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店创业故事

2017-03-20

餐饮店创业故事一

他,一个普通的农家小孩,从大三起就借钱创业,失败后背负巨额重债的他没有气馁。几年后,他再次出山,蜕变为今天餐饮行业的一代名流!公司的员工办公室开着凉爽的空调,而身为董事长的他的办公室,却只有一台落地扇。他就是旺府创始人龚建群。

22岁创业血本无归

20世纪90年代初,22岁的龚建群,还是一个大三的财会专业学生,但这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小伙子,竟然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四十万巨款,雄心壮志地办起了木地板厂。一年后,四十万血本无归。

辞掉公职毅然下海

毕业后,负债的他进了省水利厅,成了一名公务员。水利厅的工作相对平静,按月领着饿不死也富不起的薪水,几年下来,他的债务还没还清,为此,他毅然决定辞职下海。2000年6月,他再次筹资80万,开始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在曙光中路创办了一家餐饮店。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给餐馆取了个极具喜庆气息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字——旺府。

用诚信为旺府加分

当时,餐饮业在长沙风起云涌,不少店面热闹开门,惨淡关门,怎样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呢?2007年冬天冰灾之际,物价急剧上涨,很多食材涨了好几倍,各大餐饮店为了保持利润也纷纷涨价,但旺府各分店虽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也一分未涨。那次经历,让旺府在食客心中赢得了信誉,一时间,旺府名号在湖南饮食界声名鹊起。正是凭着高度的诚信,旺府在开业短短半年后,就收回了所有成本,并让龚建群还清了债务。2004年,为了发展需要,旺府成立了专业的餐饮管理公司,并制订了餐饮连锁的计划。之后,公司几乎每隔一年就有一家新店开业,至今,已发展到五家。

小得靠智,大得靠德

“做企业一定要讲诚信,小得靠智,大得靠德。做人做事要以德为先,餐饮业绝大部分客源来自回头客,我们要用细节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让顾客自己去感觉好。”

——龚建群的经营之道

“提高公司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很重要,专业化的管理、才有专业化的服务,为此,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管理公司,并对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制订了一个系统的培训计划。”

——龚建群侃人才战略

“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首先要学会吃亏。”

餐饮店创业故事二

从农民工到小老板

2010年10月29日,李小波在郑东新区的百福街的小吃店正式开业了。

因为爱人是永城市人,他给自己的小吃店起了个“李记永城水煎包”的名字,主营水煎包、豆粥,这些都是永城名吃。

李小波是来自夏邑县李集乡前尹营村的一位农民工。

2008年春节之前,李小波夫妇在江苏江阴的一家纺织厂打了6年工。妻子成了熟练工人,一个月最高可以拿到2000多元,李小波当了管理10多个工人的组长,每月工资也有近2000元。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夫妻两个一年下来,扣除租房吃用,能给家里寄回两三万块钱。小波夫妻一度想到把两个孩子接来上学,毕竟父母年纪也大了,母亲还有病。

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了小波夫妇所在的纺织厂,生产时继时续。到了年底,虽说工厂没有说要裁人,但工资只有1000多元钱。快过春节了,工人们陆续回去了,小波夫妇也回了老家。

在老家过了春节,小波夫妇再也呆不下去了,尽管这是他呆了20多年的家乡,但家乡的一切让他感到陌生,无所事事的日子让他度日如年。

元宵节过后,小波夫妇来到郑州。他不想再打工了,毕竟都33岁了,两个孩子也大了,也不能打一辈子工。想有自己的事业,用城里人的话说,他想创业,开个小饭店,卖小吃。他寻思着无论经济形势好坏,人总是要吃饭的,还有小饭店风险小。

2009年4月,李小波在郑州市儿童医院附近的小吃店开业了。生意还算不错,除了他们夫妇,小吃店忙不过来的时候,还雇用了两个钟点工。当顾客喊他老板的时候,刚一开始还不适应,后来慢慢习惯了。

就这样干到2010年4月,一年过去了,除了房租、工人的工资,夫妇俩收入四五万元。虽然辛苦,但比打工收入多了。

一年房租到期了,李小波不得不另外找房子。他这次找房子比第一次眼光高了,位置偏僻、房子小的看不上眼,位置好、房子大的没这么大的经济实力。就这样找了半年,终于在郑东新区找到了理想的房子。

