本上的所有权优势产生冲击。

综合以上所述,环境管制通过对东道国的经济环境、体制以及政策产生作用,从而改变了国际营销主体的相对比较优势,最终对国际营销的模式产生影响。

4技术革命保证低碳营销

“波特假说”指出,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政策将有利于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低碳经济的提出,环境政策的制定改变了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作为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每一个利益集团只有走技术创新道路,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打造的新市场营销环境中生存发展。中国有关学者指出,目前中国的低碳产业技术尚不成熟,低端设备产能过剩,很多人看重这块“潜在的蛋糕”,看到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与投资需求,却往往忽略了其替代传统能源的原始任务,忽略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发展低碳经济不能只靠扩大低碳产业来实现,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的努力方向,才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低碳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只有以低碳技术促进低碳产品的发展,促进能源节约和资源可再生及高效能低碳产品的开发,才是低碳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因此,企业树立牢固的低碳理念是低碳营销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低碳消费市场的关注与研究,根据低碳信息,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另一方面,应积极稳妥地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营销之路。低碳营销以满足低碳需求为出发点,只有将低碳理念引入营销体系,比如引入设计规范中,自然就会为消费者提供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防止资源浪费的、有效提高效率的产品,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5结论

“低碳经济”已从概念走向现实,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正逐渐加大,同时给人类带来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的革命。在“低碳经济”取缔“高碳经济”的环境下,再由“高碳营销”转换到“低碳营销”的模式中,这一转变正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低碳经济逐渐形成的驱动下产生的,由此而催生的“低碳营销”这一概念也必将日益转变成为21世纪的主流营销模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的经济变革也有着技术革命的支撑。可以相信,蓄势待发的低碳技术等新经济形态很有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世界经济版图。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也会迎来其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王彬.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

[2]王明杰,郑烨.低碳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模式[J].社会科学家,2010(7).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