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时事论文范文

2017-04-09

时事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与桥梁,恰当地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时事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史论结合 紧扣时事篇一

摘要:《概论》课程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它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又与今日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直接关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也能促使他们更加深入思考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追求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概论》;理论史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76-02

一、引言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门课程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①,是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及科学理论的重要钥匙。学生在完成《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后,对《概论》中涉及的相关史实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又需要有足够的事实支撑才能令学生有所收获。为了改变学生对该课程一贯的“枯燥无味”的印象,令他们在学习相关理论之余能够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便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照本宣科,必须大力拓展相关外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的实践中,除了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网络教学的功能应用之外,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回归到《概论》课程的教学原旨上来,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与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在革命与建设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扮演和发挥了什么样的角色与作用?如何认识在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遭遇的挫折?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等等。唯有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了解整个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及成就,才能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为日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坚持这样的方法:吃透理论、深入史实、结合时事、分析思考。既有对教材学习要求的落实贯彻,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及思考深度,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②的目的。缺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二、吃透理论,思想引导

作为大学四门思想政治课之一,《概论》具有非常鲜明的理论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理论。它既有深刻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发展的艰辛过程,又可以结合他们的亲身体会分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变化,更可以引导他们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社会走向,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职业设计,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在课程的教学当中,笔者始终将理论的讲授放在第一位,只有吃透理论,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积极意义,才能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与树立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概论》全书有十五章,前两章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我党思想路线的精髓,是整门课程的总括;第三四章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的重要理论;从第五章开始,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但在论述过程当中,又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与主张,探讨相关的理论发展过程,形成前后呼应的讲解体系。因此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当紧扣这一设计思路,分析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具体内容。

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成果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我们在讲解当中必须反复强调及用事实证明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在学理逻辑上对学生分析清楚,中国近代的问题,是对外驱逐侵略、对内实现民主的问题,但无论是立宪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早期共产党人中的教条主义者,都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片面地以为引用别国的理论就可以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最终可以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一方面它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③,另一方面又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为中国革命的实践与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方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学生在理清这一思路之后,自然会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想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并在结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继续思索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影响。

三、深入史实,有理有据

理论的探讨是《概论》课程的基础,是《概论》课程的骨干,而具体历史事实的描述与分析,则能使得整门课程变得有血有肉,变得鲜活起来。虽然《概论》课程中涉及的历史内容,部分已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有所涉猎,但许多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革命斗争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等等,都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理论分析的重要史实。

在近三年的授课中,笔者十分注重结合历史事实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例如在第一章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讲授过程中,首先对毛泽东本人的生平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特别是结合其思想的变化过程,分析当时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联省自治思想到共产主义信仰的选择过程,并结合近代中国革命进程的成功与挫折,探讨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成果。在课堂讲解之后,又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及在课堂上播放50分钟的毛泽东生平纪录片,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本人及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学生都反映,过去对毛泽东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领袖”这一模糊概念之中,对毛泽东思想也没有什么认识,通过讲解与影像资料的结合,有了比较多的背景知识,再学习毛泽东思想体系,便感觉熟悉与亲切了许多,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学习的体会。 在讲解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党的错误与挫折。在这一问题上,首先是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去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和分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结合教材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等章节,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错误发生的原因和加深认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其次要注意科技时代给学生带来的海量信息与复杂情势,要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与疑惑,尤其是他们在网络上了解的许多违背史实的言论,要用充分的历史材料回应,才能令学生学有所获,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思想信仰。

四、结合时事,课堂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结合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增长的矛盾变化而增添新的内容。因此在结合史实讲解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必须结合时事与社会的发展,拓展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深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个尝试,每次上课都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分享一周以来的重要时事要闻,内容包括党的重要会议与政策、社会热点新闻与问题、学校新闻动态等等,或者让学生自主发言,与大家分享他最为关注的时事要闻。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迅速调动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引发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三是为课程的讲解引入,提供了很好的主题与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一定拘泥于讲授的进度,可以结合相关的时事,启发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章节,或者是相关主题的研究著作。这样的方法,往往可以触发学生在专业以外的兴趣,对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不错的效果。

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④这一言论不仅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当时课程内容正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笔者便结合这一问题分析了农村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⑤一书。课后,这一问题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止,并且有几位同学以“大学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取向”为题,参加当年的“挑战杯”比赛。可见这一教学尝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也能令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思考,行诸于文

在《概论》的课程教学当中,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落实为文字,将他们的思考系统化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概论》课程当中实践教学的要求之一。在笔者近三年的教学中,先后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谐社会”、“人文科学与文化建设”等题目,要求学生或是撰写专题论文,或是以团队形式编辑PPT,以实体成果的形式,展现他们的理解认识。

例如在2012年秋季学期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个人为小组,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为题编辑PPT,并用六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集中展示。由于有竞争的压力,许多同学都绞尽脑汁,在PPT的材料、版面设计、色彩、视频方面下了比较多的功夫,展示的效果十分突出。而这一作业的更大收获,则来自于PPT的编辑过程中,不少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发展变化,有了更多深刻的体会,他们在作业中都有提到,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并没有注意过家乡变化的问题,反而是在作业之中,通过改革开放前后资料的收集与对比,有了更多的亲身体会,也更加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这一效果,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无疑更为贴近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作业的写作过程当中,笔者还强调专题论文必须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进行写作,如引用他人成果必须注明出处、版面与章节的设计安排要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等等。由于不少学生尚未在专业的学习中撰写论文,因此这样的训练不仅让他们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也逐步培养他们在学习当中正确的态度与作风。这样的习惯,亦将成为他们大学学习生活的宝贵财富。

