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正手攻球要领

2017-06-22

乒乓球的正手攻球要领有哪些?如何练习乒乓球的正手攻球要领?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下面jy135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乒乓球正手攻球要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乒乓球正手攻球要

力穿球心明方向

关键词:力穿球心

从正手攻球的姿势和动作上来看,持拍手在进行挥拍击球过程中,是立体的四分之一弧线轨迹,向前、向上、向里的。因此在很多球友对于攻球的发力方向容易混淆不清,有向里过多、横向发力,有单纯收小臂、摩擦太多、向斜上方发力。导致攻球失误较多。

从原理上讲,攻球击打动作的核心要求是在来球最高点,正面的撞击球体中部。正手攻球,其关键动作和主要动作,是简单、直接、有力的向前击球。在初学过程中,甚至可以简化,不作向上发力的要求(不向上发力,但不代表不向上收臂),以切实的体会到最厚实、最确切的正压力击打手感。同时,拍型与水平面要近乎垂直,以教练的说法,板形要“亮”。通过在最高点击球,发力向前、拍型竖直,我们攻球之中就有一种感觉,好像是自己的力量,简单直接有力的穿过球心,使球平稳迅速的回击。平直地“力穿球心”是攻球动作中发力方向的核心,同时也是借力、发力的前提。攻球发不上力、球速不快的原因,主要在于向上、向里的用力过多,分散了向前的撞击力,这样力量就不够集中。

初学攻球动作时,以教练的说法是“宁可出界,不准下网”。(这个“宁可出界”,有一个前提,就是攻球的弧线不能太高。平直地“力穿球心”,是不可能制造出高弧线的)。业余球友攻球下网,总是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向上力量不够,拼命的向上提拉。其实攻球下网往往是向上摩擦过多,导致往前撞击力量不足,球打拍上完全是一种“虚”的感觉。在能完全掌握“力穿球心”的发力方向后,再开始学习向上、向里的协调用力,是比较好的学习顺序,有助于实战中提高攻球的威胁性和稳定性。

“在学习基础动作时,一定要分清主次和顺序。练习攻球这一环节,必须要认真体会正压力撞击的手感,增加吃球的感觉。不能在练打的时候过多的摩擦,在练拉的时候过多的击打。以至于到最后拉打不分。结果自己都搞不清楚发力的感觉。虽然打球时间长了球技也有提高,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老是没有进步,这跟没有分清攻球和拉球的区别有很大关系

重中之重在小臂

关键词:小臂

我们说正手发力要用好蹬腿、转腰,身体的协调用力,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过于强调身体的发力,而认为小臂是顺势的、是完全放松的,不免有些舍本求末了。为强调转腰的重要性,对小臂的动作不作要求,只是针对某些业余球友过分注重手臂,不会使用身体力量的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正常的训练方式,手臂运用的教学应在转腰之前,我们应对小臂给予更高的重视。

在练球的顺序上,不能本末倒置。在基本的动作要领学会以后,如果手腕不能良好的稳定,那么不要去谈小臂。如果小臂发力有问题,不要去谈用腰。如果转腰做不好,不要去蹬地。在正手攻球这个环节,我个人有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练球初期,小臂的发力是最重要的,只要切实做好重心转移、整体动作不错,转腰蹬地等“意思意思而已”即可,不要过分强求。当攻球动作开始定型,小臂发力正确之后,再注重腰腿的协调用力配合。如果主要的小臂都不正确,腰腿的协调用力是协调谁?练到最后只会是身体用力过多,晃动太大,看似力大无穷,实则隔靴搔痒。

“关于正手攻球中的对点问题,我想主要还是熟练程度的问题。首先,在不用腰的情况下,你正手攻是不是能对得上点,如果对不上,可以暂时不要考虑腰的问题,把手上感觉培养起来,把击球节奏掌握好再加进腰的动作。如果你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正手攻的技术,在加进腰部动作后反而对不上点了,那么,建议你先把腰部动作的幅度再小一点,使腿、腰和上肢挥拍击球的动作协调起来,动作连贯点,可以徒手多练习一下动作,不要让、腿、腰、手的动作有任何脱节的现象。”

