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

2017-03-30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与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一

《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分析》

摘要: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网络环境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影响,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提高汉语影响力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网络环境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汉语的影响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国际教育教;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汉语热”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因此,分析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做好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实力,促进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大量的网络互动式资源

在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的今天,平面展示资源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调动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互动的资源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以远程教育、网络课程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活动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最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与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汉语教学网络课程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网络课程是一个综合体,不仅需要一个资源完善的学习系统,还需要包括灵活多样的人机互动练习和丰富的反馈信息,但是许多网络课程以填空、判断对错的平面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无法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进而降低汉语国际教学质量。

2.缺乏针对性

“为谁而做”是开发者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的前提,但是,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者往往忽视受教者的地位,使得网络资源缺乏针对性,削弱了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汉语时,根据汉语教材的分类,汉语学习资源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课型、不同教学时间、不同要素等问题。在网络上的汉语学习资源主要针对非学历生、低水平等学生,而且,很多汉语网络课程,主要针对固定教材的使用者,无法为国外学生提供有用的教材,进而给国外使用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难度。

3.系统性不强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资源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材繁杂,缺乏系统性。虽然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某个主题,就会出现许多相关条目,但是,很少能直接用于教学、学生和教师。同时,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许多汉语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在文化资源方面,虽然有汉语学习资源、教学共用资源、教师发展资源等内容,但是,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不强,内容主要以中国的物质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民俗为主,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艺术等,很少涉及中国深层的传统思想精髓、制度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另外,很多文化网站都是国学网站,虽然可以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但是缺乏操作性,无法广泛地应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增加了国外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国外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降低了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合理引导网络汉语国际教育教学。

汉语国际的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国家应该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汉语的影响力。国家可以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条件,提高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工作者主动开发优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有规模的中介语语料库,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2.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的迅捷性、开放性,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目标,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汉语国际教育网站,开发、研制汉语国际教育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合理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网站,集中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网站的影响力,扩大汉语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学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全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健全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分布零散地区,在一个中心教学点,设立孔子课堂,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电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让志愿者利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开展汉语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扩大汉语影响力,提高汉语影响力。

4.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应该构建良好的汉语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应该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同质性的网站,大力研发汉语教学教材,积极培育汉语教学机构,打造良好的汉语教学机构、考试和教学方法品牌;大力引进世界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扩大汉语的影响。另外,要加强汉语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整的汉语资源库,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5.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

汉语教师是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应该大力培养汉语教师,建立强大的汉语教师队伍,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国家可以根据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明确限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教育能力、身体健康素质和教育知识等。采用中外合作的方式,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养,积极开展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汉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选拔和派遣工作,明确国际汉语公派教师的基本条件,开启“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解决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6.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应该合理编制对外汉语教材,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制定不同的教材,出版通用性和专科辅导性的教材,利用英文、德文、泰文等多种语言注释,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母语学习者的需要[5]。同时,重点研究教材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教材编写的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合理选择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注重构建汉语教材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形成良好的供应系统,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强大的教师队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展现汉语文化的魅力,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熊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赖宁超.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胡仁友.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史百艳.汉语国际传播网络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与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二

《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是必然。通过对广州市职业院校国际化现状调查分析发现,职业院校国际化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校证提升模式和校赛提升模式,但存在的问题明显,影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有认识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财政投入因素和质量监管因素。政府层面,完善政策、加大专项投入以及搭建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支持是基础;院校层面,以国际化为途径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策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在WTO组织中作用的不断深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区域政策对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明确鼓励和支持,广州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积极涉足国际化发展道路。但如何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成为了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主动面对的重要课题。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动因与目标的国际化,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二是内容与载体的国际化,核心是课程的内嵌、衔接和同步,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三是活动与过程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国际职业资格证照、国际职业资格技能大赛和国际培训及项目科研合作等方面体现“职业”特色。因此,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可理解为是一种将国际上约定的规则、标准或范式整合入教学、项目研究及院校治理的策略、模式或过程,进而提升本国职业教育质量,使之达到与国际职业教育相当的水平。

一、广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广州市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所,另有本科院校内设职业技术学院3所(分别挂靠于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市属、区属中职院校54所,市属、区属技工学校28所,总体来看广州职业院校共91所。根据对其国际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8份),2014年广州已有35所职业院校开展了国际化活动,占问卷调查总数的60%。

其中,26所(74%)职业院校已具有国际化观念;24所(69%)组织了师资赴国(境)外研修或培训;19所(54%)有专项的国际化经费投入;16所(46%)开设了双语课程或跨文化交流课程;14所(40%)组织了学生赴外研修、竞赛、实习等;13所(37%)与国(境)外企业或外向型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12所(34%)聘请了外教、专家;11所(31%)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所(31%)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进入了人才培养环节;10所(29%)设有专门的行政机构或办公室;8所(23%)院校的学生曾参加国际职业技能竞赛;3所(9%)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层面)等。

