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太极拳流派已经形成多种,在众多门派的总结之下,得出了太极拳的缠丝和抽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缠丝与抽丝
太极拳中缠丝和抽丝是每个练习者必学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人都知道陈式太极拳的缠丝理论精辟,每个动作都需要螺旋缠丝。
抽丝是杨式太极拳理论精典,一动运劲如抽丝。目前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古老的太极拳五大流派陈、杨、吴、武、孙,以及近代流传的太极拳套路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陈式太极拳。
但是对缠丝与抽丝应该怎样去认识理解。在我的笔下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与研究。
从目前世界的先进程度、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也可以健身、可延年益寿、也可以修身养性。
太极拳螺旋缠蚕丝的练习
关于太极拳运动螺旋缠丝及抽丝,应怎样练习,怎样使学者领会掌握,易学易懂,接受的快,受益得广。
首先就要看教练员是否能将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劲如抽丝的理论精典讲出来,并亲自示范给学习者。如果只从书本上得到理论,不能示范,那只是黑板上种田,学习者只有根据理论来研究、揣摩,它的收效就慢多了。
甚至有些讲也讲不出来,更做不出,那就更见效的慢了。太极拳教练员都知道“练太极拳以腰为主宰,腰似车轴气如轮。”怎样去体会、理解和感受这句太极拳的精典呢?从字面上讲,腰一轴一轮,它的运行不就是弧形、圆形的连绵不断缠丝运动吗?
世界上流行的传统太极拳从陈家到杨家,其中演变的各种格式太极拳,虽然套路形式有区别,但是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从陈式太极拳衍变成各式太极拳的形式区别其原因有三。
其一,一般认为陈式太极拳难学难练,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以强身健体为主,对于陈式的缠丝螺旋不过高标准要求,久而久之会使套路形式的衍变。
其二,通过正规的训练,名师的指点,刻苦的演练,将套路有继承也有发展,这样将套路有规矩而脱规矩,也使套路的形式改变。
其三,将套路学会了,就认为可以了,只学了皮毛,不去精益求精,这样的传下来,自然而然的套路就有所改变了,更不能谈内劲的功夫。
如何提高###太极拳###缠丝劲
加强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功训练,是快速掌握陈氏太极拳基本技术、基本要领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缠丝功训练中,把步形、手形、站桩与缠丝劲等有机结合,为套路练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把它作为基本功总结成为一个运动规律,就是一个运动体系。这个运动体系是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身动,一个关节一个关节贯穿起来,一气贯通,分三种运动形式。
第一种运动形式就是丹田左右旋转。手的动作,有小指先转和大指先转,整个运动就好像在一个太极球中,运动的路线不出这个范围。开的步子可大可小,但是一定要保证躯干不出这个范围。
就拿单手定步正面缠丝举例,右手往外开的时候,气是往手上走的,就像开电门一样。往后,就像关电门一样,气是往丹田回来。右手往外走的时候,气走到手指为阳极,再往外走就出了界限,这时就需要转变,阳极生阴。
一转,气从手往里来到丹田,所以由外往里来,这个过程就叫做阳极生阴.等气到丹田以后就是阴极,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往左走了,再往这个方向去就出了界限,又到了需要转变的时候,称之为阴极生阳。
一变气到命门,到背,到肩,到肘,最后又到手,这叫阴极生阳。下肢的动作是和上身相通的,手与脚相通,肘与膝相通,肩与胯相通。手一转气往里来,脚上的气也是往里来,终点都是丹田。
核心在丹田,上身走,气到手或到丹田,下肢呢,大部分也随,有的动作是不同的,这是第一种运动形式。气进气出, 是一种缠丝的方式,丹田的旋转是往右转,往左转。
第二种运动形式是丹田前后旋转,比方起势,一起一落,并没有左右旋转,丹田是前后旋转。前后旋转的时候,手往上升的时候,气是往手上去的,手往下落的时候,气是往丹田来。手分开的时候,气往手上走,手合的时候,气往丹田来。
第三种运动形式呢,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转四个方向,这个运动形式就叫第三种运动形式。
