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7-06-12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三台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本届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圆满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五年来,全县经济走出了“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上升轨迹,成为三台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2011年,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5亿元(现价,下同),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年均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9亿元,是2006年的6倍;民营经济增加值84.1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7.5%;财政总收入11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是2006年的4.8倍,年均增长36.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6亿元,是建国以来至2006年的2.4倍;三次产业比从42.9:22.8:34.3调整为29.5:37.8:32.7。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先后实施城区四大水系(1)整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4.2平方公里扩大到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15万人增加到22万人,城区累计开发商品房25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7亿元;全县集镇建成区面积从16.8平方公里扩大到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16.6万人增加到22.3万人;城镇化率从25.2%提高到30.7%。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农村综合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公有制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累计引进县以外内资项目205个,其中上亿元项目38个,到位县以外内资155亿元、外资7097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9351万美元;与四川大学等6所科研校(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3%,总额连年位居全省扩权县(市)首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从2009年起每年确定政府十大重点工作,引领带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全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金融生态县、“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县城、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十大三农样板县、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四川省绿化模范县等殊荣。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工作:

一、奋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伟大胜利

抗震救灾创造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抗灾自救。抢救被困群众930名,救治伤病员1000余人次,及时妥善地完成受灾群众应急安置和过渡安置。奋力抢通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及时排查地质灾害隐患280处,治理重大地质灾害19处,应急排危32处,避让搬迁165户,成功做好了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工作。切实加强卫生防疫,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全力支援极重灾区,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先后向极重灾区派驻干部、应急民兵、医护人员、公安干警1028人次,收治伤病员609人,接收安置灾民1000余人。倾心做好干部群众精神家园建设,妥善化解震后各种矛盾,全县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灾后重建取得胜利。我们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11年底,全县纳入重建规划的1381个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362个;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2.5%。全县82721户农房、8413户城镇住房重建和199926户农房、76450户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工。资阳市对口援建新鲁镇总投资2753万元的37个项目全面完成,7个港澳援建项目完工2个。564个城镇、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体等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全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对重建项目和资金实行全程跟踪监管,没有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发展振兴开局良好。适时把工作重心转向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上来,着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446个产业重建项目完工441个,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占总投资的98%,产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帮助1.5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17亿元,帮助4.9万余名群众脱贫解困。加强重建设施管护,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2011年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6亿元,是2006年的6.5倍,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9.5%提高到50%左右。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托四川三台工业园,建立了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产业为重点的两江工业集中区,以食品医药产业为重点的芦溪工业集中区,“一园多区”框架基本成形,园区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8亿元,是2006年的8倍。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支持佳联佳禧、鸿凯双泰等重点企业集群式发展,四大优势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17亿元,是2006年的6.8倍。上海梅林、三台福润、古杉油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佳联印染、恒昌制衣、台沃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累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27户。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3亿元,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创新型企业6户、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户,申报国家专利236项,成功争创四川名牌产品3个。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与西南财大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

农业现代化强力推进。按照“一基五化” (2)要求,加快建设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2011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43.8亿元,比2006年增长29.2%。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发展,2011年实现粮食总产83万吨,居全省第三位;油料总产11.5万吨,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位,油菜基地被列为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蔬菜总产44.5万吨,“一中心八基地” (3)蔬菜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出栏生猪188.6万头、小家禽2139.9万只,连续5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明兴农业生猪扩繁场被命名为“全国首批50家畜禽标准化典型示范场”,刘营青龙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50佳专业合作社”称号。麦冬、米枣、油橄榄、藤椒、薯类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涪城麦冬”、“崭山米枣”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崭山村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向阳红藤椒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累计新增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2家、专业合作社198个,带动农户23.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62%。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4.3万亩,其中林地3.97万亩。拥有农机总动力46.6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比2006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培育各类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115个,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顺利通过省绩效考核阶段性验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丰粮工程试点县项目,建成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区1个。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2011年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8.5亿元,比2006年增长77.7%。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新建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A级景区1个,三星级、四星级酒店各1家,星级农家乐2家,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古郪国、西平古镇等精品景区加快建设,2011年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亿元,是2006年的3倍。大力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圈两片三带多点”(4)商贸流通新格局,梓州黄金商业圈、滨江特色餐饮一条街初具规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县建成农家店951家、庄稼医院44家、社区综合服务社8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累计销售金额7.8亿元、补贴金额7690万元。大力创新金融服务,引进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新增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011年底,预计县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84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96.3%,贷款余额达74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91.2%;宏达公司累计实现融资16.34亿元。物流、保险、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三、全力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先后实施西城区开发、滨江东南片区改造、梓州公园升级、城区给排水升级改造、两江防洪堤建设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56条71公里城市道路改造新建,县城首座人行天桥投入使用。加快建设绵阳交通次枢纽,绵三、绵盐快速通道、绵遂高速公路三台段、新渡口大桥建成通车,马望公路、成德南、绵阳绕城高速公路三台段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改建通乡公路130公里、通村公路1741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从1429公里增加到2782公里,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7.98亿元。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吴家渡电站建成发电,完成52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101.3公里大中型灌区渠道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万亩,开发整理耕地31.5万亩,新增耕地3.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平方公里;大力实施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解决59.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加强。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大力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扎实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从1.31吨标煤下降到0.52吨标煤,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控制目标。对全县5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划界保护,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8万余口。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9.5%提高到36.8%。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文明创建,建成一批全省“五十百千”(5)环境优美示范镇乡、村庄。

