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2017-02-13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传统历史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已成为必然之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一:微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程,作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手段,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微课程的主题明确、内容精简,有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微课程的演绎,提高了学习效率,唤醒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历史课变得生意盎然,充满生命。

一、微课演绎,将晦涩的知识生动化,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讲述细致生动、短小精悍的微课,围绕重难点设计,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象征》一课中,由于书上没有地图,学生对于故宫的布局难以形成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就无从体会故宫设计布局中体现的大一统气派。于是,我制作了微课———故宫游览。微课中,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宫进行介绍,通过教师的头像带领学生逐步游览。首先展示故宫全局图,从午门进入,镜头拉近,教师的头像沿着中轴线经太和门进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继续走,进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通过神武门离开故宫。进入每一个宫殿后都由地图切换成相应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看故宫内部设计的细节,讲述每一个宫殿的用处和建筑的风格等情况。通过游览,学生们发现故宫布局“匀称而明朗”,每一个建筑细节都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们好像身临其境的来到了故宫参观,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看后,教师让学生们谈谈游览后的体会。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注意到了故宫设计的细节,感受到故宫布局中处处彰显的大一统气派,本课的难点就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顺利的突破。

二、微课演绎,将教学内容情境化,推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利用主题突出的微课,将学生的参与与知识点串联,创设完整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动学生合作学习。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中推恩令这一内容,我展示了一段微课程。首先出示汉初诸侯王实力膨胀的视频资料,这段视频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材料编成简单的剧本后录制的。视频中,吴王刘濞势力庞大想要篡夺皇位,汉景帝削藩招致七国之乱。教师询问,为什么汉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要先从当时实行的社会制度开始讲起。展示不同时期的地图,带领学生回忆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分封加郡县,让学生理解诸侯权力膨胀的根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汉初地图中诸侯王的土地和郡县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经过推恩令,诸侯王的领土由整化零,后又通过酎金夺爵,诸侯王土地色块颜色逐步向郡县色块的颜色转变。通过颜色的转变,学生们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推恩令的内容。看后设问:接下来请你想象:如果你是下列人物,你会对这项新的制度作何评论呢?展示问题:“如果你是汉武帝,你想说……如果你是被削的诸侯王你想说……如果你是新封的诸侯子弟,你想说……”课上通过体验历史角色深入理解推恩令带来的影响,得出结论,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一卒,就将诸侯国势力削弱,并让新得到分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的大一统地位得到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不断交汇与完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微课演绎,将专题复习形象化,唤醒学生中断的记忆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时空跨越大,学生在复习时记忆起来相对困难。而微课,通过图片、文字、解说等整合出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就将空洞的历史知识变成得声有色、有血有肉。学生则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更为直观的记忆了相应的内容。如初三日本史专题复习中,我根据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了日本史三个展厅的参观。第一展厅摆脱民族危机篇,展示“明治维新”相关内容和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展厅中日关系篇,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到近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从日本等八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从抗日名将讲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后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学生们在音乐背景的烘托和图片资料的演绎中,为中国近代的遭遇悲愤,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心。第三展厅日美关系篇,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矛盾,都曾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中先后加入协约国中。矛盾则从美国侵日引发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不符合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九国公约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等,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将美日之间的关系按合作与矛盾两条线索归纳,学生对两国举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通过“闻其声、临其境”的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个专题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四、微课演绎,将学习时间个性化,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微课短小,观看方便,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自己学习,跟上课程进度的步伐,将上课没有听懂的内容学会,也对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如历史公元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础理论知识,自成系统,而部分同学学习起来稍有难度。于是,我便将公元纪年问题整理成专题形式,分别从公元纪年的基本概念、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时间差的计算三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在基本概念里,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公元纪年,并展示年代尺。引导学生观察年代尺和数学的数轴,询问学生,你知道二者的区别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进而讲述,年代尺比数轴少了0到1这一段,为接下来的计算埋下伏笔。在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问题中,以公元1990年如何转换成20世纪90年代为例,教会大家转换的简便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转换的公式。在时间差的计算中,再次利用年代尺,分清计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将两数绝对值相减即可。另一种是跨公元前后的计算,将两数绝对值相加再减1。讲解后展示相应的习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出示计算过程及答案。课后我将此视频放在班级电脑中,大家纷纷拷贝回家,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深化等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二:初中历史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研究

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记载和解释人类进程的一门学科。历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学习此学科的意义在于发掘真实的过去,让学生学会总结过去,并远眺未来的生活,借古论今,以史为鉴。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标导学模式以落实课时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活动建构为教学形态,以当堂达标为主要目标,以制定教学计划、展示教学目标、依据要点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成果为基本元素,以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终结性评价为基本步骤。

一、设计教学目标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初始环节是目标导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三个功能: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识、观看影像资料等方法,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容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引导作用。第三,明确的课时目标具有测量性,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从而更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究。以《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科举制产生和正式确立的时间;明确科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科举制的影响等。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前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隋唐之前各朝各代考试的情境通过影像资料展示出来。观看影像资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对后世选官和考试制度改革的好奇,从而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对影像资料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观察,使其明白过去的选官多是任人唯亲,国家很难将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官员的选择逐渐为世家大族所掌握。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活动构建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活动构建。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了解新知识的主要内容,然后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这过程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很好地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发挥。以《西方文明之源》为例,笔者根据课文内容设定了三个课时目标:

(1)雅典民主的建立需要经过多少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古罗马的政体以及罗马法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3)东西方文明有何不同之处。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或者兴趣对其进行分组,组里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小组目标。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分享精神。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其学习能力,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补充自己知识点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的第三个课时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中国古代文明与新知识相结合来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东西方文化发展的特点,锻炼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检测学习结果是否达标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检查课时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也是目标导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来设计相关的检测题目,题型应丰富多样,内容应涵盖教学目标,还要在其难度和题量上保障检查的可信度与有效度。在课堂上,教师应督促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检测,然后及时进行批改,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再进行具有针对性地点评,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检测题目应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目标等进行编写,因为是课堂测试,所以题型应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以《鸦片战争》为例,由于学生常常会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附属条约以及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混淆,所以这份试题围绕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和内容以及鸦片战争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意义展开。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笔者将事先编写好的试题发放给学生,并规定答题时间为五分钟,然后要求学生互评从而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教师应及时从课堂测试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规范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习运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活动构建并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建议

2.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观的培养

4.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反思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