在攻球动作中小臂的运用有两种方式,一种被称为“挥小臂”,另一种称为“收小臂”。在这里,本人不详细阐述“挥”和“收”的分别,仅仅谈一点个人看法。在以“力穿球心”为基准的前提条件下,是“收”也好,是“挥”也罢,只要能动作不变形、发力不滞碍,那么都是可以的。事实上,横拍攻球的小臂运用既要依赖于“挥”,也离不开“收”。业余爱好者无需在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形式上纠结。

正手攻球的发力好不好,关键就看小臂发力对不对,要做到果断、短促、动作小,这样发力才能够集中。如果不会小臂集中发力,则正手攻球不算过关。如果小臂发力不过关,腰腿发力永远也过不了关。撇开小臂去奢谈腰腿发力,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身体左摇右晃,手臂虚而无力。动作很大,但效果不好。

发力练习论放松

关键词:发力

正手攻球的动作要领简单,如果在有教练指导的情况下,通常数节课的内容,就能较好的掌握。但在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动作的规范性、稳定性,而且还要追求变化性和威胁性。因此发力,或者说力量轻重的调节(发力不等于发大力),是任何技术必须经过的一个考验,我们不能以一种力量,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在正手的进攻性技术当中,能不能发力,是衡量技术成熟与否的标准之一。

正手攻球的发力时机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正手攻球是在引拍时开始发力加速呢,还是在触球瞬间开始加力?这里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

在触球瞬间开始加力,优点是可以使得攻球更加稳定,但对爆发力有较高的要求,通常要善于运用手腕、手指发力,攻球之中略带弹击。由于近台正手攻球动作主动发力要求并不大,借力发力为主,因此侧重衔接和摆速的快攻也常采用这种方式。

而挥拍时即开始发力加速,优点是有充足的加速距离,发力更为充裕。在近台正手攻球的初学阶段,这种发力技巧是必须要学会的。这种加速距离必须配合小幅度引拍,引拍位置与击球点距离一尺足矣。切不可引拍距离过大,发力过早使得手臂僵硬,真正作用到球的力量反而被削弱。

在练习发力的过程中,发力僵硬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发大力的时候,更容易僵硬。发力僵硬,放松就做的不够,动作稳定性就差。所以必须要学会放松,放松才能够更好的发力。那么怎样练习放松呢?错误的做法是片面的追求放松,而不敢发力。攻球动作完全是以借力为主,光靠碰球、挡球来回击。我个人认为,不能放松的发力不是真正的发力,不能发力的放松不是真正的放松。

放松与否其实与动作是否熟练密切相关。刚规范动作的时候,往往要注意这,注意那,肯定不能完全放松,这是正常的。当我们熟悉正手攻球之后,基本动作都是下意识自然而然的做出来,那么放松也就相对容易很多。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能生巧嘛。但是,三分力的攻球动作熟练掌握之后可以放松,不代表六分力的攻球动作也能放松。初步适应了小力量的攻球发力后,我们便要逐步提高力量档次。越是力量大,越容易累,同时也强迫要求我们学会放松和发力。主动的,有意识的在攻球练习中穿插发力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对力量的掌握和放松的能力。发力训练的原则是动作不变形。当我们习惯发力攻球动作而不变形,自然而然的能掌握放松的方法。

攻球的难点其实不在动作要领上,我个人认为通过攻球动作掌握借力发力的技巧,以及找击球点方面,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在基础练习上花费数年时间,才可能有所改善。发力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借力也同样是关键。借力能不能借上,不在于对方来球力量是不是很“冲”,而在于你击球是不是够“准”。这个准,就是击球点和击球时机把握要准。有些朋友会打“高手”、不会打“低手”,会打“快球”、不会“慢球”。就是没有在练球过程中,着重注意寻找击球点。如果我们在练习攻球,在意识上就注意“取位”、“找点”,那么对以后的练习,会起到极大的帮助。

