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经历心理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心理成长和持续发展,不论是对社会、教育还是教师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成长经历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师成长经历心理论文范文一:试析教师成长的心理环境
[论文摘要]教师成长的心理环境是为教师所觉知和理解的与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相关的环境,它由认知环境、情意环境、个体倾向性环境及对外部环境和期望回应的敏感性积极性等构成,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影响教师心理的客观存在,并对教师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应通过职前教育、外部环境影响和榜样剖析等途径优化这一环境。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 心理环境 影响因素 优化策略
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从事的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这使它更注重从业者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最主要的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社会化的成长,而在这一成长中,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变量。有人说,一流教师队伍的形成必然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成长环境。然而,仅关注外部环境远远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处于同样外部环境的不同教师,其专业发展也有诸多差异。实际上,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地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态与行为。而这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来自何方?这就不得不谈及另外一种环境——心理环境。
一、心理环境及教师成长心理环境释义
1.环境的概念。所谓环境,指的是相对并相关于某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按其属性,人们通常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特殊意义的环境是社会环境,即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2.心理环境概念。心理学家基本上都把环境理解为客观独立的、外在于人的存在。虽然心理学也承认人可反作用于环境,但这种作用被认为极其有限。然而,各心理学流派中却有一个流派极重视人对环境的主观理解及由此而引发的心理和行为,那就是完形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选择“行为”作为其“基石”,强调主动的理解而非被动的反应。如,其先驱考夫卡就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和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前者是现实的环境,而后者指心中意识到的环境。他认为,行为既产生于行为环境又受行为环境调节。在后来的发展中,完形心理学由这两个概念演化出了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与心理环境(mental environment),他们认为前者是独立于人的自在的环境,而后者却是被人所觉知、所理解的环境,并认为心理环境会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极重要的影响。上述两对概念,物理环境和地理环境大抵相当,而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含义不尽相同,从内涵和外延看,行为环境可理解为心理环境的一个方面。
完形主义心理学家喜欢引用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在冬天雪夜路过一片平坦雪原,当他长途跋涉最终吃力地来到一户人家时,那家人十分惊讶,问他从哪来的,跋涉者说是从那片大草原上走过来的。而后,当跋涉者被告知那根本不是什么大草原,而是康斯坦丁湖时,他突然极度惊恐,倒地身亡。该典故形象地说明,人的行为并非直接受外界物理环境支配,而是与其对环境的觉知和理解有关。这一机制同样可以扩展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若把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事物称为外部环境,那么,心理环境就是与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的环境。进一步延伸,心理环境可以定义为被觉知到、被理解到、被把握到及被创造出的环境,是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环境。
3.教师成长的心理环境及教师成长环境新义。由上述分析,我们把教师成长心理环境定义为教师所觉知和理解的与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相关的环境,它是教师自身把握和创造着的环境。由此,教师的成长环境不再仅仅是与其专业成长发展相关的外部环境,也包括他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内部心理环境。
二、教师成长的心理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中应把心理与环境理解为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是人也将作用于环境的变化。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外部环境是心理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产物,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觉知和理解是建立在外部环境基础上的。而心理环境本身也是客观外部环境的产物,它是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与整合形成的一种观念环境,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实际影响。因此,教师的心理环境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任何教师的心理环境都或多或少打上外部环境的烙印。
2.外部环境与心理环境共同构成影响教师心理的客观存在。尽管心理环境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但它一旦形成,就有了一定稳定性。心理环境对主体心理行为具有心力作用,这种作用不是源于它的观念形式,而是来自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心理环境与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影响教师心理的客观存在。
3.已有心理环境影响教师对外部环境的态度和反应。同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不同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可能乐观而勇于进取,有的可能悲观而甘于堕落,有的则是麻木无为,其中原因与个人的内在心理环境相关。对于有了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其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发展起一套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处理事物的方式,甚至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所有这些就转化成了其内在心理环境的一部分,而这一环境反过来会影响着人对外部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4.教师的心理环境通过行为改造外部环境。如上所述,教师不同的心理环境导致不同的态度和行为选择。而人正是通过自身行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并由此而改变着自身,也改造着环境。若教师的心理环境是一种积极的环境,它就将导向正向的态度和行为,即主动的应对和自觉的创造:对于外部环境中有利的方面,他会想方设法加以利用以使其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发展;对不利方面,他会刻意化解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努力用行动改变它,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适宜的环境。不少教师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不以为苦,却以顽强的意志因陋就简或靠双手创造条件,靠智慧赢得支持,由此改变了专业成长的环境,成就了事业的辉煌。
三、教师成长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1.教师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上述分析揭示了教师成长的心理环境与外部环境共生的过程,因此,这种心理环境可理解为因外部环境影响及自身实践积淀而产生的较稳定的、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学者苏世同认为,从心理活动内容来看,个体心理环境主要包括认知环境、感情环境、意志环境、个性环境等。结合教师职业,影响教师成长的心理环境主要包括:
(1)个人认知环境。个人认知环境是具有定式性的、以认知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环境,即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各种特点的组合,是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上体现出来的准备性和倾向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其在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方面的个人特点影响着他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而这些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基础;他在理解把握外部环境方面的惯有方式,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和把握,还是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影响他对所处外部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2)专业情意环境。这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指向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意志环境,它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动力和调节作用。以热爱学生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心境及对教育的高度责任感等要素构成的积极情感环境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正向的动力,相反,以悲观厌世的情绪、对教育工作的消极应付及对学生厌烦等构成的消极情感环境将成为专业成长的障碍。相似地,教师的意志环境将影响他对待困难的态度及在艰难环境下的职业坚持。
