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户 调研文章

2017-06-06

财政专户(或称财政资金专户)是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资金账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政专户 调研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财政专户 调研文章篇1:财政收支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局要求,我局立即组织财政局相关业务股室并取得国地税部门配合,对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等进行了分析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今年一季度财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经济增长较为平稳,财政收入增幅不大。今年我县经济增长继续延续上年平稳态势,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1亿元,占年初预算的32.3%,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国税完成4.2亿元,地税完成1.9亿元,财政完成40万元。受重点企业集团清欠和企业所得税结算因素影响,实际财政收入呈负增长。

2、重点企业贡献显著,建安房企增长较快。一季度十强十佳企业预计实现税收5.2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85.2%,增收0.6亿元,其中集团入库4.5亿元,增收2800万元。五大集团入库税收4.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8.7%,十佳民营企业入库2830万元,增收2100万元,对财政收入贡献极大。由于新年度建设工程的开工与结算以及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税收清理,使房地产与建筑业税收大幅增长。

3、主体税种增幅较大,工商各税增长明显。主体税种保持了较高增幅且增收明显,增、消、营、所得税预计完成5.5亿元,占总收入的90%左右,同比增收1.1亿元,增长25%。其他工商各税增长明显,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增幅较大。

二、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今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家,总数达104家,前2个月,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2亿元,增长56.3%,13家企业产值超5千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04亿元,增长23.9%,在全市县区中,总量第1位,增速第2位。预计一季度规模工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长40%以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增长23%以上。

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亿元,增长46.2%;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25.9%;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20.7%;亏损企业数1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家,亏损额1258万元,增长151.6%。

三、财政增减收及增支因素分析

(一)财政增减收因素分析

1、减收因素影响:

一是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由于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去年同期一次缴纳存量税收,使去年一季度我县税收收入增幅高达1.03倍,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在此高基数下拉低了今年一季度的收入增幅。剔除清欠和企业所得税结算2.2亿元的因素,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只有3.9亿元,比上年下降25.7%。预计今年财政收入增幅总体小于上年,增收压力较大。

二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影响。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继续影响个人所得税收入;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扩大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也相应影响相关税种收入增长水平。

三是经济增速和政策影响。收入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由于受经济增速放缓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与地方税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房地产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增幅出现环比回落,从而影响税收的增长。

四是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当前,国际经济走向波动起伏,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我县作为工业大县,外贸进出口、内销均受到较大影响,工业产销率连续出现负增长。我县光伏产业是加工组件出口,处于销售下游,在国内外市场上没有优势,再加上欧美市场保护的影响,这两年大部分企业停产或减产,没有什么产值和税收,短期内也难以恢复。近年来,我县除少数大型重点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滑。一方面是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大,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是企业用工紧缺,技术工人缺口大,企业开工严重不足,不能满负荷生产;加上节能减排、拉闸限电影响,企业难以正常生产。

2、增收因素影响分析。主要是重点企业新建、扩建项目,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较大。加上今年以来,我县财税部门积极开展税源调查,认真做好税收预测分析,科学安排组织收入工作。强化征管,细化措施,严格规范执法,积极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加大欠缴税收征收力度,组织收入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今年财政收入增减因素从分税种情况看,今年税收增收主要来自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预计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他税种收入预测比去年实绩有所增长。从分行业看,重点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仍占大多数,除来自工业企业税收外,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是地方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今年继续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县房地产行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县是山区县,人口少,房产销售已近饱和,加上我县近期没有大型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预计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比去年有所减少。

(二)财政增支因素分析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根本目的,也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国家政策性、强制性的民生投入较往年大幅度增长,这些都需要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预计今年我县财政增支达1.1亿元以上,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很大压力。

四、促进我市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建议

1、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引导拉动民间和社会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社会合力。

2、发挥金融和担保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职能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扶持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大民生工程和重点支出的投入,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4、继续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财政专户 调研文章篇2:会计信息质量与财政监督机制创新研究

引 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当前财政工作面临一系列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对财政改革与发展进行认真总结,提高对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发展规律的认识,理清思路,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对市场经济的健全、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于1998年起先后推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重大改革措施。财政资金管理由过去的“切蛋糕”重分配 , 向事先的部门预算,事中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事后的绩效评价转变。管理不断精细化并逐步与国际接轨,初步建立起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框架。但与此同时,每年政府审计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政府会计改革和其他财政改革进展速度并不理想,这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有关,也与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在监督的手段和监督的机制方面没有很好体现时代特点的要求有关。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财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辩证关系的认识和对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财政改革中涉及网络会计实践的总结,就如何在预算会计核算手段上实行网络会计,创新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探讨,旨在理清思路,力求对财政改革有所帮助。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政府会计信息是财政部门履行职能提供给委托人(社会公众)的社会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政府受托责任的解脱,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履行,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和决策效果。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进行会计选择时应追求的质量标志。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对决策的有用性。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

