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学的是拳练的是心

2017-01-15

太极拳是中国独有的武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太极学的是拳练的是心,坚持练习太极拳能达到太极拳的养生功效,练习太极拳的注意事项较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欢迎阅读!

太极学的是拳练的是心

太极拳崇尚自然,要求天人合一,练习太极拳要保持心静,保持平衡的心态,这样才能领会太极拳的精神。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讲究浑圆一体,形于外而参于心。在练习拳法的同时,太极之道也开始深入人心。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然各种名利纷争,究其根本,不在其人,而在其心。《菜根谭》有说:心圆而安,天下自宽。又说,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也正是庄子所说的:“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修炼太极拳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学习太极拳能提高心理素质。

太极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练拳的基本要求是心怀中正,不偏不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王宗岳《太极拳论》。因此,太极看是练身、实是练心。

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提醒学员们要做到“心静神宁,平心静气”、“不丢不顶”,所谓“静而生定、定而生慧”,这将有助于练习者抛弃俗间杂念,修身养性,探寻太极先贤“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洒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在太极拳的课堂里,所有人都在感悟太极神韵中,变得倍感轻松融洽,体味到和谐的玄微之美。

太极拳动作缠绵连贯,练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同时还能延迟衰老,保持容颜不老。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太极精神已经如一丝甘泉渗入到每个习练太极拳人的心中,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太极运动中。

工作之余,手分阴阳,修身养性,其乐融融。“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我们相信,太极运动将以更快更好的形势向前持续开展,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太极精神也将为我们思想带来新的启迪。

学习太极拳如何做到修心

“修心”顾名思义,是注重对我们心理的修炼,需要我们思想集中,净化自己的心灵。

太极拳修心的过程,是去浮弃躁、修身养性,进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的过程。为什么在追求太极真谛的修炼人群中浅尝辙止、半途而废者甚多?要害是习练者心不沉,意不静。

修心需做到两点

首先,习练者对太极拳修炼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简单说,练太极拳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动机,切忌暴力观。

陈鑫拳论曰“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身法端凝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故平素打拳,“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招招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妙趣横生,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来。

要知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松其身、锁其心、定其神的要求,认真盘练拳架,力求做到松、圆、轻、柔、匀、沉、定、静,慢慢就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融入大自然之中。

也就是说,让自己的思想集中,将自己的五官感受沉淀下来,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浑身上下像被大气沐浴着一般,进入一种虚无忘我之境界.松柔之极,宁静之极,轻灵之极,舒服之极.此所谓:“沿途缠绵,静运无慌,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拳景至此,可以观矣:练者情景交融,妙趣横生;观者称奇叫绝,心往神驰.身临其境。

其次,要有正确的太极修炼观.功从平常中得,拳从自然中来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休法自修”。如果我们习练太极拳之人,不能达到身心两健.何来体悟,又如何达到“腹内松净气腾然”、“气遍身躯不稍滞”的境界?这些都是从平常、自然中得来的。

正如恩师和定乾先生经常说的:拳里的一些东西,是可得不可求的.一句话道出了由心知而到身知的过程。

也进一步说明习练者要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一丝不苟悉心苦研,自然会水到渠成、体悟于身。不贪、不欠、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松静自然,这是对练拳者心态素质的基本要求.“无念神自清,清而心意定”。

心静神定才能体松、气沉、神凝,才能体现太极拳古朴凝炼的风貌。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故有人称太极拳为神经体操和心理训练方法。

只有心志淡泊自在.才能使身心宁静致远,使健康和功夫渐人佳境。正如太极拳家孙剑云所说:“追求恬淡虚无这种心境.正是为了使我们能够做到渐修的持之以恒,并在这渐修中能淡化欲望达到静悟,悟者何?拳与道合耳。”

太极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精、气、神的高度协调统一下的形体运动,是以内养外、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从而达到身心双修的一门学问:太极拳是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静养灵根、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一门科学艺术。让我们在自然无为、勿忘勿助中去体验太极拳的神奇魅力吧!

太极拳养生功法

一是“发之于心”

拳由心生,一切动作都源于心,心要“静”,由“静”生“动”,是自然的动。心如果不静,意就不专,乱七八糟,动作效果就打折扣。太极拳是心象的外化,拳法与人的修炼行同提高。练到一定层次,拳如其人,人也从练拳中获得心性的提高。

二是“达之于神”

练的效果是鼓荡起神气,神气充足,精神一充足,人体就圆活自然了,就像皮球,运转起来阻力就小。在拳论中说就是“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内固了精神,才能外示安逸。随着练拳的深入,精神也愈加饱满,境界也愈加高远。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对你的人生发展也有巨大的积极影响。

三是“行之于意”

意无涯,只有拳意相通,才能做到无障碍穿行在自由空间中,练拳成了一种翱翔。怎么做到流畅地运行?是运意,你感觉不到动作的阻力,用意不用力。用意导气,意气相生,动作相随,动作是辅助的作用。

四是“想之于念”

念的是什么?是要领,每招每式符合规律,不能有散漫懈怠。随时检查内外要领是否走样了,随时调整。不动则已,动即是法。到了高级境界,法就是自然四功是一体的,互相符合。练习时间长了就形成定势了。

学习太极拳如何做到松

1、思想人静

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

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2、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

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

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3、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

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

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4、“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

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5、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

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学拳步骤

一、掌握拳理

太极拳拳理细微,法则严密。从皮、毛、骨、肉、筋、络、气、血、五脏六腑处处有法则,有规矩。例如"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拳理是什么意思?要在明白的基础上来把握要领。

各部位的拳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自己就知道应怎么做,应怎么让身体的各部守法。各部位应做到什么标准或要求,都要问为什么?做到真正的明白。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部位,那你不可能管住(打击)别人,那对方必然管住(打击)你。

学习太极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人为了急于求成,最终是一事无成,在生活中也会很失败。

二、学会站桩

站无极桩,调整自己的身体,把练太极的要求先练进体内。如神要守住,心要静,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到丹田。裹裆敛臀含胸实腹。舌顶上颚等要求,确实进体,把这些法则及要求都守住了,再进行下一步。

三、走太极步

走太极步,也叫行桩。在练习太极步时,法则要求可能你又守不住了,但必须守住。它和站桩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是腿在走步在行。走时身体决对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平视10米左右。当然,走行桩有走行桩的标准和尺寸,这些都要把握好。

四、盘架

太极步练成后开始盘架。太极步练成给盘架和推手技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盘架时,式子不要贪多,应练好一个式子,没病式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式子。按顶、扁、丢、抗,四病去查找自己。然后再找放松、舒展、大方、自然。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