由于味道纯正,货真价实,开张才半个月,小吃店生意逐渐红火。送走了最后一位顾客,与妻子盘算一天的收入,是李小波最大的幸福。“毕竟把家乡的名吃介绍给了城里人,自己也有了不错的收入。可能是小吃店沾了百福街的光,比第一次的早餐店生意还要好。”

李小波夫妇的愿望是,小吃店开上两三年,把留守在家乡的父母、孩子接到郑州,让受了大半辈子苦的父母能够晚年享福,孩子能够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再也不像他们四处跑着打工了。

我富有员工也富裕

张伟最早的私家车是一辆面包车,以后换成了桑塔纳。后来,他来个“两级跳”:2008年购买了现代,第二年换成了本田,还搬进了新房。

他的员工,工作了两三年的主管年收入七八万元,分公司经理年收入10万元以上,多的达到二十万元;有的买了房,有的买了车。真正实现了他当初“我富有、员工也富裕”的愿望。

张伟的公司10多年来时好时坏。由于从事这一行业的公司较多、进入门槛较低,公司员工始终在流失。张伟一直没有挣到“大钱”。

2008年的金融危机,倒给他的公司带来了机遇。他在“寒冬中储量”的做法,使危机过后的公司做大做强了。

生意不多了。他成立了中原地区会计专业的专门网站河南会计网,不仅展示了河南会计行业的一个窗口,引导同行业规范经营,也使他的公司业务量迅速扩大,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培训人员少了。他把培训业务拓展到高校,实行校企合作,开办会计实验室,每年培训会计专业大学生两三千人。公司的效益不言而喻,同时使就业难的大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

同行竞争激烈了。他把培训业务开展到省会郑州之外的地市,开设分公司。目前他的分公司达到了14家、员工100多人。

多年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张伟逐渐悟出一个道理:经商就是经营自己,始终不忘“责任”二字,对客户、员工都要负责任,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并且逐步做大做强。

给员工一分收获。他的公司不但要给员工一个就业的岗位,还给了他们一个创业的平台。员工干到两三年,基本上都做到了主管、分公司经理,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给同行一个榜样。他的公司在同行中不是挣钱最多的,但一直稳健经营。“我当初给自己的公司起名百业,就是要做百年企业。”张伟说。

张伟爱笑,是那种阳光灿烂的大笑,他的公司标志是一个100和一个笑脸。他对此的解释是:微笑+高效,这就是公司的经营理念。张伟说,会计行业作为服务业,最起码要做到微笑服务;同时,会计本身是十分严谨的,会计人员是十分严肃的,但要把严谨的工作做得轻松一些,把生硬的数字变得活泼起来,让客户和员工都面带笑容,心满意足。

从事会计行业十几年,经常与数字打交道,张伟说,在他心中财富就是数字的增减。不忙的时候,张伟喜欢散步上班,或者骑夫人的电动自行车上班。好心情、好身体,一生平安,是最大的财富。

“公司发展壮大了,员工福利待遇提高了,我的财富自然也增加了,等于为社会做更大贡献了。”说起将来,爱笑的张伟大笑起来。

做个快乐的富“婆”

陈宁始终认为,“今天的一块钱比明天的一块钱更有价值”。把握住机会成本,将自己有限的钱变成更多的钱,让自己做个快乐的富“婆”。

陈宁是新潮的单身女孩,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就职,月收入不菲,在郑州这样的二线城市,算是一个标准的白领,2006年的时候,她拥有了自己的服装店,提起自己创业,陈宁的兴奋溢于言表:“那时候想着以后要在郑州买房买车,仅靠工资,生活过得肯定会有些拮据,趁着刚毕业对创业还有激情,就下决心加盟了一家运动装。”

陈宁的家境还是不错的。自己积蓄加上家里的资助让她实现了创业梦想。不过,刚开始父母是不同意陈宁上班同时再创业的,“想着女孩子稳定些最好,怕陈宁‘一心二用’,到时候两头都没做好。”陈宁的妈妈说。尽管家人对她的做法很不看好,陈宁的服装店在健康路上依然开张了。