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带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断完善也对信息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如it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渗透和应用,对会计行业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涉及会计行业的技术手段、核算方式、管理风格等,更重要的是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充分运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不是光凭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就能达到的,还需要理论构建、道德约束、监管并行。同时,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政府会计工作应积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尽可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

二、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预算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会计监督是财政管理和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会计法》,既包括内部监督,也包括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会计主体的财务人员对本会计主体财务事项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会计主管部门、其他会计主体、服务对象,以及受托人本会计主体的监督。以前的会计监督工作通过完善会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政府会计改革如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部门决算、绩效评价等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报告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逐步建立,对会计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预算会计监督存在以下问题:

1、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缺乏手段。预算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外部的监督检查也只能检查是否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具体执行无法监督。

2、会计资料在传送、查阅的及时性、可靠性、便捷性方面落后于现代信息技术。造成外部监督和管理决策的成本高,且事前、事中的监督很难进行。

3、会计规范化缺乏有力的手段,给审计轨迹和管理数据的提供造成较大的困难。规范化工作仅凭事后监督检查和指导效果很难保证。年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会计规范化达标对会计规范化的促进并不理想。

4、监督链条松动,缺位越位并存,牵制失灵。主要是不注重监督程序的科学设置,监督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手段不力,人为因素较多,缺乏严密性。

5、外部监督有待加强。外部监督除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专业监督外还包括社会监督,目前社会监督十分薄弱。会计工作渊源于受托责任,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财务是事务的价值计量,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目前会计资料中应向受托人披露的内容由于缺乏快捷的公示平台,透明度不高。

6、财务成本高,人员培训难。由于软件不统一,资源不共享,会计教学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较差,软件对财政、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考虑较少,且标准不统一;会计人员工作量大,造成社会财务管理成本的浪费。

(二)财政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财政在强化宏观管理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微观管理,推出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等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筑牢微观基础。但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监督的内容和手段原始。目前财政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乏事前事中监督,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于缺乏事前监督,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争投资、上项目为目的,只注重争取建设资金,对于项目的可行性、投资收益、偿债能力等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预算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不能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财政资金被截留、挪用、支出效益不高、损失浪费等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

2、重微观监督轻宏观监督,不注重监督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就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言,财政不仅要加强收支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目前的财政监督对政府决策数据的来源、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等的监督程序缺乏监督,也不注重执行过程的监督。具体表现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事后监督往往木已成舟,损失惨重,有的甚至造成干部培养成本的前功尽弃,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监督与管理严重脱节。通过各项改革,财政管理在精细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和政府会计改革,使财政管理逐步规范和细化,但财政监督在这些管理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财政职能部门尚未与监督机构建立规范、畅通的沟通方式和制度,致使监督机构不能准确掌握各项财政资金的拨付情况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使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三)预算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初级阶段,是财政实施会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载体,是微观经济管理的基础性工程。通过财政的大力推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由于受以前信息技术的限制离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国库集中收付等政府会计改革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电算化工作已不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财政财务管理的时代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仅仅是手工记账的简单模拟,除提高核算速度,降低会计核算成本之外,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的方式和内容。在手工完成对交易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后,计算机所执行的不过是简单的统计和汇总,手工会计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如计量错误、信息失真等仍然存在,并且使造假、舞弊的手段更加隐蔽。

2、对会计核算手段的认识还不到位。认为会计核算手段如电算化是会计主体为提高会计核算速度,降低核算成本而采取的工作措施,是会计主体自己的事,财政部门主要是制定会计制度、会计规则至于核算手段只是培训指导,没有必要统一。其实预算单位会计履行的是政府职能,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存在责权利在会计主体上的相对独立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关系,但就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政府职能的履行不过是这个部门或地区的一个“利润中心”,单位、部门与地区之间不能出现预算执行的次优化。核算手段是会计制度、会计规则得以正确执行的技术保证,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实行统一的会计管理和监督。

3、电算化滞留在单机模式与政府会计改革中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要求很不适应。单机模式,一是延长了会计资料的传送周期,增加了数据出错的可能性。只是对原会计主体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没有考虑宏观管理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需要。如财政管理的指标统计分析,仍然需要手工加计算机才能完成,时效性、准确性都很差;二是数据不能共享,系统资源忙闲不均。单机录入的核算信息只有本单位的财务软件才可以识别和运用。财政资金配置的资源由于不能共享,硬件和软件忙闲不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单机模式工作时资源使用只能处于独占方式,不能分布进行,协作性差,完成大业务量会计事项的处理时能力又显不足。一方面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出现人浮于事和有的岗位超负荷的矛盾。如财政统发工资,部门决算在这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

4、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不统一不规范,功能方面没有体现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会计资料的共享和运用。现在的财务软件功能大同小异,但软件通用性却很差,集成化程度低,核算子系统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一致性、系统性。软件不统一,也给会计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