政务服务环境持续提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严格执行“三项制度”(6),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核心引领、要素整合、创新优化”的法治政府建设“三台模式”在全省推广。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加快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了63个镇乡便民服务中心和1038个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1263件,行政审批项目精减了92项。认真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审批提速达80.75%。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完成1031件人大代表建议、809件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扎实推进审计监督,固定资产投资审减1.8亿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构架初步建立。坚持目标管理科学量化,督查督办有效推进。

四、着力促进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五年来,累计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135.89亿元;灾后重建中民生项目投资达202.4亿元,占总投资的89.4%。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830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5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稳步推进劳务开发,拓展有序输出渠道,年劳务输出保持在36万人左右,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44.7亿元。2011年全县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达34.8万人次、征收基金5.5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3.3倍、5.2倍。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敬老院实现镇乡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累计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5.6亿元。城乡医疗救助5万余人次,救助金额达4360余万元。扎实做好移民帮扶工作,安置外迁移民647人。廉租住房政策受益家庭10692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98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本科文考硬上线率连年位居全省百万人口县前茅,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顺利通过考核验收,县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县国家档案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县文化馆创建为国家一级文化馆。镇乡文化站、村级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潼川豆豉酿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三网融合”(7)试点有序开展。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健康发展。低生育水平总体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7‰以内。老龄、地方志、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惠民帮扶、红十字、慈善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分通过省级平安示范县验收,“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六五”普法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坚持“事要解决,案结事了”,依法规范信访秩序,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扎实推进“三大调解”工作有机衔接,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切实做好法律援助,累计为3800余名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职工队伍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气象、保密、人防、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辉煌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全县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包括资阳市在内的全国各界人士倾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关心参与三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级领导、援建人员、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县委核心,是战胜一切严峻挑战和困难的政治保证;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是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有效途径;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效能,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有力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些经验和启示,是过去五年实践积累的宝贵财富,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必将指导我们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特色亮点不多;优势产业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带动作用不强,集群效应未充分显现;后重建时代保持投资高位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加快灾后重建成果转化和发展振兴措施还不够;县级财力有限,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任务艰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项目承载能力不强,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漂浮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于上述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三台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两化互动(8)的加速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推动三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的关键期。“十一五”的发展,尤其是灾后重建的巨大投入,为我们奠定了“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绵阳同城化发展等,又为我们实现发展振兴、跨越腾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不断创新思路,积极破解难题,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确保“一年一个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9)基本思路,立足“一核心四集群六基地”(10)战略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牢做优发展基础,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推动三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民生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0:50:30。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将全力抓好“三大任务”:

——深入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两化”互动发展战略,加强规划统筹、产城统筹、区域统筹,努力形成“两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同时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6年,全县人均GDP达到2.4万元,工业化率、城镇化率、非农就业比重分别达到35%、42%、64%左右,50万人口现代化中等城市构架基本形成。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加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建设“绵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次枢纽、川西北重要物流节点”目标,全面融入成渝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4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通道、2条省道干线公路” (11)的交通主骨架,同步规划建好互通立交、客运站点、物流园区,加快县级联网公路、通乡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配套渠系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基本实现 “全域灌溉” (12)目标。

——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发展目的与手段、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坚持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每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民生大事,着力解决城乡群众就业、就学、就医、住房、饮水、行路等实际问题。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各位代表,推进三台跨越发展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既繁重艰巨,又光荣神圣。我们坚信,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把三台建设成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富裕、环境更加美好的四川丘区经济强县!

