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赏识教育教学的相关论文

2017-06-14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鼓励性教育,它通过教师的褒奖、鼓励、赞赏,激发教育对象的潜在能力,促其不断增强信心,全面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目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赏识教育教学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赏识教育教学的相关论文篇一

《浅析教学工作中的赏识教育》

【摘要】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来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总结出了“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教育成功的奥秘。本文简述了赏识教育的内涵,列举出了其理论依据,并就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赏识教育 理论依据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56-01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鼓励性教育,它通过教师的褒奖、鼓励、赞赏,激发教育对象的潜在能力,促其不断增强信心,全面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已成为当今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被很多的知名学者和社会追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赏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供大家参考。

一、赏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就曾指出:“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所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偏差的人,表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需要以赏识的态度帮助学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也曾说:“今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其观点明确地传达了这样的一个思想理念:学生在受到赏识与鼓励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业的进步也更快。我国清朝的著名教育家颜元曾提出:“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他认为,对孩子的鼓励起到的教育效果要远高于批评的效果。

上述古人的观念都有了赏识教育的影子,而赏识教育被广泛的认可并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平民教育家周弘总结了自己将聋哑女儿培养为女大学生的经验,正式提出了“赏识教育”这一教育思想,赏识教育应运而生,并逐渐推广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中。赏识教育的理念源于“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调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激励,使得学生的内心得到满足,从而保持愉悦而非焦虑不安的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这一反我国传统的“批评教育”、“惩罚教育”和“抱怨教育”等教育方法,是对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反思,是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为赏识教育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高中学生大多尚未成年,还没有走出象牙塔,心智上并不成熟,情绪上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欣赏和赞美能对他们产生极大地鼓舞,进而使他们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而相反,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意志消沉。老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只是关心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表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认可学生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认为:“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赞美、欣赏、期待和信任是一种正能量,当一个人受到其他人的信任和赏识时,他会更加认可自己的能力,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并更加努力达到别人对他的期望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这种支持具有持续性。

三、如何实施赏识教育

首先,要对学生“无限热爱”,这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承认差异”,这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有效保证。

再次,要“允许失败”,这是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赏识教育的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赏识教育自诞生以来,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但赏识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它只是众多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中的一种,而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其效果和适用范围不能过于迷信,需要理性地对待,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它是一种承认批评的教育方式。教师在学生犯错之时,需要大胆批评,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改正缺点来取得进步。批评的同时要注意的是保持温和宽容的态度,切不可挖苦与讽刺,采取“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健康成长。

二是赏识教育提倡正面肯定,以欣赏、赞美为主,但不等同于“表扬教育”。真正的赏识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的传递,而非简单的口头上的语言表达,一味的表扬反而容易让学生滋生虚荣、骄傲自满的情绪,而笼统、不着边际的表扬往往脱离实际,更容易让学生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三是赏识教育需要做到立足准确、适时、适度。赏识教育的实施不应过于功利化,不应为了某种目的而赏识,而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要多对自卑内向的学生运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门学问。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深刻地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遵循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运用“赏识”,才能使这一教育方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弘. 赏识你的孩子[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2]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韩登亮. 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J]. 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36-39。

[4]王桃英. 赏识教育失效问题探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27(12): 82-83。

[5]李亚平. 赏识教育的反思[J]. 思想理论教育,2008(2): 70-72。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