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实行二胎政策的相关论文

2017-06-13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此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拉开了生育政策改革的序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我国实行二胎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我国实行二胎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

《二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几经变化,形成现今的计划生育政策,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用工荒、性别比例等问题凸显,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劳动力资源逐步匮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生育政策亟需调整。文章通过对我国人口生育现状的分析,在运用人口需求理论基础上,对二胎政策进行讨论。实行二胎政策,适当提高人口数量,弥补劳动人口不足,有利于提高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同时,使人口性别比例回归正常水平,降低养老人口比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二胎政策;人口需求理论;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建国初期的人口增长与节制生育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1949 到1953 年之间,人口死亡率由1949 年的20‰降到1953 年的14‰,出生率则保持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 年的16‰增至1953 年的23‰,我国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人口数量控制成为人口政策的重点工作。1953 年,卫生部改变限制节育的态度和做法,帮助群众节育。1957 年我国正式公布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修正草案) ,明确指出要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节制生育政策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大跃进”式的人口生育政策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人多是好事的观点,导致了人口理论研究和节制生育宣传活动被迫停顿。1959至1961 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计划生育工作停止,广大群众的生育处于自发状态。1962 年起,全国出现了人口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在1963 年达到43.3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7 年的23.3‰升至1963 年的33.33‰。此时,人口的急剧回升和膨胀问题得到重视。196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重申加强计划生育工作。1964 年,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指导我国的人口生育政策,这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在广大农村基本未全面开展计划生育,迎来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三)计划生育人口政策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政府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1978 年3 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1980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 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入九十年代,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1991 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000 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将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向转变。2006 年12 月22日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人口生育的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

在国际上,一般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的社会、或者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90年代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预计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可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18.4%左右。预计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1.4%,且高龄人口以年均5%的惊人速度递增。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将日益突出,我国将来的养老问题不容乐观。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不得不为大量的老人服务,而老人终将逝去,严重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中国现在的年生育人口仅为1600万左右,大学招生650万,每年剩余的普通劳动力不到1000万。中国现在的在校大学专科以上的学生人数达2800多万,并计划到2020年达到3500万以上,即年大学招生人数可达800万以上.到时候中国的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与普通劳动力人数基本相当,即各为800万左右.扣除农村的劳动力,中国每年能转移的普通劳动力将仅几百万人,而退出的普通劳动力人数可达2200万。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向我国,对劳动力需求较高,而普通劳动力越来越少,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性别比不协调

中国目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均值已高达117.84,位居世界首位。而根据自然规律,男女出生的正常比值应该在103-107之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持续高位。我国1982年以后出生性别比为108.47,开始超过国际警戒值107。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除西藏和新疆外,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呈偏高态势。有15个省份的男女出生比在115:100以上,9个省份高达120以上。

三、理论基础

二胎政策符合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人口需求论。凯恩斯主义人口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把人口数量与经济危机联系起来,认为人口缩减会引起经济停滞。他认为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提高,资本系数才能增大,他主张用增加人口,扩大“有效需求”解决经济衰退。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劳动力供求水平取决于经济增长,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的充足供给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奥肯定律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快,劳动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提高,失业率降低;反之,经济增长速度慢,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也认为,劳动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经济“自然增长率”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学家汉森认为人口增长会催生技术,促进投资与开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David E. Bloom 和Jeffrey G. Williamson 利用经济增长模型以东亚人口发展为实例的研究极富启发意义,他们指出人口的转变过程中,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人口转变初期,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比例小,抚养负担过重,不利于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断攀升,并由此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此阶段为人口红利阶段。当生育率与死亡率水平相当时,人口转变趋于稳定,对经济的影响趋于中性。他们的研究显示,在东亚经济奇迹中,人口转变因素即人口年龄的红利因素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1/3~1/2。而我国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部分得益于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获得的人口红利。因此人口需求理论认为,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人口有一定需求。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之路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福利增长为导向的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动态均衡过程。人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既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又实现人口赖以生存的经济与社会和谐。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必须得考虑全盘因素,牵一而发动全身,结合具体国情情况,符合特定社会背景与历史意义,综合分析个人、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发展层面,应对我国复杂的人口与经济社会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人口众多、资源稀少、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依然是中国最基本、最突出的国情。在控制生育政策下,实行二胎政策,稳定合理的人口生育水平,保持人口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当前,我国实行二胎人口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第一,应对“用工荒”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刘易斯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窗口关闭的前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已经转移出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剩下2481万人,而且基本为难以转出的老弱病残。2009年开始中国内陆地区纷纷呈现出“用工荒”的苗头,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也未能“幸免”,仅在重庆,就有百余个工业园出现“用工荒”。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人口红利期后,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消费人口比例提升,生产性人口比例降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削弱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二胎政策的实现可以弥补经济持续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不足,解决用工荒问题。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二胎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在合理范围内提高我国人口数量,从而提高劳动力数量,解决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人口比例不协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有效解决性别比偏高问题。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从生育意愿的价值体系上看,中国传统的生育意愿表现为早、多、男的生育价值体系。当个体生育者在“早”、“多”这两个方面由于整体的计划生育政策无法实现的时候,更加趋向于选择男孩。在目前我国人口数量控制仍然严格的前提下,新生人口性别被“人为性”扭曲,性别选择影响人们生育价值观,致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我国人口的历史数据统计提供了证据,我国1950、1960 年代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不仅正常,而且十分稳定,它基本不存在性别比例上的偏失。但自1980 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后,大多数年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都在110 以上,明显地偏离了人口出生比例正常值,且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逐年攀升。二胎政策的实行,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生育选择权,遏止生育性别选择和性别歧视,降低性别比例,使人口性别比例回归正常。合理的人口性别结构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问题。多年推行的以“一胎化”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人为地打破了人口替换正常规律,人口结构问题开始凸显,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未富先老”问题在我国开始出现。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为5000~10000 美元,社会保障问题在我国更加严重。我国人口的比重在2010 年就已经达到了国际老龄化标准—65 岁及以上人口占7%。若我们继续实行较低人口生育率的一胎政策,总和生育率为1.35,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空前加快,到2020年将会陷入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困境,到2050年将高于同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老年人口比重将是印度的2倍。若我们选择折中的二胎生育政策,总和生育率为1.85,人口老龄化虽仍不可避免,但可大大缓解人口老龄化引来的社会负担,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减轻因为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需赡养人口增多、劳动力人口减少、中青年负担危机。有利于开创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与社会环境的和诣。

五、结语

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方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数量起到重要作用。但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只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并不能作为长远的人口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胎政策的开放有利于在保证人口质量基础上提高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之路,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生育工作的密切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口。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适度的人口总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行二胎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必要的人力资源,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人口、社会、经济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人口又是关键因素。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康也是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基本保证和防止人力资本丧失的重要手段。在实行二胎政策基础上,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显明,周伟.独生子女家庭二胎政策与生育权平等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1).

[2] 刘静.基于人口学理论中国开放生育二胎生育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5).

[3] David E. Bloom,Jeffrey G. Williamson:“Demographic Transitions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NBER Working Paper No.6268 November,1997.

[4] 陶斯文,杨风.循环经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特区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汪妍,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硕士(应用社会学)。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我国实行二胎政策的相关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