陈宁创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她清楚地算过账,对自己现有的金钱存在银行有很清晰的思路:“我的存款是10万,定期存1年,利息也就1710元,即使是存上10年20年也没有投资来得划算,假如投资失败了,算是在商场中交了学费。反正是年轻,多尝试一下不是什么坏事。”陈宁说。

陈宁这样算起来不是没有道理,按照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当某种资源投入一种用途时所失去的将是其投入其他用途获得利益的机会。就拿固定资产投资来说,当你选择赚大钱的机会时,风险也随之而来,也就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成功了,投资进去的钱能翻好几倍,如果失败了,算是花钱买经验。

陈宁抢先一步,用独到的眼光占领了这家运动装的市场,“2007年初,服装店开始盈利,那时一天挣两三千块钱跟玩一样,还有我们的店员也比较聪明能干,虽说店的面积小了点,比着同龄人,我算是敢倒腾事的了。”陈宁说。她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今天的一块钱比明天的一块钱更有价值”。

可观的利润让陈宁尝到了甜头,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2008年初,陈宁有了新想法,把店面转让投资买房,因为她已经感觉到几个月的销售额是持平的,没有更上一层楼的迹象。

虽说陈宁对于干了几年服装生意有点不舍,但考虑到现实,她下定决心转让后立即买了套房,“近期该交房了,我很期待着搬进自己的新家,毕竟买房的资金是靠我自己努力挣来的,我的同龄人中,大多是在家人的资助下才买的房。”陈宁自豪地说。

餐饮店创业故事三

从小失聪,但仍立志考大学,并如愿以偿。

4岁时,连晓燕生了一场重病,从此就失去了听觉.但坚强的她坚持要到学校学习.连晓燕上的是一所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学校,老师教学主要是通过手写和手语.因为交流不便,她往往要花两倍的时间去学习健全学生所学课程,加班加点不可避免,常常要熬到深夜才能休息.看着身边的同龄的孩子都上了大学,连晓燕也渴望有一天能圆自己的大学梦,在遭遇多次考试挫折后,在20岁这年,她终于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所学专业是艺术设计.

大学毕业,面对不利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

2012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理想,但刚刚大学毕业的连晓燕由于课业优秀,很快找到了工作,只是工作岗位并不适合她。一次偶然的机会,连晓燕认识了东莞热心企业家黎平.黎平听了连晓燕的故事十分感动,决定拿出自己公司下属的一间餐厅,免费提供给连晓燕作为创业场所.连晓燕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仅自己可以锻炼,也可以为不少残疾人朋友提供就业机会,于是下定决心开办东莞第一家“失聪餐厅”.

励志创业经历

创业初期总是艰难,加上不能用言语沟通,又没有经验,连晓燕跑破了脚皮,办证、采购、招聘员工,制作宣传画册,样样都要亲力亲为.有时候别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她只能一遍遍地用手语重复,或是用笔一点点写出来.在许多好心人士的帮主下,连晓燕渡过了难关.其中,一名叫蒋鹏的热心人士,为了帮他办证,常常在工作间隙,带着她到各个部门跑.一个月下来,两个人都瘦了10几斤.

即便如此,连晓燕还是坚持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2点才睡觉,点餐、洗菜、做账、收拾餐桌,每样活她都参与.受到连晓燕的鼓励,几名东莞失聪人士陆续加入到连晓燕的创业队伍中,目前,她的餐厅里一共有9名聋哑人服务员.

连晓燕用笔在本子上这样写道,“他们从不抱怨辛苦,每天跟着我熬夜做事,我们一直互相支持和鼓励.”大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餐厅能尽快扭亏为盈,招纳更多的残疾人员工,甚至开分店,给其他残疾人提供创业机会.

铁树花餐厅,失聪人闯自己的事业

连晓燕用文字这样讲述:刚开始,许多客人第一次到她的餐厅,发现叫了几次服务员都没人回应,不免有些恼火.但得知这是一家由失聪人士开办的,都会给予理解.为了更好地服务,连晓燕在听不见的情况下,开始练习开口说话,店里许多健全的员工都被她感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她简单的词汇.奇迹出现了,不到一个月,连晓燕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词组,比如:“谢谢”、“再见”、“你好”等.现在这位失聪女孩把自己的餐厅更名为“铁树花”,寓意铁树亦能开花,聋哑人同样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证明自己,也能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