三台县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推进三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要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明确“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工作重心,确保本届政府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5亿元,比上年增长(下称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民营经济增加值94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12.65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5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6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0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270元,增长8.5%。

我们将继续以“十大重点工作”为抓手,引领带动全年工作:

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基础建设。努力实施园区扩区计划,加快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大力推进安置房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太极集团四川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厂房、办公楼和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三是全面完成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三年建设任务。四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麦冬)基地强县建设。努力推进麦冬良种繁育园、标准化种植示范园、综合利用示范园建设,促进麦冬产业上档升级。五是加快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建设。启动琴泉西入口和安置房建设,完成核心区主要道路、基础设施配套和公益设施建设。六是扎实抓好世行贷款二期项目建设。新建城北新区4条道路6.12公里,完成二水厂厂区主体工程建设。七是加快县乡道路升级改造。重点抓好芦跃路前锋至西平等路段建设。八是加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完成金石片区项目建设任务。九是加快郪江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十是努力实施好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继续推进“三网融合”工程;23个电影院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乡文化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建成并按规定免费向社会开放。

围绕全年目标任务,我们要全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加强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园区倍增计划”,继续做好园区扩区工作,把园区建设成为“两化”互动发展示范区。加强和完善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电力、燃气等生产要素配套,加快园区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两江工业集中区中国工装生产基地和芦溪工业集中区西部生态食品城建设。探索市场化办园新模式,有效解决园区企业落地问题。力争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全年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4个以上。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四大优势产业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集群发展,逐步解决纺织服装产业无服装品牌、食品医药产业精深加工产品单一的问题。抓好水泵、台虎钳、扳手等五金工具和食品级增加剂、民爆炸药生产,着力提升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传统优势。力争年内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40%。同时,紧紧围绕全市“一核四带”(13)产业空间布局和市县一体化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深入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和“3512”亿元企业倍增工程(14),积极支持佳联佳禧、上海梅林、鸿凯双泰等企业做大做强,新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2户,全县亿元企业总数达35户,形成一批扎根型、骨干型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一批“专、精、新、特”的民营中小企业,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总数达100户。积极发挥500万元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100万元企业家培训基金引导作用,扎实推进太极天诚、波鸿机电、剑门泵业等重大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加大企业家培训力度,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年内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企业研发中心3个。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3.5亿元,增长10.5%。健全“一圈两片三带多点”商贸流通格局,搞好全县商业网点规划,巩固完善大型商业网点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专业特色市场。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推进天泰农副产品物流园、粮油储备加工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片区)、古郪国、西平古镇等特色景区建设,加大培育“三国文化”特色镇和吴家渡、鲁班湖等人文自然风景区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13.9亿元,增长10%。积极争创四川省金融生态示范县,设立村镇银行1家。加快保险、通讯、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二、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的要求,不断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县城建设。按照“北上、南下、中疏、东控、西拓”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两水三岸、二轴五片”(15)的空间结构,加快建设富有深厚内涵、独具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加快推进凯江廊桥、城市道路改造、垃圾运转系统、城区供水管网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城市污水收集二级管网铺设、民力堰整治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凯旋国际、大十字东北片区、铂金广场等旧城改造,加快城北新区、凤凰山新区、黄家坝片区、城南综合体片区、潘家坝片区、新德片区等新区建设,有序拓展城镇空间。新开发商品房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亿元;同步规划建设好保障性住房和征地拆迁安置房。力争年内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5万人。

加快重点集镇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节点、重点村为辐射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快8个重点中心集镇、6条主要公路沿线集镇和县城周边卫星集镇建设,突出城镇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工业重点镇、现代农业示范镇、特色文化旅游镇。抓住绵阳同城化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优势区域“一区三镇”(16)优先发展。力争年内全县集镇建设规模达30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27.9万人。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积极推进省级生态县建设,完成32个镇乡《省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达37%。继续实施“金土地”工程,扎实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教育、医疗、文化和养老为重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力争全县城镇化率达32%。

三、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在“两化”互动中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壮大“3+5”现代农业产业(1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着力推进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发展,大力实施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全年实现粮食总产83.5万吨、油料总产11.4万吨;深入推进“1351”优质生猪示范工程(18)和“三场” (19)建设,加快建设22个市、县级优质生猪基地镇乡,建成年出栏优质生猪5000头以上的循环经济养殖小区15个,年出栏生猪190万头、小家禽2200万只;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绵三”、涪江沿岸、环城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总产46万吨。着力推进五大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3万亩现代麦冬、4万亩米枣、1万亩油橄榄、3万亩藤椒、1万亩紫薯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推进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以农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农机总动力3.5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以上。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启动实施县域新村规划,加快编制镇村规划。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改善。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庭院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口。继续实施“4+1”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程(20),着力推进全县11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建设。加快永新省级新农村示范片“1+3+2”产业(21)发展,建好米枣产业科技示范园,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确保实现“三年大变样”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

