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中药学毕业论文

2017-06-05

随着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不断传承及发展,中药的临床应用也随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中药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专中药学毕业论文篇1

中药凝胶剂研究近况分析

[摘要]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本文从中药凝胶剂基质的选择、释药机制研讨、浸透促进剂的使用、质量控制等方面论述中药凝胶剂的研讨近况,并对中药凝胶剂的将来开展停止了瞻望。

[关键词]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浸透促进剂;质量控制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清淡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合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常用于皮肤或黏膜给药,用于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部分止血等[2-3]。目前,中药凝胶剂研讨获得了较大的开展,在医院制剂中广爲使用。本文对中药凝胶剂近年的研讨停顿概述如下职称论文:

一、 基质资料

中药凝胶的基质资料依据其功能不同,可分爲水性凝胶基质与油性凝胶基质。水性凝胶基质的构成普通爲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蓍胶、明胶、淀粉等;油性凝胶基质则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必要时可参加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透皮促进剂等附加剂[1]。不同的基质资料的释药特性和临床使用不同,因而,需结合药物特性和临床使用选择适宜的基质资料。目前,水溶性凝胶基质使用较多,次要代表爲卡波姆及纤维素类。

李秀青等以卡波姆940、PEG4000、甘油爲基质制,以辣椒碱,苦参碱爲主药,研制了瘢痕止痒凝胶,药效学实验标明其烧伤烫伤愈后瘢痕止痒及各种皮肤瘙痒症具有较好的效果。王芊等制备丹参酮凝胶,以羟丙基纤维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爲混合基质,不只使凝胶剂的黏附力失掉了进步,还可对丹参酮的释药速率在一定范围之内停止调理。张小军等以卡波姆940爲基质制备了复方芦荟凝胶剂,涂展性好,无清淡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医治痤疮效果良好。王雷等以壳聚糖和卡波姆爲基质制备黄芩苷凝胶,以到达部分迅速给药、防止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及肝脏的首过效应的目的并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张蜀艳等用正交实验对麻疯树酚凝胶的最佳配方停止了挑选,以卡波姆爲基质制备的凝胶剂,润滑细腻,释药快且波动。

基质资料的选择关于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秋红等以离体鼠皮爲屏障,采用改进的Franz分散池法,以秋水仙碱爲检测目标比拟了3 种基质对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的影响,后果爲以Carbomer爲基质的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高,其次爲HPMC基质凝胶,CMC-Na基质凝胶体外透皮速率最低。

二、 释药机制

中药凝胶剂释药机制复杂,受较多要素影响。普通状况下,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的释放契合Fick定律,可以用Higuchi动力学方程描绘其动力学进程。张蜀艳等爲比拟不同浓度各基质对麻疯树酚释药的影响,采用透析膜分散法停止体外释药实验,后果发现麻疯树酚凝胶剂释药进程契合Higuchi方程。梁学政等[10]采用Franz分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爲透皮屏障,停止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后果标明大黄素体外经皮吸收契合Higuchi动力学进程。有时凝胶剂中的药物具有溶出控制的特征,呈恒速释放,或契合其他形式,用Fick分散机制无法解释。这种非Fick分散形式能够是由于凝胶溶胀前沿挪动后,聚合物松弛发生的。如以卡波姆爲基质资料时,可以零级动力学释放药物。付毅华等[11]采用改进Franz分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爲透皮屏障,以青藤碱爲目标性成分,研讨祛风止痹凝胶剂体外浸透性,后果标明青藤碱经皮吸收进程爲零级动力学进程。

三、 浸透促进剂的研讨使用

经皮给药制剂研讨必需首先处理药物对皮肤的穿透性和透皮速率的成绩。除多数剂量小且具有适合溶解性的小分子药物外,大少数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无法满足医治需求。因此进步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零碎的关键[12]。经皮吸收促进剂能减速药物穿过皮肤。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次要有无机酸、脂肪醇类、外表活性剂、氮酮、醇类化合物、角质层保湿剂、精油等。方世对等[13]以离体小鼠鼠皮爲透皮屏障,采用改良Franz分散池安装,对不同浓度的薄荷脑和氮酮对姜赤凝胶剂体外透皮作用的影响停止了研讨,后果标明不同浓度薄荷脑和氮酮均有促进姜赤凝胶剂中芍药苷透皮的作用,其促浸透作用强弱顺序爲:10%薄荷脑7%薄荷脑13%薄荷脑4%薄荷脑1%薄荷脑,9%氮酮7%氮酮5%氮酮3%氮酮1%氮酮。薄荷脑浓度在1%~10%之间时,对芍药苷的促浸透作用与薄荷脑浓度呈正相关,但薄荷脑浓度超越10%后其促渗作用反而下降。陈秋红等以离体昆明小鼠皮爲屏障,采用改进的Franz分散池法,对参加了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秋水仙碱凝胶的体外透皮速率停止了调查,后果标明透皮促进剂促进秋水仙碱体外透皮的强弱顺序爲:丙二醇冰片氮酮薄荷油,并且秋水仙碱凝胶体外透皮释药契合Higuchi动力学进程。

四、 质量控制研讨

中药凝胶剂的质量控制项目次要有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量、安慰性、波动性及微生物限制反省等。目前多采用HPLC法停止含量测定,而波动性反省则次要包括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察看等。罗毅等[14]以卡波姆940爲凝胶基质制备柏竹凝胶,树立了质量规范。不但对柏竹凝胶的性状、鉴别停止了研讨,并对其停止了波动性调查。辨别将柏竹凝胶停止了离心,在55℃和-4℃停止耐热耐寒实验,后果未呈现分层、沉淀、变色等景象,并将柏竹凝胶室温保管6个月,其质量无变化,标明其所制备的柏竹凝胶波动。王芊等制备了丹参酮凝胶,并对其质量停止了片面调查,使用HPLC树立了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办法,经过离心、耐热耐寒实验及室温留样察看等调查了凝胶的波动性,后果标明丹参酮凝胶波动。孙栋梁等[15]经过薄层色谱法对盆炎净凝胶剂处方中赤芍、丹参、延胡索停止了鉴别,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盆炎净凝胶剂中芍药苷的含量,树立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规范。

