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荒的原因
技工荒这一趋势在我国沿海地区越演越烈,中高级技能人才在我国仍然供不应求。那么,技工荒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技工荒的原因吧!
技工荒的原因
(一)大学教育结构出现失衡
据报道,素有“皮衣之都”之称的浙江海宁,每年因高级技工匮乏而流失的订单就达上百万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结束的“2007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上平均每个招聘单位收到的简历数与能够提供的岗位数之比超过50﹕1。出现这种劳动力“不足”和“过剩”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教育结构失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产品、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普通高校虽然连年扩招,但因为我国高校偏重的是高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的重点是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而既有的技能培养专业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资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导致大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人才供给与需求出现偏差。
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级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0%以上和30%。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一些企业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纵观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与该国的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目前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将决定未来对技工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受到很大冲击。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与处在同一层次、面向高考的普通高中相比,不论是招生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996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769.25万人,2005年发展到2409.09万人,增长3倍多;而职业高中则由1996年的395.7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82.43万人,只增长了不到1.5倍;技工学校也是一样,由1996年的191.8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75.30万人,只增长了1.4倍。2005年,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83.46%,职业高中仅为67.74%。
愈演愈烈的技工荒既是职业教育滞后的后果,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的情况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使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在品质都能够有所发展,必须在转变观念、市场调节、调整课程设置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上多下功夫。
(三)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有失偏颇
技工荒的成因很多,其中对技工的价值评价有失偏颇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技工的价值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相关利益,所以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把“白领”和“蓝领”当作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区别对待。一个有着可观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另一个则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的工作。在我们眼中,后者是没有太多技术、技能可言的。相应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技术工人的级别划分和收入是由他们的资历、年龄、身份来决定。这种论资排辈的做法,抹杀了技术在生产力创造中的重要性,也不利于调动年轻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技工荒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解决供需矛盾。
一方面,普通高校教育应该分层次,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担当起为社会培养“高级蓝领”的责任。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出现的技术工人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改制过程中为了减员增效,而采取退休年龄“一刀切”,造成了大量技术工人流失。而我们知道,一个青年从进入技校学习到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至少需要6~8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进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同时还需要不断接受再培训,才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因此,为了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在现在条件下,“一刀切”仍需慎重考虑,对于某些技术、技能型人才,仍需加以延揽。
(二)转变观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以往的人才观注重的是高学历,因而职业教育少有问津。这种人才观不改变,职业教育难有大的发展。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表示: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的是科学家、教授、政治家、首席执行官等高层次人才;广义上说,在某一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也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必须有大量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他们是富国强民的中坚力量,自然应该被看作是人才。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模式。其结果是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能力不强,缺乏职业技能深度,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政府有责任办好职业教育,有责任加强监督、评估和检查,有责任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日本和英国办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德国也有85%的职业教育经费来自企业,他们都有很多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它所关注的不是升学率,而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强调的是社会适应性,所以,课程设置应听取企业管理者的意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
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规划。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状况判断,技工荒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为解决好技工荒问题,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联手合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使职业教育在地区分布、层次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避免重复性,强化特殊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课程教学经验,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三)调整社会评价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很多技术工种的技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仅仅依靠体力和简单的技术已经很难胜任了。对此,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理应凭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尊重。
为了使工人的经济收入和他们的劳动技能建立起科学的对应关系,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技能鉴定体系。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很多企业正在努力完善用工制度,使技工的劳动报酬和他们的劳动技能挂钩。这一系列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会调动人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技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技工技术等级的提高。
总之,我国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长期存在,目前弥补技术人才缺口的难度虽大,但并非不能化解。只要我们从战略上做好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划,彻底转变观念,给予技术工人公正的评价和应得的报酬,技工荒这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