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保健作用有什么

2017-06-24

散步是一项不良影响少、成本低而且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进行的运动。那么散步的保健作用有什么呢?下面就让jy135小编来告诉大家吧,欢迎阅读。

1、散步可以强身健体

步行时,两足交替移动,能锻炼肌肉、活动筋骨、强健腿足、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跳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这对心脏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均有益处。步行还可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并能改善呼吸功能。散步更是祛病延年的一种方式,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对由于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便秘的老年人,散步更有利于保持排便通畅。

2、散步可以调节精神

散步是一种可以调节精神的运动方法。失眠的老年人,睡前散步有助于安眠。散步能陶冶情志、舒畅情怀。在空气新鲜、环境幽雅的场地上慢步行走,会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散步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紧张的脑力劳动后,散步可消除疲劳、健脑益智,有助睡眠。因此,散步有养神舒心的效果。

饭后散步要注意什么

1、饭后匆忙走动所消耗的能量,实际上是透支了进餐前的体能,人体内的血液就会更多地分布于躯干、四肢等活动部位,使胃肠道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随之减少。此时要是紧跟着再做一些对灵敏性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活动,比如驾驶,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2、根据美国保健学会专家的调查发现,许多车祸的发生与肇事者饭后立即驾驶有关――正餐过后,坐进驾驶仓,血液都集中于胃部,大脑缺氧现象严重,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速度减慢,灵活性下降。

3、有些人是适合饭后“不能走”的,这是指体质较差,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这些人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可以选择在饭后平卧10分钟。

4、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再进行直立性活动,就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最忌饭后运动。因为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