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

2017-06-16

白杨礼赞是九年级语文第一课课文,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预习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第一部分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z i:支配。

坦荡如砥d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y 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晕y n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c n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q :美而高。

恹y n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新人。在政务繁忙之际,他对文学创作仍念念不忘,曾写成反映新时代干部形象的小说《锻炼》等。后又着手撰写一部以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黎明》,作为《子夜》的续集,但未发表。他于1981年去世。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三人行》、《茅盾散文集》等小说和散文著作。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3.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是茅盾先生“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赴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第二部分

一、谋篇立意

本文散拢结合,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继之,从景、形、神三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2-4),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三、写作方法

1、采用象征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词语运用:

准确凝练,变化多姿。如写高原之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平,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色,用“黄绿错综”等。

3、中心表达: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

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如课文第7段采用一组排比反问句,层层深入的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突出作者的感情。

5、写作借鉴:

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