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论文
科技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经济论文,供大家参考。
科技经济论文范文一: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办学走势
1关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思考
从上个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开始,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兴起,改变了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乃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在这种新形势下,对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该如何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有的学者则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而更多的学者是从技术与社会经济结合的视角来考察社会的发展。进而提出:随着智能的超高度密集、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科学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同步进行,促进了教育、科技、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密切结合。这些认识都表明:我们要用动态的观点来认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紧紧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努力促进教育改革、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把高校的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推向深入。
1.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劳动力经济向资源经济的转变,现在正经历着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依靠不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从事生产。这种高新技术产品的物质消耗低,而质量和功能却很高;同时依靠不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来实现高效率的管理,使得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大幅度降低,而对于智能的需求则大幅度增加。综观世界,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资源的发展、积累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仅形成了知识产业,而且导致了国际经济的分工重组。自然资源经济受到资源储量、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制约;劳动力资源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不可能长期保持低成本优势;引进先进技术虽然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却不能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因此,长期依靠资本和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只有把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重视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发展。
1.2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待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速增长,发展过程急剧变化,发展形式高度综合化,转化速度超常等。具有这些特点的科技进步都是依靠教育培养人才和依靠经济实力提供支持。我国的高科技开发区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科学园的建设与发展,都是依靠高校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的支持,依靠企业提供物质条件,并把高校的智能资源与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加速了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保证。
1.3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待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还具有不断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的科学研究功能,同时也具有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社会服务功能。人们对高等教育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作用认识得越来越深刻。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近代工业发展的产物。从美国威斯康星的结合型式,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工程研究中心及科学园区等较高层次的结合历程,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在较大规模及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有机结合。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高校与科研、生产单位的结合将更加密切,并向高层次、大规模加速发展。历史证明,那些具有最先进的教育和文化体制的国家将是世界上科技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顺应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研究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为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高校发展多样化的形势下,佳木斯大学作为省重点建设高校,主动适应了国内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适时转变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教育;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途径,努力促进学校的教育、科技、经济的高层次结合。
2.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地缘优势,坚持开放式教育
促进教育、科技、经济融为一体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改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其次要树立“大力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观念。因此,在新旧体制交替、新旧习惯冲突、新旧观念碰撞的背景下,高校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开放式教育。佳木斯大学充分发挥地处东北亚的地缘优势,抢抓教育开放的大好机遇,勇于开拓,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后与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十一个国家的26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籍专家200多人次来校讲学;派出留学生、研究生、中短期访问学者及学术交流人员400余人次,其中有82%的人员已返校工作,且均工作在我校教学第一线;引进外资2000万元(人民币),全部用于教学设施设备的改善和师资培训。近20年来,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全面提高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强了我校在东北亚国际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来教育与科技体制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将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佳木斯大学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势,借助合校的契机,整合了原有四所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发挥了多学科协作、科技园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为黑龙江省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及重点产业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坚持为地方工业企业、医药行业、信息技术产业等培养了一大批市场意识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实用型人才。
2.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建立学科(专业)体系
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摇篮,不断地向科技和经济部门输送人才。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必须落实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佳木斯大学主动适应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具体做法:一是积极研究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外语专业的“语言+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应用外语教学为主,加经济、外贸、管理、公关文秘、涉外财会、旅游等专业方向;检验专业的“检验+输血”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检验专业的后期教学中,加入输血课程和定向实习;药学、会计、焊接等专业的“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毕业生除获得本专业的学历证书外,还能获得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通过改造老专业,创办新专业,发展交叉、边缘学科,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是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四是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建设与开发教学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使学校多媒体教学朝着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4改革教育途径,把产学研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教育、科技、经济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实行产学研的结合,是高校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结合要追求多层次、多样化:既可以是学校将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将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既可以是学校自己办高科技企业,使校办企业起着“孵化器”的作用,也可以是高校进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经营、金融、投资等方面与企业合作,或者学校对企业投资入股、甚至兼并。佳木斯大学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通过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增强了对社会的科技贡献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首先要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积极发挥校办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推进与地方企业的全面合作;其次是努力使地方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基地,也使学校成为地方企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地;第三要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并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真正做到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为一体化。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国家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提高到国家决策层。如美国高校既同国家实验室合作又与企业合作,既从事基础研究又开发名优产品;欧盟力图建成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组织;日本利用技术创新体制,振兴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印度通过加速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作为软件业原动力,被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各高校都要顺应潮流,努力促进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使高校能够主动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技经济论文范文二:江苏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一、江苏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现状
1?教育方面。江苏各级各类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义务教育具有较高的水平与质量,2005年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均分别达到99?5%和98%以上,小学与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分别达到99?65%和98?46%,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99?79%和89?6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特殊教育招生0?39万人,在校生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50?15万人。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基本教育权利得到了有力保障。全省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由9?9年提高到12年。高等教育方面,2005普通高等学校有115所,招生39?02万人,毕业生数24?4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5%,高校在校生总数123?77万人。2006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9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35?91万人,在校生130?62万人,毕业生25?73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3?18万人,在校研究生8?91万人,毕业生1?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6%。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5万人。
2?科技方面。2005年江苏省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5?5%和55%。2006年江苏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88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6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10?5万人。目前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24个,比上年增加58个。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25亿元,增长16?6%,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33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5%。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投入增长60%。全省有2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9?53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53267件,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9%。
