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中考或高考命题测试的主要内容,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一)
一、阅读《垂钓》完成1—8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述了两个老人在海边垂钓的故事,如同一出短小的生活哲理剧。作者认为他们性格不同,追求不同,既是对手,也是朋友。
B. 作者开头描写“海参崴的海”,一方面可以引出两个垂钓者,另一方面也渲染出一种威严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展示垂钓者形象作铺垫。
C.大海边的垂钓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悟之一是:相对于物质追求来说,人类的精神追求显得执著而痛苦。
D. 胖老人离去时脚步如“胜利者凯旋”,还快乐地“扮了一个鬼脸”,这是在嘲讽瘦老人的浅薄。
E. 文中最后写“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心中的海参崴”,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垂钓老人敢于直面大海、不懈与之抗争的敬佩之情。
2.从全文看,④⑤两段中“伟大”一词的表达作用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5分)。
3.对两个垂钓者的行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思考的?试作简要分析。(5分)
4.作者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举文本以外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100字左右,4分)
5.“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取舍标准”指 (15字以内,2分) “堂皇形象”指 (20字以内,2分)
6.(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答:胖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瘦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2分)
7.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答: 。
8.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的第二、六两节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要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着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的。
二、阅读15《绿》,回答后面的问题.
1."梅雨亭"是作者的一个观察点.在这个观察点上,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2.写梅雨潭为什么要花那样长的篇幅写梅雨潭的四周景色
3."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种矛盾的说法可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两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排比,描写梅雨潭的绿让人有实体感受.
B.运用对偶,赞美那醉人的绿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C.运用夸张,表现那醉人的绿简直可以捉摸到.
D.借助想象,赞美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三、阅读16、《牡丹的拒绝》,回答后面的问题.
1.概括整理后回答:
①文中洛阳牡丹到底拒绝了什么?
②为什么人们非要赏识洛阳牡丹?
2.概括洛阳牡丹的“个性”。
3.《牡丹的拒绝》托物言志,据此谈谈你对篇末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品位美”的理解。
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洛阳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B.文章采用了衬托手法,用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缩纷表现牡丹的卓而不群。
C.洛阳牡丹含苞不放,让看花人扫兴和诅咒是因为洛阳牡丹保持了传统的个性。
D.文中第二人称“你”,是泛指游人,但写的仍主要是作者的感受和感悟。
E.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但“高贵”一词使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益发被世人赞誉。
四、阅读17《一片树叶》,回答后面的问题
1.在第四段中,作者说:"今天看来,这条路还是走对了,而且决心今后继续走下 去。"
① 联系上下文回答,"这条路"具体指什么?(2分)
② 为什么说作者认为自己走对了呢?(2分)
2.①联系文意,谈谈作者为什么从旅途的风景谈到庭院中的一片树叶?(2分)
②请联系第6段至第9段,说说树叶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
答:①
②
3.联系全文,请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描写这样的景物。(6分)
①北欧旅途中看到的白夜
②德国古都窗边的花
答:①
②
4.下列各句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战后大部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往往忽略了澄湛的自然和淳朴的人生。
B.出门旅行,接触大自然,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
C.作者喜爱德国的古都,是因为那里的生活十分闲逸,他的作品大多写的也是雅致的情趣。
D.作者看到春天的树叶,联想到这片树叶所经历的四季。
E.作者赞美落叶,因为它化为腐殖质回到土壤时,新的生命正绽开笑靥。 五、阅读17《玫瑰树根》,回答后面的问题
1、下面的说法与这篇短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树根有那样的顽强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地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和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2、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续拟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不超过30个字)(3分)
4、“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这用的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读完此文,很容易使我们自然地联想起两句中国古诗,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读完文章后,用两话概括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篇非常美丽却充满哲理的童话。
B、作者用女作家那特有的笔触,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细流与树根比美的故事。
C、作者用女作家那特有的笔触,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玫瑰与树根比美的故事
D、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道理:“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E、“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通过拟人的手法,来直接写出人世间的某种现象,揭示出某种真理。
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散文阅读练习题(二)
六、阅读18《塞纳河岸的早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文中选出最恰当的词语表明下列人和动物的神态特点:(3分)
①,圣尼古拉港的强者 ;搬运工 ;
②,马匹 ,车夫 ;
③,旧书商 .