缠丝功动作很简单,通过简单的动作,找到这个运动规律,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套路练习当中去,套路动作虽然非常复杂,但总归都脱不了这个运动规律。
什么是运劲如抽丝
《太极拳经歌诀六》指出,“运若抽丝处处明”,《十三势行功心解》也有“运劲如抽丝”之说,可见抽丝劲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抽丝劲,又名缠丝劲,亦称螺旋劲,陈式至今一直沿用缠丝劲之名,杨家早先亦用缠丝劲之名,后一般均称抽丝劲。那末,何谓抽丝劲呢?它有没有具体的运劲路线呢?有的。
抽丝的意思,并不仅是指缓缓直拉而出,乃是指太极拳的一切动作的运劲,都要旋转出入,如同来复线的螺丝形状一样。而抽丝不外顺抽、逆抽(一名正抽、反抽)两项,出为顺抽,入为逆抽,顺如阳转,逆若阴旋。
顺抽,是由足跟至手指之抽;逆抽,是由手指回归足跟之抽。其路线则是交叉而出,交叉而入,即左足右手,右手左足;右足左手,左手右足。顺抽,又称为“开”;逆抽,又称为“合”。
太极拳没有一项运劲没有抽丝劲,非一顺一逆,即双顺或双逆;也没有一项运劲,可以离开开合二劲。
太极拳架子内劲的运用,虽然不出顺、逆两种抽丝,但是由于其中姿势与方向的关系,则有种种的不同,分类以区别,尚有十种,统称为“十二抽丝”,就是:顺抽、逆抽、左抽、右抽、大抽、小抽、进抽、退抽、里抽、外抽、上抽、下抽。
可以说,太极拳的所有运劲,没有一项不在此十二抽丝之中。如果太极拳没有了抽丝劲,那末,其外形虽走圆形运动,而内中之劲仍为直来直去,也就不可能产生以轻制重的功用。
因而抽丝劲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和运劲路线。需要指出的是,太极拳式中没有一个拳式运用的是十二抽丝中某一项抽丝,而大多表现为几项抽丝的联合运用。先从八法、五步说起。
八法是由拥旋转以变捋,是逆抽丝;由捋旋转以变棚,是顺抽丝。挤为联合之掤劲,是双顺抽丝。按亦为双顺抽丝。采为反方向之挤,亦与捋近似,为双逆抽丝。
捋则比较复杂,狭义的捌,如野马分鬃,为顺逆抽丝;广义的挒,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大致用拳、掌、手者,为顺抽丝,用足者为逆抽丝;肘为顺抽丝,靠为顺抽丝。
五步是前进、后退为进、退、顺、逆抽丝;左顾、右盼为左、右、顺、逆抽丝;中定颇为特殊,狭义的中定状态,无抽丝劲可言,而一旦与对手周旋,则可随时运用顺、逆抽丝和不同姿势与方向的左、右、大、小、进、退、里、外、上、下的其他十种田兆麟先生抽丝劲。
再从拳式举例说明之
1、左右揽雀尾是左、大、顺抽丝与右、小、逆抽丝;右、大、顺抽丝与左、小、逆抽丝。
2、左右野马分鬃,是左、外、顺抽丝与右、里、逆抽丝i右、外、顺抽丝与左、里、逆抽丝。
3、左右搂膝拗步,是左、上、进、顺抽丝与右、下、退、逆抽丝;右、上、进、顺抽丝与左、下、退、逆抽丝。
4、左右云手,是左、右顺抽丝。
5、左右倒撵猴,是进、退、里、外、上、下顺逆抽丝。
6、转身蹬脚,是双逆抽丝。
如果能将十二抽丝劲运用纯熟,还可以去掉太极拳练中易犯的缺点、毛病,如低头、曲项、腆胸、驼背、鼓腰、撅臀、露肩、扬肘、摺胯、撇裆、直膝、歪足等现象。
因为在运劲时,若发生上举诸病中之一种,那么,足跟与手指之间的抽丝劲,不但不能圆活顺遂地运行,而且在运行中间非断不可,并还将会出现拳论上批评的“缺陷”、“凸凹”、“断续”现象,也就谈不到有搠劲,无棱角,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串,以轻制重的功用了。
所谓“运劲如抽丝”.指的并不是蚕吐丝.而是指过去北方农村妇女纺线时,一手转动纺车,一手抽动棉花,一抽一送,形成棉丝线,缠绕到锭子上的情形。用纺车纺线.需要左右手的配合,一来一往,折叠转换。
武禹襄观察妇女纺线时的动作,把它运用到太极拳的演练上,提出了“运劲如抽丝”“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要一线串成”,“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太极拳的运劲要领。我认为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
对太极拳劲力的运行和发放,武禹襄是这样表述的:“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是对太极拳劲力特点的整体描述。
太极拳的发劲是一个整体动作,不是局部力量。既然是整体发劲.那么,在发劲之前,就要有一个运劲的过程,通过运劲,把周身的劲力汇聚到一点.这就是蓄劲.然后再发放出去。
这样一个运劲、蓄劲、发劲的过程,要“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点是要注意的。
一是脚,脚是劲力的根源,再加上腿的传递,所以要求“迈步要猫行”。如果做不到“迈步如猫行”,脚下就没有根基,就做不到“运劲如抽丝”,也不能蓄劲。
二是腰,腰是劲力运行的中枢。
三是上肢的肩、肘、手,它们是发力点。
在运劲、蓄劲、发劲中,这三个部位必须要周身一家,才能发劲完整。所以,在运劲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