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礼仪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开花,那么你们知道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是怎样的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
政治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是极少谈论政治的。曾经有很多美国人问过一位留美教师一个尴尬的问题:“你在你们国家可以随便说话吗?”一个简单的提问却反映出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很少谈及政治。事实是否如此呢?
当然美国朋友口中的“随便说话”指的应该是言论自由。中国人当然有言论自由。但拥有含蓄美的东方人,很多时候把自己对政治的态度隐藏在心底深处。而中国素来有“沉默是金”的古训,凡事要紧闭口、慢开言,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要适时地“三缄其口”,要学会“守口如瓶”,告诫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勿谈时局、淡漠政治,以免惹火烧身。
虽然在当今的东方,像日本、韩国、印度等多党制国家,媒体在批评政府、曝光领导人贪腐及绯闻等方面与西方并无多大差异,就是在中国,情况也非昔日可比。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般人对一些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保持沉默在东方国家确实极为常见。
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政治是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在美国,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历届政府发动的战争,认为战争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灾难。对于总统大选,美国人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甚至很多报刊也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选举内幕。
商务谈判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尤其是进行商务谈判(business negotiating)时,讲求以静制动,喜欢保持沉默。以至于美方代表误认为中方代表缺乏热情,怀疑他们对谈判项目不感兴趣了,甚至抱怨中方代表为什么沉默不语老是只坐在那儿呢(“Why are they just sitting there?”)?相反,中方代表也常常对美国人的大声说话而恼火,有时误认为对方生气发火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认为,说话中间间隔一段沉默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对方思考问题,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更要保持沉默。所谓“三思而后行”,即要冷静地思考。然而,有时东方人故意采取这种保持沉默的方式给西方谈判对手留下一个“迷魂阵”。因为西方人不知道这种沉默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拒绝?是默认?还是犹豫不决呢?“沉默”已使谈判陷入僵局,而他们又总想尽快打破僵局(break the ice )达到谈判的目的。东方代表正是靠着这种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积极图快的性格,迫使他们在商务谈判中作出让步。
工作
在东方,作为一种积极的交际方式,沉默在人们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大部分人信奉“沉默是金”的古训。
比如在会议上,领导人发言后经常会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尽管大家心里装着不少点子,但当场大部分人都是保持沉默。在这种情况下沉默是为了显示对领导的尊重并保全其面子。当领导对下属进行严厉的训话时,下级总是低着头沉默不语,这是对领导的尊重和畏惧。
在西方,情况经常是全然相反。在电视、电影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员工和领导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为了某一个方案在开会时争得面红耳赤。领导从来不会因为某个员工提出和自己不同的观点而对其怀恨在心。恰恰相反,在西方,大部分领导都希望能从下属那儿听到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真理越辩越明”,鼓励大家要有创新意识。
在西方,领导有时候也会对下属训话,但下属的反应和东方则差别很大。如果领导“所言极是”,他们会耐心聆听并和领导交流自己当初的想法。如果领导“所言不是”,他们则会当场指出,根本不会涉及“面子问题”。
总之,在西方,领导和下属的地位是平等的,领导不是高人一等,下属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领导见了下属也会主动打招呼,和他们打成一片。
学习
在东方,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体现为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学生是听众,他们会非常安静的倾听。遇到自己听不懂的,一般也不会当堂向教师提问,就算个别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也会选择在课下和教师单独交流。
其实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照顾学生的感受并给他们制造一些发言的机会,比如教师通常会问:“大家哪里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但提出问题后,教师看到的通常是几乎全班同学的沉默和刻意的目光躲避。
这种情形让很多初次来东方国家教授语言的西方教师感到不可理解。西方的课堂尤其是一些讲英语国家的课堂上,在东方人看起来有点秩序混乱,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很多去西方留学的东方学子感到西方学生太粗鲁,不尊重教师,而大部分东方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也令西方教师和学生认为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态度冷漠,置教师于尴尬的境地。
日常生活
沉默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其社会功能很多。除可表接受,不肯定或拒绝等意义之外,还可以有表示孝敬、尊敬、顾全面子的作用。
在东方,当父母与子女有观点冲突时,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经验、是权威,子女就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子女在拗不过家长的情况下,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沉默不语。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实在静静聆听他们的教诲,愤怒和不满会随着孩子的沉默而烟消云散。
而西方的孩子,在和父母意见相左时,也会条理清晰地讲出自己的态度和理由。西方人在与朋友相处时非常直接,优点会当面赞扬,缺点也会当场指出。而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会特别注意“面子问题”,希望别人给自己台阶下,所以也会特别会为对方考虑。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在表达不满或建议时,他们也会仔细考虑自己的措辞。
- 9 - 离开时的礼仪
喝完咖啡,起身离开时,记得要对邀请的人和做咖啡的人表示谢意。如果是在咖啡馆,店员对你说欢迎下次光临时,则要微笑点头示意,有熟悉的店员店主更加要招手说再见!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
1话题禁忌
西方人注重个体、个性和个人隐私,谈隐私是西方人最大的禁忌。话题忌讳较多,比如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私事都是不允许别人打探的,否则就会被视为在侵犯他们的私人空间。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中国人直言不讳的事,比如,在中国谈谈月收入是常有的事。所以西方人到了中国,对中国人问他“去哪儿啊”、“昨天都干了些什么啊”等问题感到很奇怪。由此可见,禁忌有非常明显的文化、民族及地域特征,它甚至还受到个人的心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要多了解这些现象避免教学中及与留学生交流的时候的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2政治、历史等
政治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现在多数留学生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他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与我们有很大差异,而且彼此的国家之间总难免会有摩擦,加之同有些国家还存在着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尽量回避这些话题,不要谈政治问题,历史等相关问题,免得激起留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忌说“死”和“性”