5、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隐患大。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的财务人员一般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采取有效措施,一旦数据丢失很难恢复。会计档案在形成和保管中也存在风险,目前还停留在只注重纸质档案的保管,对电子档案的保管从制度到手段上都很不完善。

(四)当前预算会计网络化实践的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推广,为解决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创新财政监督机制、适应财政管理的时代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由此财政部门推出了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乡财县管等预算会计和财政管理方面的多项涉及预算会计网络化的改革,现对改革实践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

1、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财政收支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括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两个方面。集中收缴是指在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征缴活动中税务、财政、银行、纳税人和执收执罚单位实行网络汇缴,网上办公,取消征收过程的中间环节,使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国库集中支付主要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资金划拨实行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是将商品支出和劳务支出的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减少资金划拨过程的中间环节,有效防止贪污、挪用、挤占财政资金的行为,单位零星支出由财政授权给预算单位按预算用途在财政的监管下自主使用,操作上实行财政、人民银行(国库)、代理银行、预算单位连网,实现网络办公。资金划拨过程的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实行网络化的计算机权限程序控制,严格坚持“预算指标控制用款计划,用款计划控制拨款申请,拨款申请控制支付令”的控制流程。从网络会计的角度看,此项改革实现了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的网络化和事前、事中的时实监督,监督手段注重程序执行过程的自动控制,创新了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但还存在以下不足:

(1)信息要素不全面,共享性差。由于信息要素不全面,尤其是管理方面的要素缺失,数据的共享性差。如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间数据共享就很困难。

(2)会计要素不规范,编码不统一。主要体现在上下级之间、信息系统之间不统一。如非税征收系统的单位编码与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编码不统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编码也不一致。这为系统间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设下了障碍。

(3)会计核算没有实现网络化。由于要素不全,编码不统一,数据共享难,目前预算总会计的核算有的采取对相关数据进行复杂的对接编辑后实行手工加计算机的方式进行,有的还停留在手工操作。

(4)会计信息的运用不充分。预算总会计的网络化程度不高,给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在运用其资料时带来困难,没有充分发挥会计资料对管理和决策的应有作用,也没有考虑单位会计采集数据的需求。如财政统发工资数据预算单位完全可以作为单位会计的核算信息加以运用。

(5)对外部监督网络化功能考虑较少。如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对审计监督等外部查询和监督功能考虑较少。

2、会计集中核算改革

为了加强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少地方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会计集中核算改革是由财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原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设账户,通过委托代理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进行会计监督。从网络会计的角度看,它实现了预算会计的网上办公,但由于过分强调集中又失去了网络会计的远程分布处理特点,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单位会计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是单位的财务人员,其次是财政、审计等外部监督。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内容,是会计工作中的一种专门技术,它体现在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撤销单位会计岗位,把单位经济和会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知情者即单位会计人员撇到一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的核算权和会计监督权,改变了会计责任主体,违背《会计法》中关于“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远离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缺乏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及时、全方位的监督。

(2)由财政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既核算又监督,削弱了财政监督的独立性,也造成行政伦理的紊乱。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用款单位执行财税法规和政策的情况,以及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产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实行集中核算既由核算中心实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同时执行财政监督,财政监督的独立性不强。核算中心既核算又监督,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财政集宏观与微观管理于一体,造成上下级管理关系的伦理不清。

(3)对单位财务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产生影响。会计业务处理一旦出现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或泄密,单位领导出现贪污挪用行为责任难以界定。单位的一些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为了达到在会计核算中心顺利审核过关并报账的目的,往往会想方设法规避监督,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审核报账后,使这类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记录融入了繁多的会计核算业务之中,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增加了难度。此外,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增加了审计对其审核的依赖性,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专业判断。

(4)过分强调集中,采用办公大厅模式,客观上忽视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网络化进程,给单位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管理带来困难。造成一方面单位财务力量的闲置,另一方面核算中心事务繁杂,工作不堪重负。增加了单位报账、对账、结算等财务协调的工作量。如原来在本单位可以办结的事项必须到核算中心才能办理,增加了单位的财务成本。

3、乡财县管改革

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少地方实施了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内容的乡财县管改革。此项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规范,约束力增强;乡镇债务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的网络化;票据管理规范化,真正达到了以票管收的目的;账户设置规范统一,避免了多头开户和乱开户现象;政府采购工作程序化,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从预算会计网络化的角度看,是较为成功的探索。一是网络化就地核算,较好的克服了集中核算过分强调集中带来的不足。二是通过会计核算网络化规范了会计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三是使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以及其他的外部监督实现网络化成为可能。四是由于使用统一的网络软件,实现了软件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五是乡镇与上级财政的网络建设为预算会计网络化的网络建设提供了经验和物质基础。从目前改革的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不足:

(1)核算软件没有很好的利用财政其他管理系统的数据资源。如没有考虑利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非税征收等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的收支数据。