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巩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创建成果,坚持向外输出和就地转移并重,力争全年向外输出农民工36.1万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亿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实施金融“惠农兴村”工程,认真执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土地、林地有序流转,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施开发式扶贫,整合各类扶持项目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四、全力抓好项目投资,推动经济较快增长

强化项目支撑,保持投资强度,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储备,积极对接国家、省、市投资计划,动态管理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建设,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确保市县重点项目、市考核项目、灾后重建扫尾项目等顺利推进。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发展投融资平台,宏达公司力争年内资产总额突破30亿元,实现融资5亿元。规范发展BT、BOT(22)等建设模式,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把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突出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深入开展“4﹢6”主题招商活动(23)。狠抓签约项目落地建设,着力提高签约项目转化率。强化投资软环境建设,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论证、考核、奖励、退出等相关制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力争全年引进上亿元项目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到位市以外内资30亿元、外资1500万美元。积极拓展外贸领域,支持上海梅林、玛斯特服装、勇奇电子等实现自营出口,力争全县实现外贸出口2600万美元。

着力加快灾后发展振兴。管好用好建成项目,按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巩固重建成果”的总体要求,认真解决运营资金缺口和人才匮乏等问题,不断完善重建项目运营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灾后重建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放大重建效果,围绕省、市、县《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的编制实施,以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快包装储备、启动实施一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五、全力加强交通水利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突出抓好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加快交通次枢纽建设。主动融入成渝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做好规划对接,争取更多交通项目纳入省市规划。继续配合做好成德南、绵阳绕城高速公路三台段建设,衔接做好绵遂铁路、绵西高速公路三台段勘察论证。升级改造省道205线三台段17公里,建设县道公路41公里、乡道公路52公里、通村水泥路140公里。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政策机遇,围绕“全域灌溉”核心目标,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完善全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及各项专业规划,启动实施《三台县全域灌溉实施规划》。加快祠堂湾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冬瓜山电站、刘营大围坝防洪堤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金石镇令家沟水库和新鲁镇农纲水库两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年内新增有效灌面6000亩,发展节水灌面2.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解决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抓好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城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启动镇乡数字电视整转试点。全力配合做好绵阳南50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建设,完成全县农网升级改造,新建变电站4座,增强电网输配能力,优化供电网络配置。完成中石油秋绵线芦溪清管站3.9公里管网和城区16.5公里供气管网改扩建。

六、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和谐三台。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新增城镇就业48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巩固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果,优化创业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完善社会保险各项制度,推进社保扩面工作,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加强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和孤儿保障工作,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提高新农合参合率及参合群众受益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巩固行政体制改革成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巩固普通高中教育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各层次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深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成果,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县校(院)合作,加速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认真组织实施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项目,积极争创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步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整治规范文化市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足球之乡”建设,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国家重点档案和重要民生档案数字化进程,县国家档案馆完成“五位一体”(24)功能建设。完成《汶川特大地震三台抗震救灾志》和《三台县志》的编纂出版发行。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以内。认真落实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做好统计、老龄、惠民帮扶、红十字等工作。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抓好社会管理创新村(社区)综合试点工作,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大力开展“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县创建工作,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认真开展无职党员参与平安创建和“大调解七进”活动(25),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扎实抓好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和化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提升科技防范水平。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做好安置帮教与社区矫正工作,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市场价格监测和质量技术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做好气象、保密、人防、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移民、防震减灾、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

七、全力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动三台跨越发展,群众期望殷切,政府责任重大,我们将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科学谋事。把开拓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动力。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加强问题管理,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把思想解放的成效体现在破解制约因素、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新的跨越上来。始终保持立大志、创大业、争一流的精神状态,把全部的精力用在谋大事、谋发展上,全力推动三台新一轮发展。

真抓实干,高效做事。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责任。大力倡导“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必问责”的“三事精神”,严格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各项工作分解量化、责任到人,重大事项跟踪问效、一抓到底。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从严督查、快速督办、有效督导,严格行政问责,确保政令畅通。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努力做到在感情上与群众“心连心”,工作中与群众“面对面”。

公平公正,依法办事。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准则。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加强依法管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和电子政务建设。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重视并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凝聚发展智慧,形成攻坚合力。

从严治政,清廉干事。把清正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求。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监察、审计监督和财政评审机制,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强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有效防范腐败发生。深化招投标电子化建设,创新招投标监管机制。坚持厉行节约,继续控制“三公经费”(26)支出,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呼唤更大作为,新的跨越开启辉煌事业。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昂扬向上的斗志、务实拼搏的作风,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为推动三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而努力奋斗!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