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阅读:岩石的性格

2016-12-01

岩石是构成地球外壳最坚硬的部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语文阅读文章《岩石的性格》以供大家学习。

岩石的性格

刚学绘画的时候,带了几件习作去拜访一位老画家。老画家说:“你画上的岩石只是一件装饰品,没有性格,缺乏思想,是死的。”说罢,拿出一本画册,让我看一些名家画的岩石:吴昌硕的《桃》,桃树下的几方岩石果然苍劲有力;徐熙的《雪竹图》里也有几块顽石,更显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节;郑板桥的《秋山草堂图》,竹子一岁一枯荣,那岩石却是“万古不移之石”。我迷惑了,岩石真的有性格吗?老画家肯定地说:“岩石比人的性格更坚定,比人的思想更丰富!”

之后,我便经常站在江边,向对岸的一座小山眺望,捉摸它的性格、思想何在。这座山叫做磨儿山。磨儿山虽不甚高大,但山的一侧都是由裸露的岩石构成。教科书上说,岩石是构成地球外壳最坚硬的部分。

岩石确实是坚硬的。奔腾不息的江水,夜以继日地从磨儿山脚下流过,年复一年,也不觉得岩石有什么变化。在临江的一爿岩石上,凿刻着几个鲜红的大字:“南无阿弥陀佛”。那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吞噬舟船的洪水束手无策,祈求菩萨保佑而刻下的佛语。当初,这几个字是怎样凿上去的呢?上面是陡峭的绝壁,下面是咆哮的江水。想来,为了凿上这几个字,古代的石匠不知担当了多么大的风险。

想象终归是想象,终于目睹了在绝壁上凿字的场面。一天,我又去捉摸岩石的性格。只见一个人系一根绳子悬在绝壁上,像一个吐丝的蜘蛛,一叮一当,正在往岩石上凿字。他要凿什么字?他什么字也没有凿,他在凿炮眼!随着几声巨响,那几个鲜红的大字便不复存在。滚滚的浓烟像惊叹号一样在山巅拔地而起,磨儿山陷入长久的沉思,它知道,地球的运动形成了山峰,却不知道现代人类的科技手段,足以撼动山峰。终于,绝壁上的岩石日渐颓势,没有阻挡住山洪的爆发,泥石流阻断了江水,险些淹没了山下的村庄。

人们终于醒悟了,在山顶种草植树,岩石又重新挺起脊梁,脚踏着水,支撑起山。啊,这不正是岩石的性格吗?我终于明白了。提起笔,在宣纸上画了一堵绝壁。顶上是苍翠的草木,下面是奔腾的江水。也写上了几个字:中流砥柱。

阅读推荐: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