根据调研情况和数据分析,2014年广州职业院校在教育理念、组织机构、经费投入、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国际职业资格证照、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建设、学生国际流动以及科研合作等方面,均初步凸显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优势和功能。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和资源的优势互补,院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模式:借与国际企业一体化办学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该模式的做法是职业院校以与国际企业全面深入的合作为平台,采用“订单培养”的模式,高标准、严要求,将具有国际通用的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引进专业教学内容,系统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不仅与商用汽车行业赢利能力最强的公司瑞典斯堪尼亚(SCANIA)成功实现校企合作,还在此辐射影响下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全球领军企业ABB顺利对接。2011年3月,该校与瑞典斯堪尼亚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斯堪尼亚合作学校”,探索出了“两主导、多协同、共受益”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课程开发过程)。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通过与广州星时达(新加坡)汽车专业维护有限公司首创的“校协企”新模式,帮助毕业生跨出国门就业,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新突破;并通过赴国外与企业签约,探索出了国际校企合作的新路径。

经过三年的发展合作,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完成了实训基地、课程开发、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内容,项目进展顺利。斯堪尼亚公司也将该校作为了全球示范学校,将为伊拉克、南非等同类院校提供经验和相关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广州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精英培养,达到了技校学生进入高端品牌企业实习就业的预期目标;校企双方项目签约及“高技能人才(新加坡)实训基地”的挂牌也为我国技校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板。因此,与国外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有助于院校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国际最新动态,有助于院校掌控先进的硬件教学设备,更为院校提供了系统培养国际化师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就业发展及形成良性校企合作机制的难得机会。

(二)“校校合作”模式:借设立研习基地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该模式的特征是职业院校借助与国际院校或教育机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并让本校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过程以此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PYP)在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交流合作中,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2010年4月,NYP在华南地区的学生研习基地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落户与启动,该校成为NYP在中国设立的4个学生海外研习基地之一。根据两校签署的“合作意向书”,每年有4批次(每批约40名学生,学习2-4周)的NYP学生到该校研习,修读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皮具、饰品、陶艺等课程,NYP认可学生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研习的课程学分。2010年4月以来,已完成17期研习任务,学生944人,教师64人。

可见,该校利用品牌和专业优势,通过深入与NYP的合作,在学习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推进课程、职业资格标准与国际接轨,营造了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从迎接NYP学生到共同学习交流,再到文化体验、参观访谈以及跟踪录像和后期剪辑制作影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全程参与并积极主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校证提升”模式:借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证照实现课程改革,按照国际认证标准培养师生

该模式是职业院校根据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需要,通过积极引入国际公认的职业资格证照或证书体系,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开放性与通用性。如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导入英国汽车工业学会的IMI职业资格体系,成立了认证中心,并在汽车维修专业组建了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认定的对德厨师劳务合作培训考试中心,按照欧盟卫生标准进行认证培训,并组织学生参加LCCI国际证书考试;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已引入了多种国际性授权认证的证书,包括西门子软件证书、CAD认证证书、KELL认证证书、海德汉工程师认证证书等;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与德国DMG学院合作,培养优秀学生考取AHK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通过与国际名企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教师培养基地,引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师培养机制,先后有67名教师通过了宝马、奥迪、标致-雪铁龙、北京现代、东风本田等世界知名企业培训师的认证,获得企业培训师称号等。可见,在职业教育中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证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院校的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就业资格的国际化人才。

(四)“校赛提升”模式: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国际人才培养的本土化

此种模式中,院校通过参与和举办国际职业技能大赛,把世界技术标准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把参赛选手培养的路径方法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以此推动院校专业建设发展,并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它是我国首家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奖章的技工院校,也是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和制冷与空调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该校瞄准世界技能人才定位标准,结合世界先进工业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趋势,以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为载体,通过开展我国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与集训,探索出了基于本土并与世界技能水平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对所选取的广州职业院校的访谈及实地调研情况,目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国际化理念已认可,但落实举措不到位。虽然74%的院校认可国际化理念,但仅29%的院校设有专门的行政机构或办公室,配备极少的专职工作人员;仅1所院校制定有校级层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或中长期规划;目前还没有学校对各院(系)在国际化方面提出量化考核要求等。