(2)网络化的核算只是提供了实现监督网络化的可能,软件在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方面的功能考虑较少。

(3)遇警告知功能考虑较少。网络核算后,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面对的是十分庞大、纷繁的信息数据,采用信息技术实行自动报警和有效的告之是很有必要的。

三、建议实行预算网络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鉴于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和预算会计核算手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预算会计领域,实行“预算网络会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按照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思路,我国的会计体系由企业会计、政府会计构成。政府会计不同于现行的预算会计,政府会计在手段上实行网络会计是本文构想的预算会计实行网络会计的终结目标。在现阶段建议预算会计实行网络会计是为此目标打基础的。为区别企业网络会计、政府网络会计本文把预算会计实行网络会计简称为“预算网络会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预算网络会计,是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督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财政管理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在政府会计改革的政府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政府会计报告体系、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提出实行预算网络会计似乎为时过早,笔者认为这正是从技术上支持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步骤和有利时机。它不但能加强当前的财政管理和监督,更主要的是为政府会计改革打造信息平台,筑牢微观基础。

(一)预算网络会计的涵义和作用

1、预算网络会计的涵义

网络会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托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相对于单机模式的电算化会计提出的会计手段新概念。就企业管理而言企业网络会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政府管理而言政府网络会计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会计的工作平台。预算网络会计就是指对财政财务管理和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实行网络化。财政管理改革中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乡财县管、集中核算等都属于预算网络会计的探索和实践,只是目前处于分部实施阶段,有的信息传递还没有实现网络化。

2、预算网络会计的作用

预算网络会计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它是预算会计的工作手段和信息平台。它能够帮助财政和预算单位实现财务与业务,财务与财政的协同和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网络办公,为事前和事中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提供多维数据,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财政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预算网络会计是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督网络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它弥补了单机工作电算化会计的缺点,具有会计信息和功能共享化、数据处理时实化、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存储无纸化、会计工作分布式、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如: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关的会计信息。按报表项目建立索引,就相当于根据自己的需要生成一个简化的自动财务报告;按部门建立索引,就可获得分部报告;按时间建立索引,就可以获得各个时期的财务报告)、会计数据便于进行全面核算、实时监督等特点。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将从技术层面强有力的维护预算执行秩序。由于技术上的规范化,使得各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有一个清晰的轨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了一些专供审计人员使用的审计程序,强化了审计手段,为审计监督提供了方便,降低了审计成本,同时也为其他外部监管提供网络信息平台。如上级财政要进行某项宏观决策,需要某个乡镇的资金使用信息,就不必亲自到这个乡镇去,直接通过在线访问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的行政效能。

(二)实施预算网络会计的有利条件

把财政的统发放工资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总会计核算业务系统、部门预算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乡财县管信息系统、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地方财政分析系统等十多个网络应用系统和若干个业务处理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预算网络会计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

1、“金财”工程的实施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提供了物质保障。现代网络技术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支撑。通过“金财”工程中的国库集中收付、乡财县管等财政改革,财政建立了十多个应用服务器群,使财政、税务、银行和行政事业单位乃至乡镇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施都已配备,这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奠定了物质基础。

2、财政网络会计实践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的软件开发提供丰富的经验。通过上述网络会计的探索实践和满足财政管理的各项网络办公软件的开发与运用为预算网络会计的软件开发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财政的各项改革为实施预算网络会计提出了需求并提供了足够的思想准备。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征收、乡财县管等改革都是分布实施的预算网络会计内容,整合功能简化程序的要求十分强烈,以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勤政廉政建设的开展都为财政推行预算网络会计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4、财政的会计继续教育和电算化教学为预算网络会计的实施提供了人力保证。

5、政府会计改革为实行预算网络会计提供了政策支持。预算网络会计是政府会计操作手段和信息平台的雏形,通过实施预算网络会计为政府会计改革会计手段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三)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想

针对财政财务网络会计的各项改革实践和财政管理精细化,政府决策科学化,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等外部监督网络化的要求,现提出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大胆构想,以此促进预算网络会计建设,也望能对今后的政府会计改革有所帮助。

1、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

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总目标是“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笔者认为,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体现软件设计的前瞻性,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从技术层面解决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监督及会计信息在统计分析决策等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完全可以实现会计体系,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政府会计报告体系、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规范与统一,虽然这方面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但可构建这方面的框架进行实践和探索,为政府网络会计探索改革的方向积累实践经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严密性、及时性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保障会计信息应用于统计分析和决策,使统计分析由繁难的境地变得轻松容易,引入决策指标体系使决策分析更加客观、严谨和科学。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解决监督手段、监督范围、监督方式、监督主体及监督结果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财政监督机制