(3)个体倾向性环境。这一心理环境主要与教师个性倾向,如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等相关。教师是否注重人生价值实现,是否有强烈的职业抱负和成功需要,其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有强烈的兴趣,对职业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是否抱积极态度,这构成了其专业成长的个体倾向性环境,它极大地影响教师在具体外部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倾向,因此就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准备状态,会影响其成长方向和水平。
(4)对外部环境和期望回应的敏感性、积极性。既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则人的成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外部环境推动的结果。但是,这一推动是否实现又取决于人对外界环境和社会期望的回应方式;更进一步,教师对工作环境的回应方式构成了其工作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此要求最终体现于社会对某一类人的期望,如果人们能敏感地察觉,并积极的回应以完满地扮演被期望的角色,则对成长有利。对教师来说,社会和时代对其担负的使命及应具备的素质有着较高的期望,教师对此是敏感还是迟钝,是积极还是麻木,将极大影响其心理与行为反应。
2.教师成长心理环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1)教师心理环境提供了其理解与应对专业发展环境的基础。能否客观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处专业发展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并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分析;如何顺应环境、利用环境的有利方面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服务;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凡此等等,和教师以认知环境为主的心理环境有关。教师只有很好地理解所处的专业发展环境,审时度势,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明智选择,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明确目标。
(2)教师心理环境决定了教师职业态度和抱负的基调。教师对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对象有着怎样的情感;他在职业生涯中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怠惰;是敏感而主动地回应外界环境的期待而努力有所作为,抑或推拒而无视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压力,都与其专业情意环境及个体倾向性环境有关。因此,心理环境的差异奠定了职业态度与抱负的不同基调。
(3)教师心理环境是外部环境作用于教师发展的中介。当前,人们对教师成长环境的讨论更多地关注了工作环境、制度环境、领导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的改善。但是,必须看到,无论现存外部环境如何,它必须通过教师的心理环境才能产生影响。如要为教师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需先考虑教师的心理环境问题。一味把工夫用于外在条件的改善上而忽略教师心理环境的优化,未必得到想要的效果。
四、优化教师成长心理环境的策略
针对教师成长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优化教师成长心理环境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职前教育注重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教师职前教育是为未来教师的成长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的阶段。过去,人们较注重与未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直接相关的知识,但对教师如何认识环境与把握环境的相关知识较忽视。为此,应在职前教育中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启发未来教师客观认识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正确理解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并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发展应对和把握外部环境的能力及主动改造环境以促进个人发展的能力。
2.关注教师及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当前,中小学教育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重要的一维,这是基于对人的发展的正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一个完整的人应具备的素养,同时又是人获得更完善发展的动力,而它们对教师情意环境和个体倾向性环境的形成也有直接影响。因此,职前或职后教育都应注重启发未来或在职教师的成长需求,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职业抱负,对个人成功寄予较高期望,并时刻为取得成就付出努力。
3.从外部环境给予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压力。如前所述,教师所处的与其职业发展相关的外部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理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社会和相关部门为教师创造有利于职业活动开展的条件将可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动力,而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则促成其追求良好发展的压力。因此,从制度上(政策与法律)保障教师的地位待遇,使其获得足够尊重,将使教师更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感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待,愿意为之付出更多努力;而教师资格认定从高从严、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考核规范化则代表了国家、社会、家长乃至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可使教师感受到职业的正常压力,从而为求胜任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
4.榜样宣传注重对优秀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剖析。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面对的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排除个人基础和资质的影响,人们自然会关注这样的问题:为何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有的人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有些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仍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高度发展。深度剖析优秀教师如何看待所处的专业发展外部环境、如何应对所处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克服环境局限,将为周围其他教师提供积极启示,促使他们更关注自身心理成长,为优化自身心理环境提供催化剂。
五、结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影响,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更多地依赖教师的心态,“一个务实、敏锐和积极进取的老师往往会在他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迅速成长的生长点”。①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更多关注教师成长心理环境的作用及其优化。
教师成长经历心理论文范文二:浅谈幼儿教师心理成长浅论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成长 心理成长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它不仅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职业心理发展,更关系到幼儿园教育效能的高低及下一代的身心健康。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心理成长;构建心理成长平台;加强自身心理维护等措施来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代理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3.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心理维护。人们在对挫折、焦虑、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应对既与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关,更与自身的人格特征及主动调整、改善的能力有关。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主义人格之所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主要是由于乐观主义者应对问题的策略是采用了主动解决问题和恰当的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因此,在教师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应对问题,形成健全人格,加强自我心理维护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维护呢?
一是组织幼儿教师参加心理辅导,教给幼儿教师应对压力和释放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二是改善和发展幼儿教师的自我意识,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通过如下措施帮助幼儿教师形成和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念:通过引导幼儿教师同他人比较,分析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等方式尽量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帮助其形成自信心、自尊感等良好的心理特征;通过比较使幼儿教师形成理性认识,明白人无完人,从而能愉快地接纳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缺点,避免形成自卑感;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幼儿教师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自我,激发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成长经历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自我成长心理论文
2.成长经历心理论文
3.自我成长心理分析论文
4.自我成长之路心理论文
5.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