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800字案例

2016-12-02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故事800字案例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创业故事800字案例1:低调的中国首富——梁稳根

低调“中国首富”

传来当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以及从政消息之时,无论是在办公楼内,还是生产厂区,整个三一集团都异常平静,丝毫感受不到老板已经成为中国首富的任何喜庆。“这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三一重工的工作人员说。

细心浏览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的官方微博,竟然对董事长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之事以及从政事件无任何消息发布与转发。工作人员透露说,因为早已熟识梁的低调风格,因此,在此事处理上亦同样低调。

采访梁稳根这一要求被众多媒体提起过,三一集团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几乎不可能”。近几年,梁稳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而最近的2008年的破例接受媒体专访,也是通过私人关系才得以约到。“之前跟他说过几次采访但都被拒绝了,总说他会不高兴。”上述人员表示。

果然,无论是三一的员工,还是认识梁稳根的所有人,对梁的评价只有两个字:低调。

开会时,一支笔、几张白纸是梁必不可少的。无论发言者位居高管,抑或只是普通员工,他都会耐心地在纸上不断地做着记录,但从不打断发言者。如果会议结束前,他有了定论会公布。如果没有,他则会通过其它会议进行判断。

“至今,我始终坚持每天工作到晚上8点,我也要求我们的整个高管团队都这么做,目的是希望让三一始终保持创业伊始的执行力和创业激情。”梁稳根说。

并不低调的“三一集团”

梁稳根,这个名字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并不熟悉,这是源于他的低调。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一集团”并不陌生,相较于其董事长梁稳根的“低调”风格,他的三一集团,却并不低调。

2011年9月7日、8日,三一集团创始人梁稳根先后登上胡润与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之顶,首次成为中国首富。在亿万富豪榜上,更有七位高管进入榜单。一时间,三一集团被称作“造宫工厂”。25年前,梁稳根与同伴用拼凑的6万块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25年后,曾经不起眼的小厂已发展为产值超500亿元、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并造就了“中国首富”。

三一被看作行业的搅局者,更是行业的另类,在这里没有“不可能”。2008年初,三一就有了千亿级的发展战略,即到2012年,三一集团要实现1000亿元的收入,进入世界500强一这在当时看起来有点“天方夜谭”。2010年,三一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亿元,一切似乎并非不可能。

三一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没有国企的政策优先,更没有雄厚的资金。所以,有人说三一集团的成功是民营企业的奇迹。

民企掌舵人的上升路

在“三一重工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下线新闻发布会”现场,面对“长沙市怎么看待这次对梁稳根的考察”的提问,参会的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婉转作答:“关于三一集团梁总身份的转变,现在还处在考察阶段,你们最好再找党务部门作进一步了解。”

据了解,梁稳根能成为高层部门的考察对象,除了他在三一集团的巨大贡献外,也与其做人低调和他本人体现出的从政禀赋有关。

事实上,梁稳根即将获得的华丽跨越,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和荣誉的一次简单提升,更代表了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地位之变。

业内观察人士评价,尽管早在多年前青岛海尔CEO张瑞敏、中石化董事长李毅中等企业家也曾先后进入中央高层序列,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背景是,这些企业均是国企或央企。而作为拥有个人财富超过350亿的下海民营企业家,此次若能顺利晋升,梁稳根应是中国民企第一人。

创业故事800字案例2:安德鲁·卡内基的故事

安德鲁。卡内基虽以“钢铁大王”闻名于世,但对于钢铁的制造却是一窍不通。不过,他拥有数千名精于此种技术的员工,而且他也了解如何巧妙运用这么多员工的方法,这正是他创造巨万之富的秘诀。他自年轻时代就已展露出超群的组织力、领导力及用人的优秀才能。

就以他还在苏格兰时的少年时代故事为例,有一次,他抓到一只母兔,过不多久就生下许多小兔子,但安德鲁没钱购买饲料,经过一阵思考之后,他终于想到一个好法子,他对邻居的玩伴说:“我要饲养这些兔子,你能不能替我摘一些苜蓿或蒲公英的叶子,这么做当然会有回报,我将把其中的一只兔子以你的名字命名。”据说这种方法果然获致相当效果。