击球点位话迎前

关键词:击球点、迎前

我们都知道,攻球的击球时机应在来球的上升期,最晚在高点期,这些时期的回击可以很好的借力。击球点通常就是这些个位置,但是很少有朋友清楚击球点的具体概念。所谓击球点,简单的说,就是击球时球拍与球相接触那一点的空间位置。找准击球点,依靠的是通过盯球,对来球旋转、速度、落点、弧线取得一个经验性的判断。不同的对手,打球风格不一样,打出的球特性也不一样,所以击球点的空间位置就有差别。这个就是要靠经验判断。经验丰富的球友,找点就明显比单一陪练的球友准。

找好击球点是第一步,迎前就是第二步。

大家好像都在谈“迎前”,但对“迎前”的概念,似乎还是比较模糊。通俗的来讲,迎前其实就是找球。但找球是个什么概念,还是不清楚。

我在练球过程中,就老搞不清楚什么叫“迎前”、“找球”。“迎前”不是简单的、动作上的向前挥拍或者身体前倾,真正的迎前应该是进攻意识上的迎前,是为了寻找最佳击球点和最合理回球而产生的主动意识。在表现形式上,步法移动、身体前迎、手臂前伸等都是迎前意识的表征。其目的在积极主动的抓好第二点,打好第一点。这里我将击球点作为第一点,把在上一节发力的内容中,发力加速的起始点作为第二点。抓这个第二点的动作和意识,就是“迎前”。

具体来说,以近台正手攻球为例。请问,近台正手攻球的引拍位置在哪?一定是在教学片里那样的标准动作,手在体侧,前臂平行于底线吗?不一定。

在第三节发力谈中,我说近台正手攻球引拍要小,与击球点(第一点)的发力加速距离大致在一尺左右,这个引拍结束位置就是第二点。这个引拍位置不是死的,要根据第一点的位置来确定。将手臂,积极主动的以利于发力的姿势送到这个第二点上,就是“迎前”的真正含义。如果手臂无法以利于发力的姿态送到第二点上,那么就需要身体、步法的配合。这里,同样是手臂迎前为目的,身体、步法迎前为手段、为配合。如果你总是在“标准”的位置引拍“等球”,即便你挥拍再向前,身体再前倾,步法再精准,也谈不上迎前。

所以有时候“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主要原因还是迎前不够。“强手”的来球总是速度快,力量大,好借力,击球点往往靠近我们身体,迎前的距离就小,反而好打。“弱手”的来球速度虽然慢,但是不太往前走,击球点却是远离身体,迎前则相对要更积极一点。不懂得根据击球点的变化来调整发力点,就是不会迎前。在被动防守,过多的“迎前”,或者说过分强调身体、步法勉强的“迎前”,是不可取的。因为迎前的主要目的是进攻,是发力。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手臂迎前,抓好第二点,赶上第一点是最重要的。不需要主动发力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迎前,直接找准击球点。

说了这么多的“迎前”,那么有没有“退后”的呢?有。就是第二点在球拍之后,这个时候需要积极主动的将球拍引后。例如速度快、弧线长的反手位来球,很可能直接顶在你球板上。这个时候就需要快速的大幅度收腹,进一步将球拍向怀内收,留出更大的空间以回击来球。从广义上来讲,或许也是另一种“迎前”吧?

所以,迎前与不迎前,是根据实战需要而来,并非教科书般固定不变的。但是在主动进攻中,如果不迎前,发力点与击球点距离太远,没有抓准击球点,那么很可能实际击球的点位,和你预判的点位就有误差。在攻球之中的表现是发力过早,还未碰到球力量方向就转为向上,球打拍的感觉是虚的,球直接下网。在拉弧圈中的表现是因为和预判击球点偏差,直接拉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