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_如何让失独老人老有所依
近年来,失独老人自杀的情况屡屡发生。而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有所了解。小编认为清楚了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所在,我们就可以给予失独老人更好的关爱和帮助。
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
1、什么是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是指一群失去唯一孩子 的五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失独意味着孤独。孤独的心理学解释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加上失去子女的情感创伤使老年人 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更加加重,久而久之,免疫功能降低。孤独也会使失独老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 疾病、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的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 ,有自杀倾向。
2、中国失独老人的现状
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失独老人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3、失独老人自杀的原因
失独老人往往由于心理创作过重,容易出现自杀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失独老人之所以会自杀,还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无法想象自己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生活下去。因为,对于老人而言,子女就是自己的希望,尤其是只有一个子女的老人,他们或她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在子女身上。一旦唯一的子女突然去世,老人心理所受的打击通常难以言喻,这个时候最容易造成失独老人轻生的想法。
如何让失独老人老有所依
第一,应尽快建立“失独家庭”救助政策体系。首先应由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会、民政、统计等部门联合对“失独家庭”调查摸底,充分掌握实际情况,既要摸清户数,更要对需求调查分析,为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将这类家庭优先纳入紧急救助范围;在对其调查摸底同时将建立详细档案,有针对性解决这些家庭在养老及精神慰藉上的问题,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帮助他们。
第二,应尽快组建心理辅导队伍。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并为其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和生育指导;鼓励失独家庭收养、领养、过继子女,并在办理手续时提供方便。这就是说,对“失独”家庭和老人,光有物质保障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照顾维护好他们的心理、情感需要,竭尽全力顾及他们“失独”后的特殊感受,尽最大可能地消融、淡化他们的“失独”之殇,而不要伤口撒盐。
关爱“失独老人”,可以说是文明社会建设的一道民生考题。究竟如何让“失独老人”安度余生,晚年幸福,是各级政府面对的挑战,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愿通过改革,我们的制度帮扶能够早日为“失独老人”安度晚年撑起保护伞。
如何关爱失独老人心理
在失独家庭中,失独老人由于年事已高、难以再育、身心受损,成了更值得关注的群体。目前,失独老人的物质需求大致能有保障,但是失独老人难以从悲伤中“走出来”,相对于看得见的物质帮扶等,对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更值得我们重视。而且,失独老人关怀项目最缺资金,失独老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精神慰藉,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才能既帮到他们,又不至于触动他们内心的那道伤疤?这是值得大家去深刻反省的一个问题。呼吁大家对失独老人多一些爱心和帮助,让他们或她们感受到亲情仍在。
要走出心理上的阴影,首先要客观地看到事情的出现是意外性、不可抗力的,具体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很有限,打破以往那种“受害者与责任者” 不合理的心理角色定位;其次,失独者家庭要带着一定的自我强迫,树立生活的新目标,有一个完整的家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这样会更积极自信,有助于更好地走出心理上的阴影。
对失独老人来说,关爱是他们最需要的礼物。有相似命运的人可以搭建一个爱心交流、耐心沟通的平台。失独老人既可以把这儿当作是“哭诉会”,哭出心中压抑多少年的恐惧和自责,也可以视为“支持小组”,卸下心防,向专家求助,去淡化内心深处那种被抛弃感,聊聊如何让晚年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