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邓石如是清代知名的书法家之一。书法成就非常之高。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希望对你有用!
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欣赏
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图片1
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图片2
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图片3
邓石如书法艺术研究图片4
邓石如篆书解析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
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然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9岁随父读书,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书法、金石、诗文生发了深厚的兴趣,渐有长足进步。他只在9岁时读过一年书,10岁便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17岁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闯荡生涯。邓氏有自述:“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20岁时邓石如曾在家乡设馆,任童子师,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遂随父去寿县教蒙馆。次年因丧妻辞馆,外游书刻。32岁时复至寿县教书,并常为循理书院诸生刻印,以小篆书写扇面,深得书院主讲梁赏识,遂推荐他到南京举人梅镠家学习。邓石如在梅家一住就是八年,前五年专攻篆书,后三年学汉分,“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书印功力大增。
40岁时邓石如离开梅家,遍游各处名胜,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游黄山至歙县,结识了“徽派”金石学家方君任、经学家程瑶田及精于篆籀之学的翰林院修撰金辅之。后经梅镠和金辅之联合举荐,邓石如结识了户部尚书曹文埴,得到曹的奖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曹文埴介绍至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处作幕宾,并为毕沅子教读《说文字原》。在署三年,“与人论道艺,所持侃凿,丝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贵客公卿间,岸然无所诎也”,日益不合旨趣,“日见群蚁趋膻,阿谀而佞,此今之所谓时宜,亦今之所谓捷径也。得大佳处,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谓琰能之乎?日与此辈为伍,郁郁殊甚”。邓石如因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不愿奉承权贵,只能落落寡欢,最终拂袖而去,返回民间。
52岁时邓石如自武昌回到故里,置田40亩,翌年建屋一栋,亲书匾额“铁砚山房”悬于门首,开始“闭门造车”,专攻书印,越来越臻于化境。包世臣、张惠言都曾向他学习书法。邓石如时常不顾年迈,游于镇江、南京、扬州、常州、苏州、杭州等地,独自逍遥。
邓石如一生以“山人”自居,戴草笠、穿芒履、策毛驴,浪迹天下名山大川,犹如闲云野鹤。把世间万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而在内心深处真正地挚爱书法,一天也舍不得丢弃。每日清晨便研好满满一大盘的墨水,尽情挥洒,必待墨水用尽才上床休息。所谓“挚爱”,就是在邓石如的人生里,虽然出身寒微,时时要面对生活的煎熬,却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到书印的艰苦锤炼中,一生不离不弃。他于荒江老屋中高卧,彻底忘记了“功名”二字。邓石如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成为书法史中屈指可数的代表人物,以一介布衣而终成一代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