2.人员国际流动已开展,但交流程度不深入。由于涉外机会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仍然很低。从本地教师涉外机会来看,虽然69%的职业院校教师有出国学习经历,但主要是参加短期进修、培训和交流互访,作访问学者或长期研修的教师极少;从外国文教专家的引入来看,34%的职业院校聘用了外教和专家,但以从事语言教学居多,开展讲学、科研合作、开发新技术和解决科研技术难题方面的外教和专家则很少。此外,留学生招收也不容乐观。2014年有留学生或研修生的广州职业院校有14所,但来校留学或研修的学生大部分为研修生,共为418人。仅从留学生规模而言,国际上公认的院校国际化标准是留学生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15%,广州职业院校的留学生规模距此差距明显。另由于职业院校所分配的公费出国留学名额有限,公费出国留学更是发展缓慢。

3.国际课程已开设,但体系未构建。从调研数据看,虽已有46%的院校开设了国际化课程,但内容或为双语课程,或只是在一些新领域增开了国际方面的课程,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公共课程、吸收国际先进知识的应用技术课程以及引进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都极少;从形式上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最先进的原版教材,通过合编或改编加以选用的教材并不多。此外,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容乐观。

4.合作办学已尝试,但不对等性明显。广州职业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从其办学实践的整体情况看,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合作项目数量少(15个),合作资源质量有待提高,精品项目不够,项目发展后劲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充当了境外学校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预科班的角色等,因此多局限在单向层面。当然,这也说明了职业院校进入国际竞争缺乏有效的途径。

5.国际学术会议已举办,但科研合作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与国(境)外企业或外向型企业深度合作的院校有13所,数量有50个(高职10个、中职18个、技校22个),但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的院校只有3所,教师赴境外参加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以及参加跨国合作研究的院校就更少。此外,从研究经费的渠道来看,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国内问题的研究,研究成员也多以本地为主;而教师交流更多是在教学层面,赴国外进修学位或作访问学者的不多。因此,提升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对职业院校来说还任重道远。

究其原因,影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

1.认识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和应对策略。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教育信息的交流、优秀人才的流动等,达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基本特征是互通、互赢。但根据实际调研情况,不少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对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所采用的国际化策略仍局限在简单的“迎来送往”,在合作办学方面系统性不强,示范性不足。从广州市职业院校的国际化现状来看,国际化的做法多集中在派遣教师赴外学习和学生长短期游学、开设双语课程以及校企合作三方面。虽然已有了国际化的观念,但在院校国际化发展规划、国际化理念以及国际化策略方面少有亮点。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发展时间长的过程,涉及厘清思路、统一目标和资源优化整合等问题,需要有相应的战略规划统领全局。但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还缺乏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规划,即使有的制定了,也通常是原则性的,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职业院校现有的国际化实践缺乏一种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办学实践多是一些零散的、随意的行为,国际化实践的策略水平不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制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及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措施。

2.政策和制度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针对性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国际交流合作,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美德等发达国家十分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相应的制度、机制与观念来支持和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相比而言,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出台有一些政策,但与此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还不完善,如有些院校与国外院校的合作或学生赴外参赛等项目,由于受出国“三公”指标所限,有些行程被迫由“走出去”换为“请进来”,人才培养效果受到影响;再如国际化办学因涉及设备的境外采购问题,调研院校有的由于经验不足,亟需针对性政策出台指导,有的与国际企业合作采购大量进口设备虽已是常态化工作,但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关税优惠等;专门针对职业院校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政策法规尚未出台,这就很难保证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质量和水平;内部管理体制、激励等制度保障方面也还不到位,多停留在试点研究阶段。此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及办学自主权不够,政府和市场尚未达成有效统一,造成了职业院校只能透过现行的政策来推测自身未来的发展。这都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3.财政投入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条件投入不足,尚未形成鼓励其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讲,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经济的影响最大,其国际化更是需要厚实的基础条件,这既包括硬件设施,更包括软件建设。根据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场地分散且有限,不利于实习、实训交流;资金的投入尚缺,不利于国际项目的拓展;专项经费不足,外籍人员就业和生活服务欠缺;师资大多不能适应外语授课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从而使教学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质量监管因素: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评估缺乏重视,尚未建立跨国教育质量认证与本市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高等教育跨国质量评估与认证是指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对对方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或开展某项合作前的资格审查。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跨国质量评估与资格认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1]然而对比现状,一是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任何评估与认证国外教学机构教育质量以及是否具备国际化能力的相关指标;二是也缺乏可以衡量本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评估体系。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等同于引进课程的数量、师生交流次数的多少以及科研合作办学项目的多少等。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一)政府层面,完善政策、加大专项投入以及搭建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支持是基础

