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蚕豆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开沟整地、播种、种子处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等方面内容,以为蚕豆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豆;栽培;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蚕豆喜温暖湿润气候,有一定抗寒力,对土壤要求不严格[1]。鲜嫩蚕豆粒食味甘美,是春末夏初蔬菜中的时令佳肴;鲜茎叶质地柔软,养分含量高,腐烂快,是农田优良的绿肥。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鲜食蚕豆品种要求荚形大,商品性和食味好,首选品种为大粒1号、慈溪大粒1号,粒型较阔薄,百粒重100~120 g。
2开沟整地
蚕豆是深根系作物,播种前需要进行精细整地,可使土壤松软,有利于根系扩展和根瘤的形成。一般选用耕层深厚、质地较轻、排灌条件好、肥力较高的田块,在晚稻腊熟期排干田水,晚稻收获后及时清除稻草,进行翻耕整畦[2]。畦宽70~80 cm,沟宽30 cm;每畦2行,行距40~50 cm,株(穴)距20~25 cm。
3种子处理
播种前经选种,晒种2~3 d,用0.1%钼酸铵溶液浸种24~36 h,然后沥干待播。播种前用根瘤菌接种,可提高产量。接种方法有土壤接种和种子接种。土壤接种是从上年种过蚕豆的地上运约50 kg的表土,于播种时均匀撒在播种沟内。种子接种是在播种时将根瘤菌粉加水稀释,再与种子拌匀即可播种。并随播随盖土,以免根瘤菌被阳光直射杀死。
4播种
播种需选择适宜时期,一般播种量为75~90 kg/hm2。在10月中下旬播种,每孔播籽1粒。
5密植
蚕豆不耐高温,对光照较为敏感,花朝强光方向开放,一般朝南方向的蚕豆结荚要比朝北方向的结荚多,栽培以南北行向较好。适宜的播种密度应根据栽培目的、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因素而定[3]。通常适宜密度掌握在9.9万株/hm2,实行单粒或双粒播种,用种量为75~90 kg/hm2(单粒)。
蚕豆产量由蚕豆分枝数、每枝结荚数和百荚鲜重3个要素构成。因此,可通过以产定株的方式来确定密度,一般蚕豆每株有效分枝5个左右,每个分枝结荚2~3个,单株结荚10~15个(约500 g),产量水平在10.5~15.0 t/hm2。
6田间管理
6.1适时灌水
蚕豆喜湿润但忌涝害,灌水应掌握速灌速排,切忌细水长流、慢灌久淹[4]。苗期需水量较少,播种后土壤干旱时要浇水促出苗,齐苗后灌1次跑马水。花荚期对水分需求量大,一般要在初花期、始荚期、鼓粒期各灌水1次。
6.2科学用肥
蚕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生产100 kg籽粒,约需吸收氮7.8 kg、磷3.4 kg、钾8.8 kg、钙3.9 kg和适量的微量元素。由于蚕豆根瘤菌有固氮作用,一般可自身解决需氮的2/3。因此,蚕豆的施肥原则是“适量施氮,增施磷、钾肥”。
6.3防旱、防涝
蚕豆对水分很敏感,既怕旱又怕涝。若田间排水不良,则根系发育不良,且易发生立枯病和锈病。如遇干旱,尤其开花结荚期,对产量影响更严重。因此,应根据生长需要,及时排灌,确保丰收。
6.4整枝打顶
6.4.1去除主茎。虽然蚕豆分枝能力较强,但主茎一般不能结荚,即使结荚也较小。当豆苗第3片真叶完全展开后,摘去主茎心叶,促基部分枝[5]。力争冬前单株达到5个左右的健壮分枝。
6.4.2整枝疏苗。蚕豆虽然具有良好的分枝习性,但并非所有分枝都能结荚或结很多荚。因此,及时整枝疏苗,才能保证合理的密度,应去掉无头枝、弱技、病枝和迟发枝。
6.4.3摘除顶心。蚕豆开花结荚由下而上,从下部到上部结荚数逐渐减少,易脱落。如不及时打顶,养分大量输送到上部,从而造成中、下部花荚脱落,不能结实。
6.5除草
在杂草1叶1心时,用15%精稳杀得900 mL/hm2防除。鲜豆荚采收前15 d停止用药。
7病虫害防治
7.1病害防治
蚕豆易感赤斑病、锈病和枯萎病。防治方法如下:一是采用轮作制栽培;二是药剂防治,在病害始发期进行防治;三是及时拔除病株;四是清除杂草,消灭虫口传播病毒[6]。苗期、成株期都可以被赤斑病危害,发现病株,数量少要及时拔除;数量多可在发病初期用70%代森锰锌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l 000倍液,全株喷雾,隔7~10 d防治1次,用药2~3次,药剂宜交替使用。锈病可用粉锈宁1 500~2 250 g/hm2防治。枯萎病可用50%多菌灵800~l 000倍液喷防。
7.2虫害防治
蚕豆虫害有蚜虫和蚕豆蟓。蚜虫在苗期危害较重,此期防治有利于防止病毒病发生,能取得一举双治的结果。防治蚕豆蟓:①杀灭成虫。在初花期或盛花期的晴天中午,待开花后,用40%乐果1 0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后喷第2次。②灭初孵幼虫。蚕豆蟓产卵后10 d左右进入盛孵期,在大田生产中喷药的最有利时机为接近终花期,用20%敌敌畏乳剂800~1 000倍液喷雾。
8采摘
采摘应适时。采摘期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采摘越早、售价越高。在下部鲜荚基本成熟、籽粒饱满、呈白绿色时,即可分批采摘上市。蚕豆成熟后,自下部豆荚开始采摘。
9参考文献
[1] 陈海玲,郭媛贞,李碧琼.蚕豆外引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32-33,37.
[2] 林永忠.鲜食蚕豆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0(2):27-28.
[3] 葛琴,徐月华,陈蓉,等.蚕豆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0(1):93.
[4] 刘世明,席继忠,卜常林.蚕豆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109.
[5] 刘秀珍,赵为芳,牛平,等.蚕豆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8(7):12.
[6] 田孟强,伊秀锋,黄先祥.蚕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