一是监督手段要实现网络化。财政监督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预算网络会计软件的开发,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机制。系统要收集储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实现财务数据信息共享,便于财政监督部门运用预测和分析的方法,排列监督重点,查找存在问题,强化监督的针对性,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降低监督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作用。监督手段的网络化要对违法违纪行为形成震慑,迫使被监督单位注重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监督范围要实现全方位。由于预算网络会计涵盖了财政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会计记录信息包含管理、监督、核算的多维信息,使监督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扩展。实行严密的层级管理和控制,使监督范围和监督责任更加清晰。同时使过去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的时实监控,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要能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结存等动态情况,并对管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即使调查和追踪监控。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执行,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要延伸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和商品与劳务供应者,真正将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

三是监督方式要更加注重操作程序的设置。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由重事后监督转变为对财政资金分配全过程的监督;由重收入监督转变为收支并重监督的;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注重操作程序的设置和对操作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预算网络会计是一体化的财政、财务、管理、监督多功能信息系统,必须对财政和预算单位的各项管理和监督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类使之形成严密的体系,使界面清爽,操作简便。过去的内部监督控制写在纸上,往往形同虚设,现在是固化在软件的程序中,通过责任人的权限设置和严格的审核流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监督链条松动,缺位越位并存,牵制失灵的状况。

四是监督主体要实现多元化。通过预算网络会计系统中操作权限的合理设置,不同的监督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具体单位和某各地区或部门进行监督,体现了齐抓共管的大监督概念,实现监督主体的多元化。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要妥善处理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会计法》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要与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加强协作,互通信息,有机结合,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形成合力。在财政部门内部,要理顺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关系,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使财政部门在整体上建立起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五是要强化监督结果的执行力度。过去监督结果的执行靠被检查单位的执行情况报告或进行实地回访。实施网络会计后被检查单位检查结果的执行情况,监督主体在网上要能查到,从而加大监督结果的执行力度,迫使被监督单位注重监督结果的执行。

(3)整合财政财务管理软件功能,解决信息系统间数据不能共享、操作复杂、培训难的问题,实现功能全面、便捷实用的人性化设计,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由于我国财政财务管理正处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各方面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各方面的管理机构推出了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从自己的管理需要入手,各有侧重,互不衔接,给实际操作单位带来的工作压力正与日俱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管理与国际间的逐步接轨,整合系统软件功能,简化操作很有必要。

2、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根据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目的,笔者认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预算网络会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原单机电算化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应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网络化的目的重点是要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这就要求信息的分布录入和集中处理,集中处理对信息要素的全面性和规范性要求就非常的严格。全面性:要求软件中每一条记录除了原单机软件需要的信息外还必须加载:单位名称,单位性质,适用的会计制度,会计账套的种类,政府收支分类的功能科目、经济科目,非税征收的项目和标准,财政预算管理的指标体系如:经费来源、预算项目、是否实行政府采购、支付方式等;为适应以后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还必须前瞻性的设置足够的空白信息字段,供加载新的功能和软件升级之用。规范性:要求信息要素的编码和名称的必须统一规范。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保证每一条会计记录成为满足各方面网络管理和监督需要的多维数据,以便计算机对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准确定位。

(2)管理核算监督功能的一体化原则:网络会计的功能与单机电算化软件相比要实现由分别系统处理变为一体化的全方位功能的有机整合。有机整合不是简单的信息系统相加,是在单一数据库管理模式下的能实现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非税征管、单位财务核算、部门决算等各项财政财务功能的网上办公、网上监督、网上查询、网上分析、网上统计和网上决策。

(3)数据源的单一数据库原则: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原则和管理核算监督功能的一体化原则的在技术上的实现必须强调数据源的单一化,以便集中处理、维护和保证数据安全。这与国库集中支付强调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一样。单一数据库要集中统一建在财政部门,并实行严格的双机热备份和异地保存,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单位、部门在本系统本单位的个人机上实行定时或不定时的单机备份,保证意外事故数据毁损后的及时恢复。

(4)软件操作的简单化原则:信息的完整性、功能的一体化、数据源的单一数据库是预算网络会计的三大特点,这与操作的便捷性要求并不矛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性化的设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有关会计记录的“定位信息”可以通过单位注册和登录功能模块时准确加载,使操作人员在软件操作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这类信息的录入;明晰程度要实行严格的层级不可逆控制。即上级的明晰程度根据上级的管理和监督需要设置,下级的明晰程度只能在上级的明细科目下根据本单位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明晰化,不能逆向修改,以此保证各个层面的管理和监督的需要,从技术上彻底解决会计规范化和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一致,有的甚至很差,软件界面和模块设计要考虑容错功能和人性化处理。

3、预算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由于预算网络会计是一体化的财政、财务、管理、监督多功能信息系统,必须对财政和预算单位的各项管理和监督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类使之形成严密的体系,使界面清爽,操作简便。系统功能主要划分为:系统管理、财务管理、财务核算、监督分析四大模块。

