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政治论文范文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小编整理的理想信念政治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理想信念政治论文范文篇一
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一
习近平同志在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共青团的工作要把握住广大青年的脉搏,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运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他们乐于接受的丰富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广大学生欣然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963年5月,毛泽东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群众化”的重要命题和历史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他同时还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的正确论断,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科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力量转化为变革现实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当前价值多元的信息化社会里,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和教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就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奋斗历程。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就当前信息社会影响来看,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与交锋、各类价值观的多元与多变以及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来源的复杂与难辨,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冲击和影响。此外,一些领域里关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简单化与庸俗化,甚至生僻深奥乃至简单生吞活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领悟与深入理解。此外,高校党团组织中存在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呆板与生硬,都直接影响和妨碍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及效果。
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共青团组织针对部分大学生开展培养教育的各级“青马工程”培训班应运而生。这些培训班的开办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无疑有着重要示范价值和积极影响,但其培养的数量与众多的大学生党员群体相比还远远不成比例,培养力度还不够大。目前,如何在把当代优秀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同时,使之由“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进而能够辐射、影响及带动周边同学,逐步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实际上还有不少困难。
当前制约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与传播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首先是如何能够“学以致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广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力量;其次是如何做到“通俗易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影响广泛。列宁曾经列出一个理论宣传大众化的著名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很难做到传播上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化。
时代变迁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诸多挑战。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典型特质:一是日趋个性化与多样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而且深入;二是整个群体受新媒体的影响深刻,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缺乏扎实的动力,心理较为脆弱;三是当代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团体性、有组织化、一致性等社会参与方式,对传统政治活动的冷漠与个体化、社会化政治参与并存;四是道德自觉性本质随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五是自身面临着过去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与压力、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带来的选择困惑;等等。在现实表现上,他们又体现出使命意识强,责任意识弱;理论完美意识强,适应现实意识弱;重大事件中群体无意识强,平常状态下集体意识弱的鲜明特点。
三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第一,在认识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谈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不能离开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他同时又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和中国国情密切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接地气,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更富生命力。
第二,在理论宣传和教育内容上,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贴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以影响和推动社会实践。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理论说服群众的过程。广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受到理论的伟大魅力和力量,才能形成理论自觉。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和实际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三,在理论传播上,必须改进与创新传播载体,注意传播的方式方法。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目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竞相挑战传统媒体。只有充分利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找准“大多数”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更加广阔的大众化基础。毛泽东曾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人人化”,但是,只要我们找准了工作中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一定会逐步实现。
第四,学术研究上,必须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不能“八股化”、庸俗化;更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为“玄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那些“西式教条主义”或者“洋教条”、“古教条”或者“儒教条”、“马教条”等等思潮必须坚决予以摒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与发展,从而有助于高校共青团组织牢牢把握主动权,占领思想引领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