安德鲁成为企业家之后,仍然经常使用这种心理战术。例如,他想将钢制铁轨推销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遂将建造于匹兹堡的大工厂,以当时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董事长J.艾德格。汤姆森的名字命名,取名为J.艾德格。汤姆森钢铁厂,汤姆森先生当然非常高兴,于是毫不犹豫地就购买以自己名字为名的钢铁厂产品。

安德鲁年轻时曾在匹兹堡市从事电报工作,日薪只有五角,但对当时的他而言,已是笔大收入了。他对匹兹堡市的街道并不熟悉,他深怕有一天会因这个原因而被革职,于是把匹兹堡商业区的公司名称及地址都一一背起来。后来,他决心成为电信技师,每晚都研读与电信有关的书籍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到电信局练习按键。

有一天早上,费城方面不断打电报到匹兹堡市来,但值班技师还没到公司,安德鲁。卡内基只好自己接收电讯,然后很快地把电报送出去。由于这件事情,安德鲁很快地就被擢升为电信技师,薪水也增为两倍。

他心怀大志,工作时又十分卖力,所以极获赏识,不久,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为了要设置电信电缆,遂以电信技师的职位雇用卡内基,后来又担任电信科主任的私人秘书。

有一天,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卡内基终于向成为亿万富翁之路踏出第一步。当时他正乘火车前往某地,坐在他旁边的乘客是位发明家,在聊天中,那位发明家拿出一个新式卧车模型给卡内基看,并告诉卡内基那是他的新发明。那个时代的卧车,只是在货车的两边钉上简陋的卧铺而已,而那个模型却相当接近于现代的卧车。卡内基以苏格兰人特有锐利的先见之明,一眼就看出这种发明极具发展潜力,于是借了一些钱,购买制造这种新式卧车公司的股票,果不其然,股票值节节上涨,到25岁时,卡内基已因此项投资而年收5000美元。

有一次,铁路所经过的木桥被烧毁了,使得火车好几天无法通行。当时卡内基的职位是电信科总主任,他认为木造桥已经落伍了,铁桥时代即将来临,因此借钱设立公司,开始制造铁桥,因此而获得的利益更是难以计数。在神话中的米达斯王受神所赐,而有碰触任何东西都能成为黄金的能力,安德鲁。卡内基也和他一样,不论从事任何事情,都能获得成功。他曾和几位朋友以4万元合买宾州西部油田中央的农场,在短短的一年期间,农场就涨价为100万元。据说在他27岁的时候,每周的收入平均有1000元,而在15年前,他的日薪只有两毛钱而已。

林肯总统在位的1862年,正是南北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时候,物价不断上涨,大事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西部的开拓在这个时候也如火如荼地展开,甚至已开发到密西西比河彼岸,在这种情况下,横越大陆的铁路绝对有其必要性。而新兴都市也在各地勃然兴起,美国全境都为这个新时代而感到热血沸腾。

安德鲁。卡内基的制钢炉几乎未曾停止冒烟,随着这个繁荣异常的潮流,他创造了几乎可说是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

创业故事800字案例3:宗庆后的创业故事

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对面、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下,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伫立。

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难相信,这里便是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工作的地方。“娃哈哈是在这里诞生的,25年了,宗总舍不得搬家。”娃哈哈的员工说。

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11月14日下午,在这座普通的小楼里,宗庆后笑呵呵地请记者喝茶,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娃哈哈诞生25年来的林林总总。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借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娃哈哈成立25年,其产品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童装等共十大类150多个品种。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

25年来,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超过60%。提起2012年,宗庆后由衷地舒了一口气,“1—9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上缴税金47亿元,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做到(营业收入)700亿元。年初的时候,也曾为今年的经营情况捏了一把汗,毕竟大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但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创业故事800字案例相关文章:

1.学生创业成功的故事案例

2.草根创业故事案例

3.创业故事案例和点评

4.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5.自主创业典型案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