(1)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初始、网络同步、数据单机备份、权限设置等。

系统初始:就财政而言要保证信息要素的完整性和规范化,保证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非税征收等财政管理的功能需求。就单位而言包括在网上的上级信息字段中选定适合本单位的字段范围,通过选择缩小本单位在操作过程中的选择范围,方便操作。并根据管理权限设置本单位管理需要的明细化项目,从而使系统在不违背上级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实现本地化。如政府收支分类功能科目网络上的是完整全面的,而本单位使用的科目并不多,单位通过初始化简化本地操作。

权限设置:是实现本单位会计监督和财政有序管理与监督,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如稽核岗位一旦设置,执行岗位就必须通过稽核岗位审核才能执行。

(2)财务管理包括资产管理、人员管理、财政统发工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非税征管。

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库存材料、债权债务的管理和台账、卡片的查询打印。信息来源于单一数据库中具体单位的会计记录,这里只是满足各级管理需要的查询打印。如库存材料清单,债务债券清单(包括清偿时间等)、账龄分析表等。

人员管理:包括单位所有人员的人事和工资信息和政工人事方面的统计报表,人事工资信息是财政统发工资和各级会计记账的重要数据来源。

财政统发工资:实现在网上工资变动、修改、审核、确认和变动依据的提供。变动依据单位只需提供相关文件的文号,具体文件由财政部门将组织、人事部门的批复文件上载到网络会计系统,单位选定即可,财政部门审核可以在单位选定的范围内实现方便的查阅和审核,由此形成本地区工资变动政策的完整档案和工资数据变动的历史记录,方便于其他方面的查询。

部门预算:每年财政部门预算方案确定后由财政初始化统一的表格、自动取数公式和编制口径,单位与财政网络同步后可以自动在会计核算、人员管理、资产管理等模块完成有关数据参考值的获取和测算,再经过单位充分考虑、预测、修改、确认,最后形成本单位的部门预算,通过网络同步上报财政局。财政根据单位的历史数据和单位的编制说明进行审核,通过对网上数据的检索汇总自动生成本级的部门预算。

政府采购:通过检索部门预算模块的数据,单位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明确采购时间和采购方式,财政政府采购办公室对计划进行批复后,由相关采购机构执行采购,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采购资金,采购支付数据供各级会计模块作为确认记账的数据来源。预算单位由此模块完成与财政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和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手续衔接,实现网络办公。

非税征管:财政根据中央和地方的非税征收项目和标准确定本地区各部门的征收项目和标准,征收单位的征收项目、征收标准、征收依据只能在网络上根据单位代码自动识别,单位填加无效,票据格式由财政统一,单位执收执罚在此模块登记启票,代理银行款额收讫确认后成为各级记账、监督和管理的信息来源。此模块供执收执罚单位和财政非税征收管理办公室进行非税征管和核算,资金直接汇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此,从技术上杜绝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和从源头上防止私设“小金库”的行为发生。通过单位开票、汇缴直接生成非税征缴台账,不需专职的记账人员,财政总预算会计自动获取此项数据确认记账。由软件自动完成各级非税征收情况的分析和统计。

(3)财务核算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出纳会计、部门决算

国库集中支付:实现财政和预算单位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计划的网上申报、审核、拨付,财政、预算单位、代理银行、人民银行实现网上办公,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实现自动化,支付数据实现全面共享,方便单位对账和各级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查询、分析和汇总。预算指标来源于经人大批复后的部门预算,各个层面的审核批复实行严格的程序权限设置,实现财政监督对监督程序执行过程的监督。

出纳会计:实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记账和会计核算账薄的记账、核算和管理。财政要初始化各种会计制度的不同账薄,供单位的不同财务人员选择使用。如:行政单位会计账薄,事业单位会计账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会计账薄,封闭运行的专项资金会计账薄,工会、党组织、团组织、学会等社会团体账薄,伙食团会计账薄等,使财政和单位的一切资金活动全部纳入预算网络会计的单一数据库,由此拓展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范围和空间,对资金活动实行全方位的监管,创新监督机制,从技术上加强会计规范化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单位财务人员根据权限登录,自动打开相应会计账薄进行核算。出纳和会计的记账凭证录入尽量实行智能获取化和现场易错提醒。如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财政统发工资的数据可以实现在相应模块中会计记录的自动获取,减少手工录入的工作量和差错。现场易错提醒,如涉及货物采购达到固定资产管理金额系统自动提醒登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填制固定资产卡片,否则不予保存;事业单位年底结账前自动提醒结转事业基金并进行结余分配。会计科目的设置实行“层级间不可逆控制”,保证各级管理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部门决算:年底部门决算财政部门将决算报表决算口径加载到网上,报表中能从相关模块中获取数据的编辑自动获取公式获取,不能获取的由单位补录,从而实现部门决算的网上编报和审核,保证账表相符,极大减轻部门决算编报的工作压力。