六、结语

《概论》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相关理论的分析与讲解,它应该融入到大学教育的体系当中,为培育符合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而努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公民标准的道德品尚,是我们培育学生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不可能全部达到这些要求,但在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分析能力上面,应该要做更多的努力。

通过对《概论》课程理论的深入分析与讲解、对中国近代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过程的具体把握、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分析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的研究与表达,是我们在今天推动《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与体会,所有改革手段的目的,都是要进一步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与作用,让学生在课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为他们的思想成熟与发展提供动力和帮助,为我们未来的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

注释:

①为行文方便,下文均以《概论》指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9年中央16号文件。

③何萍:《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种传统――从20世纪初的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争谈起》,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④《王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摇回不去家乡是悲剧》,凤凰网网址: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1lianghui

/content-4/detail_2011_03/08/5025815_0.shtml。

⑤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3YJC770056),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资助(wym11020)。

作者简介:吴昱(1981-),男,广东电白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改革变迁。

时事教育中“时事播报”的运用篇二

摘 要: 时事教育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时事教育的方法很多,时事播报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本文对时事播报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分析了如何操作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发挥时事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时事教育 “时事播报” 操作方法

一、中学时事教育的定义

中学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中学生进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具体来说中学时事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影响,在受教育者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的学习和宣传,使受教育者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过程。①

二、中学时事教育的特点

1.内容广泛性。由于时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丰富、广博,种类繁多,涉及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种类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2.方法多样性。由于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丰富、广博,决定了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王明泉认为可采用:(1)时政演讲;(2)新闻分析;(3)小记者招待会;(4)报刊摘评;(5)时政沙龙;(6)时事点评;(7)时事辩论;(8)时政报告;(9)时政板报;(10)时政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②樊海珍认为可采用:(1)组织收看;(2)专题讲座;(3)新闻快递;(4)时事竞赛;(5)擂台赛;(6)答“记者”问;(7)创办手抄小报;(8)笔记展评;(9)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③

3.教学趣味性。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涉及天南海北,包括各种奇闻逸事、各地风土人情,从而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新鲜感和乐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新闻时效性。中学时事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内、国际的时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热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在进行中学时事教育时紧跟时代变化,把握当前热点,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5.对象的特殊性。中学时事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接受教育时期,可塑性强。面向中学生的时事教育,应当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详尽丰富的数字和材料,让客观事实本身来说话,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中学的学习生活实践,逐步使自己成熟起来。

三、中学时事教育的重要意义

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时事教育既能使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保证每周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相关的专题教育”。⑤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必须提高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⑥2004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⑦

四、时事教育中“时事播报”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时事播报的进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朗读几条新闻,不管学生所读是何内容,都不加以点评。这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也不能达到时事教育的目的。

我认为,要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闻的选择

时事播报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一个符合政治课需要的新闻。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通常就会从他自身的兴趣出发选择新闻,如男生可能选择NBA的新闻,女生就可能选择娱乐新闻。很明显,这些新闻不一定是政治课时事教育所需要的新闻,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符合政治课需要的新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选择新闻。

1.实效性。时事形势有着新闻性的特点,在运用时事教育时要抓住时间的特点,新闻强调一个“新”字,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去进行选用并讲解。因此,要指导学生选择最近发生的事件,而不是陈年往事。

2.典型性。在众多的新闻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最具有特点、最典型的新闻进行播报。时事新闻的选择要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选择近期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的发展情况及对国际形势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容。⑧

3.实际性。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新闻,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⑨

4.正面性。选择的新闻应充分体现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成绩,宣传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新闻的讲述

学生选定新闻后,还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述完成时事播报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是简单地让学生朗读新闻后就大功告成的,这样做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前所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不能充分发挥时事播报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在学生新闻讲述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播报不应“读”,而应“讲”。面对一条完整的新闻,学生要在规定的有限的时间内播报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不能通篇朗读,而要事先对整个新闻进行加工、整理,以求用简短、有效的语言把新闻讲述清楚。这样操作,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自己所讲述的新闻印象更加深刻。

2.新闻播报不应满足于“讲”,而应重视“想”。时事播报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时事的层次,还应结合时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讲述新闻完毕后,还应要求学生针对此新闻,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此步骤,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条新闻所蕴涵的道理,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新闻播报不应只是学生讲,教师也应讲。学生限于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时不能准确地理解新闻,讲述的内容可能有偏差之处或不足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讲解点评。教师通过对学生整个时事播报过程的讲解点评,一方面可以指出学生的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全体学生对此条新闻的理解水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其他需注意的一些细节

1.学生讲述的仪态。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演讲的技巧,及时指出学生在新闻播报时不正确的仪态,尽量帮助学生学会落落大方地进行新闻播报,克服诸如害羞、笑场等负面情况的出现。

2.注重活动的参与面。要发动全班同学参与时事播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千万不能固定指派若干学生充当时事播报员。

3.教师点评要公正客观。教师在点评时应就事论事,对每个学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教师还应加强时事方面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这样才能做出公正、客观、精彩的点评。

4.活动应循序渐进。学生的能力与情感也不是一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时事播报的不同要求,让学生逐渐提高水平,锻炼能力。

5.活动应尽量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对学生所讲述的新闻,要认真寻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之处。尽量让学生把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分析新闻所弄懂的道理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

注释:

①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优秀硕博论文库,2006:5.

②王明泉主编.中学时政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32.

③樊海珍.时政教育“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8):37.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⑤国家教委.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R].教基厅,2000.

⑥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R].教基厅,1993.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⑧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优秀硕博论文库,2006:4.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R].教基厅,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明泉主编.中学时政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范树成,周淑萍编写.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冉汇真.中学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涪陵师范学院报,2002(3).

[6]李树青.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的关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01).

[7]安然.中学时事教育研究,优秀硕博论文库,2006.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