3?经济方面。2005年,江苏省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比较明显,资本产出率由2000年的22%上升到38%。200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548?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598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2∶56?5∶36?3。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3?65亿元,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733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3?2%;新增固定资产5730?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6?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3?1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840?0亿美元,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6?68亿元,基金收入73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基金收入、上划中央四税1547?2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3935?87亿元(不含海关税收等612?28亿元)。
二、江苏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江苏省最近两年相关数据看,江苏省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也应看到,江苏在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缺少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大省,2006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6万人,仅次于北京4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江苏人才资源比较充足,但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样的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2004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为59?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4?7%,江苏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此外,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苏拥有的此类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科技活动人员最近几年基本是每年增加的,但从事创新活动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最近几年未有显著增加,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相对不足将会造成江苏难以占据科学前沿,顺利捕捉重大发展方向。
2?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份,从确立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主体战略,到实行科教优先的发展方针,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但就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成效而言,江苏科技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潜在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部发布的《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的资料,2005年江苏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50?2%,比2004年提高2?5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位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之后,居第5位。江苏科技投入力度偏小表现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高(见表2)。作为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2006年,江苏的这一比重为1?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8个百分点,但相比科技创新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还有较大差距,如果再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比较,2003年上述三国的该项指标分别为2?6%、3?15%、2?64%,而江苏2006年的创新投入水平与其还有很大差距。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以及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见表3),江苏省相比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创新投入不足必将影响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目前江苏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机制不活,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3?经济发展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转变步伐不快。从2000年以来江苏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分析(见表4)看,第一产业产出所占比重在逐年减少,第二、三产业产出比重逐年上升,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在逐年深入,2006年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山东;但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江苏相比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尚有较大差距(见表5),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高度化。此外,三次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如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尚未从根本上转变能源消耗的格局,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
三、江苏教育、科技、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盛衰不仅仅取决于教育、科技是否发达,更取决于教育、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所需相关要素是否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劳动力、资金及科技的发展。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质量;科技进步使劳动手段、工艺水平等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从而使劳动者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其劳动技能与质量,并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这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现有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外向度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发达省市与江苏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已经成为江苏省参与国际竞争的障碍,传统生产要素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将出现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江苏省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1?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多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表现为: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提高,教育体系结构和教学观念、技术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资源、科技成果与经济的迅速增加等。从社会生产来看,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需求也不同。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全面提高。工业化大生产需要大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劳动者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教育是造就他们的基础。江苏要实施科教兴省这一战略,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应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可通过加快教师队伍培训、推进现代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及外国专家的力度,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江苏服务、创业等。通过建立一批国内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和创新团队,显著提升江苏省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2?政府加快职能转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应不断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从过去的政府计划参与资源配置转变为尽量完全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加快从直接管理经济向间接管理转变,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点应从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通过市场起作用,通过市场力量提高自身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经济职能从过去的以宏观调控经济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经济、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并重。政府应做好宏观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利用政府在信息上的优势和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人角色优势,积极建设全面面向市场的信息平台,在信息上为市场经济服务。在科技发展环境方面,政府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环境,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评价、保障机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应从过去的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使管理法制化、服务具体化,为企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改善、优化服务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积极维护与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必需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服务促发展,通过政务公开等方式提高政府工作和权力运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切实提高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是一重要举措,应进一步提高全社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如果全社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则2006年江苏省R&D支出绝对量将达到538?7亿元,这将大大增加对江苏省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在加大投入过程中应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在科技创新的方向选择方面,江苏省应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找准位置,明确分工,根据目前江苏省科技发展实际情况,江苏科技创新应以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应用为重点,在创新途径选择方面应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渠道之一,通过再创新带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科技创新所需硬件建设方面,应加快建设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服务环境建设方面,应逐步建成研究开发与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教育、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教育、科技改变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教育、科技应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教育、科技成果的最终经济效益。使教育、科技成果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必需使教育、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而企业若想掌握高新尖的核心技术,一般单靠自身力量很难获取所有的关键技术和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外力,整合各个领域的人才、技术、成果。因此,产学研结合是有效整合社会教育、科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贯彻落实江苏省自主创新战略,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结合。江苏应加快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努力构建以信息服务、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为重点的服务平台,形成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把潜在的科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先进生产力,应建立起符合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根据江苏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优先开发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使江苏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农业增产增效和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重点组织实施重大的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解决江苏省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问题,促进江苏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1.城市经济论文
2.免费论文范文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4.2016国际经济形势论文
5.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