(4)监督分析完成网上时实监督和分析

监督:根据不同的角色设置不同的监督内容,因为网络会计的单一数据库中记载了不同单位、不同资金、不同用途、不同时点的所有数据,为实现会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审计等外部监督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可能。监督功能中要体现对重点监督对象的时实提醒和有效告知。如新增债务、大额资金的账套间划转、库存现金限额、资不抵债等。利用计算机程序将监管人员的视线集中在单位的可疑会计记录上,增强监督的针对性,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分析:主要满足各级管理决策的统计分析需求。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指标体系形成分析表格,也可以由管理人员自定义条件进行筛选、检索、汇总,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由于软件中数据的多维性和管理层次的严密性,保证了管理决策分析统计的各种要求和层级间数据的准确定位。

4、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应注意的问题和防范措施

(1)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应注意的问题

预算网络会计安全建设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一个包括安全技术、安全人员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实施预算网络会计的重要保证。与传统会计相比,网络会计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网络会计是在网络环境下运作的,它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安全方面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风险:主要表现为文件服务器选配不当影响网络功能的发挥;网卡和工作站选配不当导致网络不稳定或网络失败;网络设备的安装不规范和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影响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计算机软件风险:软件风险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设计不合理(如没有留足空白信息字段,造成软件升级困难),缺少风险防范措施;软件的安装和维护不当;对计算机病毒不重视,没有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计算机管理风险:主要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日常维护、数据备份、用户权限管理等。

保密性受破坏:由于会计信息数据高度集中于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未经授权者一般难以接近,但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它。从技术上讲,任何传输线路包括电缆、光缆和微波等都可能被窃听,还可通过收买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关键人物而取得。

数据完整性受破坏:这种破坏是篡改会计信息的内容、形式和流向,插入伪造的会计数据,删除有用的会计数据,颠倒会计数据的传输次序等。

(2)预算网络会计系统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系统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物理隔离,合理选择网络设备,采用局域网暂不采用互联网,待信息技术发展后再使用互联网。

会计数据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数据加密,数据处理功能保护,程序控制实行严格的授权管理和层级不可逆控制,主体身份验证,实施跟踪监测。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更成熟的技术来建立信息化监督系统,比如系统应能识别采用非正常途径操作软件更改的信息数据或从系统中筛选出没有经过任何更改的源数据,这需要成熟技术的支持和软件开发经验的累积。

另外可加强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员的素质,使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建立相关法律规范惩治电脑技术犯罪。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领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行预算网络会计可创新了财政监督机制,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又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证。在预算会计与国际接轨实行“政府会计”之前,对财政各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行预算网络会计解决目前预算会计和财政监督滞后于政府管理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政府会计改革,实现财政管理的不断精细化,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有助于增强财政监督的独立性,强化会计监督和财政监督,理顺财政管理的行政伦理,规范预算会计的核算秩序,实现资源共享,拓展财政管理空间。同时预算网络会计中全面、完整、规范的单一数据库建设,也为审计监督和政府决策提供方便。规范清晰的会计核算轨迹保证了审计质量,快捷、真实的统计分析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财政管理系统功能的有机整合,极大的简化了操作程序,缩短了资金拨付时间,加速了资金周转,方便了预算单位用款,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为财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整体上看,不但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对提高整个政府的行政效能都有很大的贡献,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通过实行预算网络会计为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实践经验,相信在预算网络会计基础上的政府网络会计会更加科学合理。

财政专户 调研文章篇3:某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财政专项资金是由财政预算安排(含上级专项补助收入)以及依据规定向企事业单位收取的,明确指定专项用于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地方或某类专项工作且由财政国库代管、有指定用途、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的财政性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分为二大类,第一大类是基本建设资金,该资金由政府批准、计划部门立项,需要财政全额或部分投资的资金,如国债资金、国债转贷资金、基建资金;第二类是专项项目资金,如粮食风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正确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确保国家机关正常运转,促进社会事业和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为切实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特对我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我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五强溪电站库区移民大县。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深入,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我县上级转移支付的财政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为规避财政风险,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为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从20xx年开始,县会计核算中心将财政局5个业务股室的10项财政专项资金,按照“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分户核算,专款专用,监管分离”的管理模式,纳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管理,实行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具体负责资金的账户管理以及资金收付核算工作,并向用款单位及相关业务股室反馈收支进度情况;各单位和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专项资金的执行管理,即负责收入的征集、专项资金计划的申报、项目的实施、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价和检查及财务管理工作。财政监督部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这一改革措施加强了内部牵制,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会计核算中心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专项资金实行开票、经办、审核、审批、记账等职责严格分离;坚持支出先报批、后经办,经严格审核后,再审批付款,最后交会计人员制单、记账;坚持专项资金凭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及专户存款情况,审核拨付资金;坚持把好票据签章关,严格票据销号,对已开完的票据及时销号,防止票据丢失、挪用公款,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二是支农专项资金实行使用公示制,直达农户,提高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不仅使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温暖,而且有力保证了专款专用。三是规范了财政专项资金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随着财政各项改革的深入,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出改革的重点,20xx年以来,我县财政部门积极探索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之间有机联系,运用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原理,创建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内部运行机制。本着“先试点,后推开,分步实施“的原则筹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首先,将义教工程及社会保障两块专项资金纳入国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试点,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两年来,省下达我县教育“两免一补“专项资金585万元,其中,免教科书342万元,免杂费210万元,县财政安排寄宿生生活补助费33万元,已全部足额发放到位。目前,所有专项资金都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拨付程序欠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拨付环节多、时间长,影响当年项目正常实施,使项目难以发挥如期效益。调查中发现,目前有些财政专项资金还存在过渡户。拨付资金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影响当年资金项目的实施,也给会计核算带来诸多麻烦,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扶贫资金拨付要经过县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有关职能部门、乡镇政府、项目实施单位等5个环节,有的则经过7个环节。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当年预算安排资金应于当年完成,由于资金拨付手续繁杂,程序多,时间长,加之部分专项资金计划下达较晚,致使很多项目当年不能实施,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

