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性的重要性

2016-12-02

柔韧,顾名思义,柔软而坚韧,通常指人体肌肉、韧带及连接其间骨架、筋腱的延伸能力,这是一幅健康的体魄所必须的。下面由小编给您介绍一下关于:柔韧性的重要性。

柔韧性的重要性

古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一方面有身体柔韧度;另一方面也有运行气血之默功。

柔韧度是最基础的训练起点,俗称抻筋拔骨。先人把“踢腿”“蹿腰”“抻筋”作为练武之人必备的三个要素。有人说,太极拳也需要这三方面吗?回答是肯定的。太极拳的塌胯、松腰、沉肩坠肘,内在意念与外在形体上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更松柔的韧性。

如何练好身体的柔韧度,为太极拳的习练打下良好基础呢?

首先,动静结合,太极拳的柔韧性是柔而不软,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动:是指压腿、踢腿、涮腰、摆胯等筋骨活动。静:主要指意念上的持续,看似静止不动,实则内里在动。机体各部位、器官、组织结构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效地协调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灵活性、统一性,可以更好地促进身体柔韧度的提高,即刚而不硬,柔而不软。

据科学证明:人体的柔韧度最佳时机是少年儿童期,这时候关节软骨较厚,肌肉韧带伸长性较大,关节活动范围松驰易拉伸,肌肉生长纵向,肌纤维较细嫩,柔韧性较好,通过柔韧性的练习,不仅可以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运动的幅度,甚至还可以改变肌肉的线条,促进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和健美,这些是成年人无法比拟的。

柔韧性的重要性

意念上的功法是默功,即不用形体上的动作,而用大脑来强化思维,意守丹田之功法。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形成神经系统的联系,加深动作的强化和连贯性,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来达到内修外炼的效果。

诠释拳理拳法,建立更高层次的武功,基础不可废弃,笔者认为,柔韧性的练习必不可少,或是建筑局瓴的地基所在。

相关阅读:

太极拳总体的特点

概述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