反观现阶段职业教育国际化碰到的诸多问题,多是由于缺乏标准而导致的管理忙乱。

1.相关制度建设亟待完善。目前还未出台优化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管理和发展规划,也还未制定有关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方面的专项法规、规章,以及从中外合作办学到海外交换生管理再到国际交流合作进修等的细则规定。不仅教师国际化流动的相关政策缺失,且在引进外籍教师、医疗保障衔接、子女入学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学生管理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方面也未出台相关政策进行管理和规范。此外,目前也还未建立起有效、科学的质量监管体系,忽视了相关的质量监控与分类指导,而当前建立和完善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培养国际通用的职业人才,关键在职业技能的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与国际接轨。从国际上看,欧盟在不改变欧盟各自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通过评估与考核承认各相关专业的各国职业教育证书的等值性,据此制定了适合欧盟各国的“欧洲职业教育通行证”。[2]因此,可尝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从而有效监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行国际化的职业资格制度,加速同国外的专业资质、职业资格和学历认定工作。这样,既可规范劳动力市场,又能使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有目标可循,同时也可促使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国际人才质量认证制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资格而走向国际化[3]。

2.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受制于政策调整(因公出国属于严控的“三公”指标),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更多局限于“请进来”,且国际化人才培训仍以短周期、开眼界的境外交流学习为主,接触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的机会和时间均不够。故建议由政府搭台,或者牵线提供相应的国际化项目以供院校选择申报,或者根据职业院校的项目需求组织专家评审,或者结合院校的前期项目进度基础,既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地予以支持,同时以项目化方式对重点合作给予资金支持(如建立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院校在国际交流方面尝试不同的合作方向。同时建议对院校师资培训进行区别化(院校与企业或公司等的区别、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别)或梯级化(根据院校整体发展状况有所侧重)管理,在政策上支持教师长期到国外院校或公司学习培训等。

3.亟需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职能部门操作技术上的指引。建议加强专业化服务和信息化支持,给予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更大的主动权,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为职业院校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如牵头组织职业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会议,加强职业院校对国际职业教育的了解等。其中,建立一个有效、全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共享机制是当务之急。目前,职业院校究竟有多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规模有多大、学生结构如何、外国教育机构的类型如何、各种办学模式的数量与规模以及动态跟踪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新问题和新趋向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相对精确的数据,以此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决策质量,并能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应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加强对国外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以有利于职业院校鉴别优质的教育资源等。

(二)院校层面,以国际化为途径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

如何形成特殊的要素结构形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是职业院校推行国际化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这也可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中审视和思考。

1.观念国际化:更新观念,制定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或规划。职业院校应根据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制定本校国际化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国际化发展目标、规划要点、基本原则、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等,并将国际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2.师资国际化:加大力度,提升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注重拓宽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积极做好管理人员的出访学习工作,同时应有意识地吸纳留学归国人员尤其是具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以提升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教师的对外交流工作,力争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洞悉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了解本专业国际发展态势、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因此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等。

3.课程国际化:进入课程,构建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国际化课程是指“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各种形式,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技能的国际性人才的动态发展过程”[4]。因此,课程建设国际化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途径,主要是将国际元素和理念整合至课程的教与学中。具体而言,是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从国际化课程开发、原版教材引入、双语教学、资源共享及远程教育技术利用等几方面来针对性突破,从而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执业机构认可的课程品牌,以满足区域、行业和产业等国际人才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形成特色化的课程结构。

4.氛围国际化:创造条件,丰富国际化形式。如增强夏(冬)令营双向交流,开设海外带薪实习项目,让师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进师生双向交流与培养,由传统的周考察制转变为年进修制;深入课程对接程度,由以双方互相承担学分转变为共同融入课程建设;增添更多国外人文类课程,增强双方师生的文化交流基础与尊重能力等。此外,应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如积极争取机会主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切磋;搭建科研协作平台,拓展国际科研合作的渠道,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跨国合作研究,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

5.管理国际化:积极探索,形成国际化合作办学机制。国际化管理策略是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诠释意义,受到环境、规划、集权与分权以及利益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管理策略;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策略常由院校领导制定,而国际化过程需要院校众多主体的参与,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常会呈现出多变性。因此,国际化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策略再制定和再完善的过程。细节运行上,为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还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实现教学管理对接,如完善学分制、引进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建立与国际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估方法等,并尽可能地执行国际通用标准,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国际认定。

参考文献:

[1]周萍,陈明选,杨启光.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5):125-127.

[2]王江琼.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高教研究,2004(1):41-42.

[3]林惠.高职高专迈出国际化步伐[J].世纪桥,2007(3):108-110.

[4]骆文炎.浙江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8):81-8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