2、“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的现象比较普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支出监督滞后,支出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具体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没有完整地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机制,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造成财政管理上只管拨款,不问效果;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只管建设,不讲效益,不注重项目后期管理的现象;在检查审计过程中,只要求违规单位“下不为例”,而没有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助长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的浪费、违纪现象,使管理相对弱化,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3、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因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往往在项目的安排上出现交叉、重复,造成财政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同一项目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形不成合力,既增加了资金管理成本,又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在调查中发现,仅退耕还林粮食直补一项资金就涉及财政局的2个股室管理,农业股管理现金补助,经建股管理粮食补助,多头管理极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部分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洒胡椒面”、“小、散、乱”,难以形成合力,致使政策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项目的预期效果。这一现象在涉农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中表现较为突出,“十五”时期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相对财政总支出、相对“三农”面广量大的实际、相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言,仍然是十分有限。

4、管理约束机制欠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存在着一些真空,给腐败提供了温床。一是专项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部分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缺乏科学的评价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项目建设与资金拨付脱节。由于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管理在项目主管部门,资金拨付在财政部门,部门之间缺乏一套可操作的协调、沟通程序。造成有的项目还没批复,资金却已到位,有的项目已经开工,但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客观上形成了专项资金闲置和紧缺并存的现象。三是项目开、竣工手续欠完善,有的项目主管部门拨付资金,只凭一纸计划指标分配文件列支就完成了一个收支过程,没有明确项目和资金管理要求。如果实际用款的乡镇级财政和部门放任不管,专项资金就全程游离于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之外,很容易成为腐败的温床。大部分乡镇和部分单位建设项目没有竣工审批报告。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节约资金,少花钱、多办事;二是项目建设单位为降低成本,有意压低工程造价,按照低于国家定额标准,给付施工方工程款,致使工程款决算无法通过正规的竣工审计。

5、挤占挪用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乡镇和部门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一是各乡镇增收渠道较窄,随着农业税、特产税和各项规费的取消,乡镇增收的唯一渠道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增加税收收入来获取税收分成,而招商引资是有地域性的,我县除麻溪铺、筲箕湾、凉水井、官庄和五强溪五个工业强镇和及少数有矿产资源的乡镇外,其余大部分乡镇很难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税收收入。二是随着财政预算透明度越来越高,向上级讨要工作经费的口子越来越窄,所能讨要的不是专项资金就是项目资金,形成了争取项目及专项资金越多,挤占、挪用现象越严重。三是上级各部门对乡镇检查工作较多,接待开支大,而县财政每年下拨的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乡镇经济支出的实际需要,仅仅只能维持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检查支出,为此,乡镇为解决正常运转经费和干部福利待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挤占、挪用各类项目资金的现象。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通过改革国库资金拨付方式,解决国库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式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取消专项资金过渡户,实现专项资金支出“直通车”,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体现“阳光财政”的社会功能。

2、建立财政投资综合评审体系,规范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检查的套路,把重心转移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要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财政投资评审既是内部审计,也是财政职能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其他部门的工作所不能替代的。建议要成立由人大、政协、财政、审计、项目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将通过审核的项目纳入该项目库管理。根据各类专项资金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为预算部门提供依据,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或追加。

3、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分析制度,有效开展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设立量化指标体系,对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判断资金效率情况。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还可以由专家和社会来评定。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鼓励用款单位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对绩效明显的,节约资金的单位可给予奖励;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达不到绩效要求的应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

4、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我县政府采购尚未将财政专项资金纳入,大量财政投资项目工程、服务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大大降低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也给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将国债、基建、扶贫、以工代赈、义教工程等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投资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以便充分发挥政府采购调控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