“死”是全人类共同的归宿,对于死者和生者来说,死亡都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是残酷的,是人们恐惧和忌讳的话题,所有国家的人都忌说“死”因此在交际中不要轻易出现死这一字眼,必须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往往采用较模糊的概念来表达,用委婉语使死亡的色彩更淡一点。如:汉语中用逝世、仙游、走了、驾鹤西归等词。再如,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这也是西方人弄不明白的“红白喜事”的由来。西方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来自于宗教、航海、戏剧等方面,表达了人们一种良好的愿望,要去天堂。“性”是人们忌讳的话题。人们对自己的器官和自己的生理行为,都持避讳的态度,特别是对性器官和性行为的词语东方民族都不会轻易提及这个问题。很开放的西方人也是讳言跟“性”相关的问题的,经常使用委婉语。这些共同忌讳的话题在涉及到时,可以作为知识作以简单的介绍,免得为沟通带来不便。
4忌谈宗教信仰和神灵
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很多人有宗教信仰。这也是人们普遍不谈的话题。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类话题在语言上要掌握好分寸。
5 赞美与自谦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 中国人提倡谦虚,如: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通常会说:“您贵姓?”;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别人的儿子则是“令公子”等。在得到别人夸奖时,常说“不敢当”、“过奖”。西方国家,历来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对事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会特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得到别人的赞美时,从来不掩饰自己喜悦,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
有一则笑话反映了中西方在对于谦让的不同理解。会中文的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中国人:哪里,哪里。外国人:鼻子、眼睛和嘴。这实际反映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民族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差异。而这种谦逊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教师应该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在教学中逐步把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这些文化差异,不能任留学生其用母语的思维去理解、判定汉语的语境。
6数字的好恶
数字的好恶,各个民族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比较喜欢双数,像6、8和10,因为8与“发”谐音,还有“六六顺”的说法,“十”则有完美的意思;4和死谐音,就比较讨厌了。由于《圣经》中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西方人忌讳“十三”,甚至星期五和每月的13日也被忌讳,认为这些数字包含着凶险。却对“三”和“七”很喜欢,认为这两个数字吉利。数字虽是小问题,但却影响着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与数字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有所考虑,避免误解。
7“老”在中西方的差异
在不同文化的国家,人们对老的表达也不同。在中国,老人是受人尊敬,尊老爱幼历来是中国人的美德,老是阅历深,成熟之意,所以中国的老年人并不会因为别人直接称呼他们“老人家”而生气,反而认为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个“老”字是对他们的恭敬,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总等等。这些词对老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而在西方国家,不像中国文化有“敬老”的习俗。在竞争激烈的西方社会,他们意识中的老就是不中用的意思,失去了跟别人竞争的能力,被社会所淘汰。为此,西方人忌讳言年老。那是对人家的一种冒犯或者轻视,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表现。在我们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歧义的产生。
8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劝告和建议的时候,措词非常婉转,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像我们那样的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讲课时对这类词语的应用要把握好尺寸,以免引起误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气氛。
9其他
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聪明的象征;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这些差异时不时地发生着文化碰撞,尤其是言语上的,要多加注意,否则很有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敌意,对教学极其不利。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产生发的原因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产生这种文化负迁移的因素诸多,但是,从两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总结。一是客观角度上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之间交流的负迁移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二是从主观的角度上面来看,这种文化负迁移时跨文化交流之中的一种心理过程。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调查针对文化负迁移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们抽取50位外资和合资企业的员工,还有100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此来做了一份问卷调研。这次问卷调研的主题就是“是否具有文化交际的经历”,通过对这次问卷的各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到了一些数据;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9.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61%,相反,在在华外资和合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当中,表面文化负迁移的平均率为30.5%,深层文化负迁移为40.5%。通过这些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负文化迁移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从获取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文化负迁移的程度还和人的因素有关系,为了进一步的在这方面做出准确的分析,我们又通过采取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文化程度高低决定目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在文化交流之中,言语之间文化障碍就越小。在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之中”,文化适应被分为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两点。虽然,在跨文化交流当中,负文化迁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把负面影响降低。四、文化交流中的适度文化移情能否突出母语文化的束缚,接受其它文化,是款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关键所在,同时,在这种文化迁移当中,文化移情则具有必要和可能的两大特性。移情是一个美学概念,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罗勃特.费肖尔,最后经过谷鲁斯的推广,在其它领域也开始出现。国际的跨文化交流当中,彼此之间的不断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同时,在调查之中发现,跨文化交流之中,还应该遵循适度性的原则,不能全都同意别人的看法,而抛弃自身文化特点。五、结束语文化负迁移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之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以正确的去看待,通过文化移情的方式,降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之中的障碍,对母语文化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