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励志故事

2017-01-12

苦难与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定会倍懂珍惜,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关于学习励志故事。

关于学习励志故事1:带经而锄

常林,字伯槐,汉末河内郡温县人。他年幼时,就表现出超过常人的机智沉稳。有一次,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一进门看见常林,就问:“伯先(常林父亲的名字)在家吗?你这孩子见了长辈怎么不下拜?”

常林说:“你是客人,应当尊敬,但你当着别人儿子的面直呼其父的名讳,这样不懂礼貌的人我为什么要下拜呢?”

别人听说后,都认为这孩子不平常,以后一定有出息。

后来,常林因家境贫寒,就搬到上党郡的山野间居住,自己开垦荒地耕种。他非常好学,下地干活还带着经书,干活的间隙,就拿起书来读,十分用功。

有一年,上党郡正逢大旱,煌虫成灾,邻居的庄稼都被惶虫吃光了,惟独常林的地里未受损失,获得丰收,他就把所有的邻居都喊来,把收获的粮食全都分给众人。

过了几年,并州刺史梁习推荐常林及一批贤士任各县县令,常林任南和县令,因政绩突出,治理有方,逐步升迁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后一直在朝为宫,直到八十三岁去世。

后来,“带经而锄”这一典故,用来称誉人贫而好学。

关于学习励志故事2:高凤流麦

东汉时,有个读书人名叫高凤。他的父母都是种田的,因为家里十分贫穷,他小时候没钱进私塾读书,只能到邻近的富家去借书读。富裕的邻居起先不肯借给他,后来看到他确实十分喜爱读书,才答应借书给他。

高凤借到书后,读书非常用功,没有多少时间,学业很有长进。到了青年时代,高凤学识很渊博,在他家乡南阳一带也小有名气了。

高凤读书的时候十分专心刻苦,他不但白天读,晚上读,而且经常因为读书读得入迷,而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

童年时,他一面看书,一面放牛,结果连牛逃走了也不知道;少年时,他带着书本下地锄草,他一面背书,一面锄草,结果草没有锄掉,庄稼倒锄掉不少;他结婚后,有一次,他的妻子下田之前,把收割后打下来的麦子晒在庭院里,拿了根长竹竿给丈夫,对他说:

“麦子晒在院子的场地上,你坐在门口看着,别让鸡来糟蹋麦子。”

妻子走后,高凤便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不一会儿,刚才被他赶走的几只鸡又来啄食麦子了,可高凤沉浸在书中,根本忘记了赶鸡的事。

当时时值初夏,天气多变。他妻子下地的时候还是大晴天,不过一个时辰,天空中突然一阵乌云飘过,刹那间天昏地暗,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晒在场地上的麦子随着雨水流进了场边的沟渠。可是,高凤却完全忘记了看管麦子的事,他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拿着经书,口中念念有词地读着,麦子被雨水冲走了,他一点也不知道。

没过多久,风停雨歇,太阳又露出了脸,时间也到了中午。高凤的妻子从田里回来,看到场院里一片狼藉,而丈夫却仍端坐在矮凳上诵读,大声责问说:

“让你看麦子,刚才下大雨,为什么不收进去?你看,现在这么多麦子被雨水冲得只剩一点点了!”

“刚才下过大雨吗?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高凤如梦初醒地说。

“你呀!真是个书呆子!”妻子说。

不久,这件暴雨流麦的奇闻很快传了开去,成为人们茶余酒后的笑谈。但高凤不以为意,仍我行我素,又过了十多年,他终于成了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儒。

后来,“高凤流麦”这一典故,用来称羡读书专心致志;或者用来嘲谑书呆子。

关于学习励志故事3: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对《左传》、《老子》等经典都很有研究,因此被当时的读书人奉为“一代儒宗”。

董遇年轻时家庭境况并不好,他除了读书,还常常和家人一起去田里耕作,有时也出门做些小买卖。但无论是下田耕作,还是做小买卖,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些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的哥哥董季中常常笑他是个书呆子,街坊邻居也跟着笑话他。可他不管别人怎样讥笑,依旧我行我素。

汉献帝兴平年间,董卓擅权,挟持了汉献帝,威逼群臣,阴谋篡位,一时天下大乱。董遇为避战乱,与哥哥董季中弃家技靠了将军王煨。

建安初,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朝廷纲纪稍有恢复。董遇因学识渊博,被征召为黄门侍郎,不久又被选为汉献帝的侍讲官,专门负责向汉献帝传授各种经典。汉献帝很钦佩他的才识,对他十分信任。

当时,有不少儒生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都婉言拒绝,对他们说:“你们若要拜我为师,就一定要把各种经典诵读一百遍。”

“为什么要读一百遍呢?”有人问。

董遇笑笑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一百遍书,书中的意思难道还会不明白吗?”

有人说:“可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怎么办呢?”

董遇说:“可利用三余来读呀!”

“那什么是三余呢?”又有人问。

“冬天,是一年中最空余的时间。晚上,是一天中最空余的时间;阴雨天,是平时最空余的时间;你们只要好好利用这三余来读书,怎么会没有时间呢?”

那些想拜董遇为师的儒生听了,都感到获益匪浅,一个个都很满意,告辞离去。

由于董遇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收的学生也很少,他所注释的《老子》和批点的《左传》都没能留传下来。然而,他的“三余读书”的刻苦精神一直留传下来,受到历代文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后来,“三余读书”这一典故,用来勉励读书人要珍惜光阴,抓紧时间学习。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