五、 瞻望

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同时具有运用方便、舒适、生物相容性好等多种优点,适用于皮肤及黏膜给药,不只可防止首过效应对口服给药的影响,还可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响,契合西医的“内病外治”的理念。中药凝胶剂制备工艺复杂,可包容中药复方的极细药粉、提取物等,便于推行使用,可作爲改良中药传统外用制剂的一种选择。但目前由于中药凝胶剂根底研讨单薄,尚存在较多成绩,如中药凝胶可选用的基质资料少,尚满足不了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其成分复杂、含量低,且互相搅扰,方便于剖析检测。这些都要求增强中药的根底研讨,尽能够明白中药的无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充沛应用新技术、新办法对中药停止提取、别离、纯化,进步制剂的质量,使中药凝胶剂发扬更大的防病治病作用。

[参考文献]

国度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林吉,高卫东,叶其馨.浅谈中药凝胶剂的研讨和使用[J].江西西医药,2005,36(271):60-61.

曹红.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的研讨停顿[J].中华适用医学,2005,7(4):5-7.

李秀青,魏萍,孙燕,等.疤痕止痒凝胶的制备及药效学研讨[J].束缚军药学学报,2008,24(5):411-414.

王芊,曾玲,沈汶华.丹参酮凝胶剂的研制及质量控制[J].中国古代使用药学,2006,23(1):80-82.

张小军,陈丽梅.复方芦荟凝胶剂医治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察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8,15(3):146-147.

王雷,王学艳,周雪琴,等.黄芩苷凝胶设计与体外透皮功能的研讨[J].中草药,2008,39(10):1502-1504.

张蜀艳,梁慧,颜钫,等.麻疯树酚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96-1897.

陈秋红,侯世祥.不同基质和透皮促进剂对秋水仙碱凝胶剂体外透皮特性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521-523.

]梁学政,奉建芳,陈惠红,等.双柏凝胶剂中大黄素体外透皮吸收的实验研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60-161.

付毅华,杜华碧.祛风止痹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浸透性研讨[J].医学信息,2009,22(10):2221-2222.

]董方言.古代运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0-307.

方世平,孙曼春,王智勇,等.月桂氮酮和薄荷脑对姜赤凝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280-282.

罗毅,马俊玲,黄传俊,等.柏竹凝胶剂的制备[J].中国药师,2005,8(4):301-302.

孙栋梁,黄慧成.盆炎净凝胶剂的质量规范研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6):801-803.

大专中药学毕业论文篇2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探讨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做到科学、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处方1000张,从中药的品种来源及其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结果:存在超量用药、药味偏多、同类药合用、脚注遗漏、别名滥用及名称书写混乱。结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临床医师与药房两个方面的协作配合。

【关键词】中医处方用药;中药品种

中医处方是临床医师为患者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开给药房配方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且有法律意义。处方用药的科学正确与否,事关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笔者从药剂专业毕业后曾从事中药配方工作7年,从历年的调剂工作中发现中医处方用药存在某些较突出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2006年中医处方1000张,存在问题的处方有32张,不合格处方率达3.20%。其中有些处方同时有多处问题存在,特挑选有代表性的处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指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从本质上讲,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所开具的处方,不仅其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与药效成分的发挥相关。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细辛的使用自古有“不过钱”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有使用不安全问题,现已证实其地上部分含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删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而在临床的处方中,却用到了20g,马兜铃酸虽中毒缓慢,但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不少中医药人员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1]。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由于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2],最重有达457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

3.同类药的合用问题

这里的同类药合用是指中医常将两种药性与疗效特别相近的药味相互配对使用或相须为用,目的是增加疗效。如合用“二芽”(麦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没”(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止痛生肌作用。但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与草乌,因二者均主含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毒性脂型生物碱成分,《中国药典》本身规定其内服时均应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减小用量的情况下合用,极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过药用安全范围。故笔者认为毒性成分相同的药味不可盲目合用。

4.脚注遗漏

这是一个常见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医处方的“脚注”是指在处方药名前、后注示说明性术语,用以对该药味的来源或产地、规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况作出说明。目的是保障用药准确、用药质量及服用后的疗效与安全。一是说明药材的来源或产地,如川贝母、北山楂、怀地黄、川黄柏等,二是控制饮片的特殊质量,如黄芩开“条芩”或“子芩”(指黄芩中较嫩的根)时,则所含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乌与制首乌,生用治疗肠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补肝肾、填精血、乌发强筋骨;四是说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矿石、贝壳、甲壳类药味须注明“先煎”,以便使难煎出的药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黄、番泻叶及含芳香性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味应标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疗效或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此外,还有另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疗效发挥。

二、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处方用药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术工作,事关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仅要求书写认真、细致规范,还要求临床医师彻底弄清每一处方药味的品种规格、炮制加工、药效成分、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以及正名与别名等方面的异同。处方用药涉及到医与药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师辨证论证、理法方药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求药房配方时做到准确无误,药房人员应该能够在用药品种来源、药材饮片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医师用药给予咨询建议及监督。此外,医院还应定期组织医药人员学习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准确、科学、有效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定荣,陈科力.近年武汉市区中药材原料与饮片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