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知识拓展

2016-11-12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让我们把自己过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幽微细节重新审视,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从而把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身的思维触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层,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显现其并不平凡的教育意义。

“邯郸学步”是个成语,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有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姿势非常优美,便慕名前往去学习人家走路,结果是没有学会人家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先走路的样子给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来了。这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作文教学,想到了我们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的误区和一些仍在坚持的做法。

记得有位知名的作家给自己上中学的女儿设计了十多篇文质兼美的“范文”,“范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到各种体裁,表达方式也是面面俱到。女儿考试的时候只需要根据作文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便确保符合要求,最后也会取得不错的“分数”。无独有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当中,有些教师也让学生去背诵“范文”,去改写、仿写“范文”,特别是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改写“范文”,偶尔的几次也许会对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有益,特别是在仿写的时候不去生搬硬套,不去变相的抄袭。但是,长久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文品和人品。

也曾经看过一位著名教师上的作文课。作文的要求是围绕“答案不唯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作文。由于是借班上课,他要求作文第一节写今天给你们上课的老师,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对这位教师外貌、神态、语言等的描写,第二节写这位老师出的问题:“8+4= ”、“55+5= ”,学生们给出了答案后老师却给出了其他的答案“1”,由此产生的疑惑进入第三节的书写,第三节老师给出的理由是:八加四等于一年,五十五加五等于一小时。到了第四节的写作内容是老师又给出了像八角加两角等于一元,七百克加三百克等于一公斤的题目。第五节学生写出了本次作文的主题和本次课堂作文的感受包括对人生的启迪。整节课学生在边讨论边写作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篇结构清晰、主题明确的写作活动。我自己也曾经上过这样的一节课,作文要求写《我的》(要求写一个人),我也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引导学生写作:第一节写对某人的描述,包括外貌、性格等,第二节列举一个事例写某人对自己的爱,第三节再列举一个事例表现他(她)对自己的关爱,第四节开始抒发感情,写对这个某人的感激之情。这样写作,文章的思路是清晰了,可是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了。

我在想,以上几种情况都是新时代的为师者在教育学生“邯郸学步”。不管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背诵“范文”,还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去“填充”文章,都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有害无益,学生写出的文章要么千人一面,要么缺少创造性。

作文教学不能教学生邯郸学步,作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拓展作文的思路,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而且能够感受到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行。作文教学中教师切忌给学生订出写作框架,文章没有写作框架并不等于没有清晰的思路。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最好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淡化作文的痕迹和写作技巧,使学生在多读多写多改的潜移默化中习得作文的技能方法和思想。毕竟学生们能够把生活写入文章,让文章表现生活,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独到的所见所思才是学生最愿意做到的,也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