2,"这一切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自己."句中的"这一切"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8个字)
3,"我觉得生活在一座思想如此活跃,并且教会我思想和敦促我不断思想的城市里,"句中的三个思想分别指:( )(3分)
A,各种观点;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B,种种观点;识别真邪;追求真理;
C,自由思想;思考问题;思索问题;
D,民主开放;观察思考;探索科学;
4,对这篇作品的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文章题为"塞纳河岸的早晨",文中却着重描写了"为生计忙碌"的人们和巴黎古老文化的宏伟图景,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作者描写了圣尼古拉港的强者,搬运工,马车夫,旧书商,对这些劳苦而善良的人们寄予满腔同情. B,文章按从上到下(从天空到塞纳河),由近及远(对岸——北岸——岸边护墙)的空间顺序描写. C,作者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触,展示了塞纳河岸绚丽多姿的晨 景,又寄予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D,"在这些不断撩拨我的好奇心,使它疲惫但又永远不能使它满足的书堆里""我厌倦了",文章结尾处流露出了对生活的怅惘.
七、阅读19《雅舍》,回答后面的问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3分)
惶悚不安
疏落参差
2.第三自然段的“聚蚊成雷”这个词语所表现的情景让你想到了学过的一篇古文 ,作者 。(2分)
3.请仿造三自然段的“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这一句话的句式描写一个情景。(3分)
———————————————————————————————————
4.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说“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文章最后一段说“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对雅舍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雅舍房屋简陋,陈设简单,作者却称它为“雅舍”,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7.请用说明性的文字按一定的说明顺序简单介绍雅舍的陈设,至少有两种说明方法(40字左右)(5分)
8、.①"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近窗来,助我凄凉."句中"助我凄凉"如何解读 (3分) 答: .
②"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句中,"我意"指的是什么 (3分)
答: .
9.用最省简的词语概括雅舍的个性 (不超过6字)(4分)
10.本文的篇名是"雅舍",而文中为何写月色 (4分)
答: .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作者将雅舍的月夜与雨夜形成对比,是为了表现抗战期间,国难当头时,知识分子漂浮不定的人生遭遇.
B.梁实秋的散文于朴实,恬淡中深藏着深厚功力.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C.本文笔触细致入微,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
D.作者在幽默风趣中体现闲适,充分体现了中国散文历来讲究的含蓄的美.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随遇而安的乐天性格.
E.雅舍之美在于它雅而不俗,虽简朴而实用.人处其间,能化孤寂,能解惶恐. 八、阅读20《沙田山居》,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答:
(1) (2) (3)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6分)
答:(1)
(2)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答: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
C.“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有一种潜伏的不安”一句,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5,"马远夏珪的长幅横披"是指 .(1分)
6,加点的"陶菊"的"陶"指 ,他写的诗中与菊有关的最有名的两句诗是" , .""苏月"的"苏"指 ,他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道:"不应有恨, ,,此事古难全."(4分)
7,作者说:"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3分)
①为什么说"山已经代我答了"
②"余"究竟因何事而栖碧山
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第一段中,作者写自己身处书斋,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地眺望,一直望见了莽莽苍苍的大陆. B,文章第二段侧重写山,海的关系,山,海的形,色,先写白天,后写夜色.
C,第三段侧重从声响的角度描写山的景致,先后写了"鸟雀的争噪","草间的吟哦"和山谷的回响等.
D,本文注重"炼字",仅拿量词来说,就显得形象,生动,别致,如""一袅青烟","一影耀眼的洁白","一丛灿灿的金莲"等.
E,"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中秋的苏月",这些词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眷念大陆的情感.
九、阅读35《西安这座城》,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引用的民谣就可以大致看出西部关中平原人民的性格特征,请再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2分)
答:西部关中平原人民的性格特征是:粗犷 、自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处说“整个西安城……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指的是什么?请回答下面两问。(2+2分)
答:①“一个旧的文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新的象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城西安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建筑的古典美、_______________、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域风情、人的精神素质等方面。作者对此怀有怎样的感情? (1+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关中地区的秦腔和皮影木偶是人们自娱自乐的地方戏,它已成了人们追忆历史、宣泄自豪的方式。
B.西安人杰地灵,这是古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赋予的,这座古城也因此永葆活泼的生命力。
C.西安曾是13朝古都,它的衰落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文化的原因。
D. 文章既表现了西安这座古城的魅力,也写出了古都人的鲜明个性。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一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2.高中语文记述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4.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5.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